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強帝國150年建立,一戰將匈奴打到漠南,漢武帝自愧不如

史上最強帝國150年建立,一戰將匈奴打到漠南,漢武帝自愧不如

作者:月小妝

在秦王朝短暫的15年歷史上,惟一一次保衛邊疆、開拓邊疆的戰爭是公元前215年的秦擊匈奴之戰。這次戰爭以修長城為始終,以後勤保障為重點,取得了中國歷史上中原農耕民族反對北部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很古老的游牧民族。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祖先是「夏後氏之苗裔」,即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只是由於長期生活在大漠草原地帶,才形成與中原農耕民族的區別。

戰國後期,中原兼并戰爭日趨激烈,各國無暇北顧,匈奴利用其善於騎射的特長,大舉南下,佔領了現今遼寧北部、山西北部、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地區,並進佔水草豐茂的河套地區,嚴重威脅秦王朝的根本——關中和都城咸陽的安全。這種情況,是剛剛完成中原統一大業的秦始皇難以容忍的。於是,統一六國的當年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即選擇勇略過人的青年將領蒙恬,統30萬重兵駐守北部的上郡,經營邊防籌劃對匈奴的作戰。

關於這場戰爭,還有一些奇妙的傳聞。據《淮南子·人間訓》記載:秦始皇擊匈奴是因為他看到了「亡秦者胡也」的「錄圖」,認為「胡」即胡人匈奴,而不知是其少子胡亥(秦二世)。其實,這只是一種傳言。秦擊匈奴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中原農耕民族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擠壓。而且這種擠壓成為此後歷代封建王朝的重大邊患。

由於匈奴人都擅長騎射,無論男女老少都驍勇善戰。他們的部隊神出鬼沒,機動性很強,經常出其不意地襲擊。秦始皇對此也很頭疼,於是想到了修建長城。

後人對秦始皇修建長城一事,譽少謗多,正是因為傾全國之民力,修了這麼一個破玩意,才導致秦國十幾年就亡了。其實,這個長城修的還真有意義。

我們知道匈奴人機動性很強,而且出爾反爾,毫無道義可言,經常「不宣而戰」,其實匈奴和日本是很像的。

匈奴人又擅長騷擾後逃跑,中原每每派大軍追擊,都不見蹤影。漢武帝元興六年討伐匈奴,衛青英勇善戰,直搗黃龍,一戰成名。另有兩路大軍無功而返,其實就是沒找到人。

公元133年,馬邑伏擊戰,韓安國帶領著三十萬人馬在馬邑周圍埋伏死等,到了下午也沒見個匈奴兵的影子,朝安國就派士兵前去打探,這才知道匈奴已經逃回去了。韓安國只好臨時改變計劃,率領大軍追了上去。他們追到邊界上,也沒見到匈奴兵的影子。大行令王恢親眼看見匈奴從他眼前跑過,但他只有三萬大軍,不敢跟匈奴的主力軍較量,只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瀟洒絕塵而去。

中原以大軍出擊,匈奴則遠走他遁;大軍一撤,襲擾如故。也就是《史記》所述「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加之北部邊陲地理環境寒苦,不利農耕,糧食籌措不易。因而,與匈奴作戰首先要解決如何保證後方和側翼安全問題,其次要解決軍糧籌措問題。也就是說,最大的困難不是作戰行動而是後勤保障。為此,公元前221~前216年,秦王朝用了整整5年時間來進行以後勤為重點的戰前準備。

修長城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能夠抵擋匈奴小股騷擾。不然天然門戶大開,匈奴男女老少沒事都可以來搶個珠寶,殺個人放個火屠個城,總不能每次都派三十萬大軍找人,然後無功而返吧?長城修起來了,大規模作戰雖不可避免,起碼小股兵力可以消滅於無形。

事實上,秦朝為了攻擊匈奴做了很多戰前準備,比如修長城,再比如修糧道。

打仗打的是錢糧,要保證道路暢通,才能在最快的時間與敵人交鋒。公元前221年,在修長城的同時,秦始皇又下令修築從都城咸陽通往北部邊防和各地的交通幹線——馳道。

這次作戰,蒙恬部隊共30萬人,所需糧草驚人。而北部邊疆又無法就地籌措,必須依靠外部調運。當時,秦王朝在關中、中原、西南和東部沿海設立了戰略儲備糧倉。由於中原為重點控制地區,關中為秦根本,這兩地雖距北部較近,但秦王朝未予動用,而是從東部沿海的琅琊倉、黃倉、腄倉調運糧食保障作戰。

不過,付出的代價也是極高的。據《史記》記載,這次運糧「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當時30鍾為192石。北運糧途中糧食消耗率競高達99.5%,可見代價之高。

其實秦朝在打仗之前,不僅僅忙於修天然屏障,還忙著修糧道,疏通各個環節,並且籌措糧食,南糧北調,十分辛苦。

準備充分後,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親到蒙恬部隊和北部邊防視察,並擬定了以奪取河南地(黃河以南地區)為有限戰略目標,立足於積極防禦的作戰計劃。

這時,匈奴首領頭曼單于根本未料到秦軍會發動進攻,幾乎沒有任何準備與部署,主力遠在黃河以北的陰山,河套地區只有分散的游牧部落。而秦軍則出動了步、騎、車等多兵種配合的精銳部隊,致使匈奴難以形成有組織的抵抗很快被擊潰。秦軍一舉收復了河南地,並推進到北河(今烏加河)南岸。奪取黃河以南地區後,秦軍進行了休整和補給,鞏固了佔領地區。第二年(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率主力由五原渡過黃河,迅速進至狼山山脈,一部兵力攻佔賀蘭山地區。

匈奴頭曼單于丟失河南地後,集中了一部分兵力,本想趁機奪回,不料秦軍率先發起第二次攻勢,只好被動應戰。由於秦軍佔據主動,並有數量、質量和統一指揮方面的優勢,頭曼連戰皆負,很快丟掉了陰山、賀蘭山地區。

這時,秦軍兵強勢猛,令匈奴上下恐懼不已。秦北部邊防各地段以長城為依託,嚴密防守,使匈奴的襲擾戰術難以施展。不得已,頭曼率匈奴部落完全撤至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去游牧,終秦之世「不敢南下而牧馬」。

打敗匈奴後,秦開始部署防禦,首先,以重兵屯邊,保持對匈奴的軍事壓力。匈奴北遁後,蒙恬30萬大軍仍駐守邊關,保持備戰態勢,使匈奴深為恐懼,不敢向南發展。

秦設置了郡縣管理,並且開始專註修長城。放眼望去,都是秦國的好男兒,浩浩蕩蕩,為長城的萬代基業付出沉重的代價。

對於生命而言,是沉重;對於匈奴而言,是鋒芒;對於後世而言,是歷史遺留的輝煌與沉思。

對於秦朝和漢朝,究竟誰吊打匈奴,武力值和性價比達到最大,一向眾說紛紜。

比較統一的說法是,秦朝那時匈奴比較孱弱,而漢朝,匈奴開始強大,出來一個偉大的足以定乾坤的人物——冒頓單于。

冒頓還擦了秦朝一點邊,他公元209年即位時,秦始皇剛剛去世一年。後來蒙恬也自殺了,於是冒頓把河套搶了過來。後來,他成了漢朝的隱患,差點活捉了劉邦。

反匈戰爭對於任何一個朝代,都絕對不是輕鬆,不能說秦朝不如漢朝厲害,好像秦朝不小心撿了一個軟柿子,事實上,為了打這一仗,秦朝準備的又哪裡比漢朝少?

不過是後人想當然而已。秦國裝備比漢簡陋,連馬鐙都沒有,騎兵騎到地點下來變步兵,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說。

天底下沒有容易打的仗,也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幾代人的積累、隱忍、苦難、厚積薄發,才會有一戰而勝的輝煌!

轉自網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朝 的精彩文章:

如果扶蘇繼位,秦朝的統治能夠再延續幾百年嗎?
秦朝燒墳紙?匡衡考科舉?包公吃紅薯?不帶這麼忽悠人的!
中國為什麼一直都保持著世界強國的地位?秦朝貢獻篇
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建立
一代名相李斯的下場竟然這麼慘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