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紅夷大炮從英國貨變中國造,好在我大明製造技藝高

紅夷大炮從英國貨變中國造,好在我大明製造技藝高

隨著東西方之間新航路的開闢,不少裝備了紅夷大炮的英國遠洋船頻繁活動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一些炮因意外而沉入海里,幾經輾轉,英國製造的紅夷大炮最終被運送至明朝軍營。紅夷大炮的作戰特點是打得遠、打得准,而且威力驚人,當十一門紅夷大炮參加了寧遠之戰後,便一舉成名。它在戰場上出類拔萃的表現再次顯示歐洲火器比明朝國產火器先進。

紅夷大炮

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隨著海外貿易規模的擴大而更加活躍。在這種背景之下,一些歐洲傳教士到明朝傳教時,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其中也包括軍事科技。由於當時明朝正在遼東與後金打得如火如荼,所以西方先進的軍事科技在士大夫之間格外受歡迎。

徐光啟與利瑪竇

詹事府少詹事徐光啟、光祿寺少卿李之藻、兵部司務孫元化等人直接或間接從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那裡學習了一些軍事科技,在了解到西洋火炮與築城技術的先進之處後,便積極向朝廷倡議對其加以引進以及仿製。於是,明政府除了在天啟年間先後從澳門等地購入紅夷大炮之外,還聘請了二十三名葡籍炮師與一名翻譯協助訓練士兵制炮用炮。值得提及的是,在沒有引入紅夷大炮之前,明朝的銃炮大多數由椎擊、打造與鑄造等方法製成。

椎擊法,是用鋼鑽在金屬管上鑽出銃口,這種方法速度很慢,一般每天只能鑽一寸左右,而且不能絕對保證鑽出來的銃口毫無偏差。很多火繩槍是使用椎擊法製造的。

一些小型火炮則採取打造法,具體操作過程就是先將生鐵煉成熟鐵,製成鐵板,接著將數塊彎曲的小鐵板均衡地疊合在一起,捲成圓筒形(炮腹裝填火藥之處要適當加厚),再用數個釘子把它們合在一起,最後經過銑光炮膛與安裝火門等工序便算完成了。這類由熟鐵製成的炮比生鐵炮要輕得多,美中不足之處是炮管有縫隙。

大中型火炮可以使用鑄造法來造,各地匠人鑄造的方法不止一種,很多火炮都是先造好幾段炮身,然後再將它們連接而成,這種原始的鑄造法生產出來的炮管有比較明顯的鑄痕,存在著爆膛的隱患。新式的紅夷炮雖然也是用鑄造法製造,但是與傳統的大中型火炮不同,它的整個炮身完整無缺,不能有微小的空隙或裂紋。這個優點讓該炮承受膛壓的能力超過了以往用任何一種方法製造的銃炮,因而更加安全耐用。

製造炮模圖

要想鑄造紅夷炮,需要先做好「外模」與「內模」。外模的製造方法如下:採用楠木或杉刨製成炮身的模樣,再裝上炮耳、炮箍,然後一層接一層地往木炮上面塗上摻著羊毛的膠黃泥與細沙,直到厚度為木炮的1.6倍為止。在塗抹的過程中要纏上粗鐵線、鐵條、鐵箍等做骨架,完成這些工序後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晾乾,最後抽出木炮,便形成了泥築的外模(殘留於外模裡面的木製炮耳、炮箍等,要放入炭火慢慢燒掉)。搞定了外模,便輪到內模了。內模的長寬應該與炮膛相等(炮膛由口徑、前膛、葯室等部分組成),其核心是一根鐵柱,外面均衡地塗著泥層。有了外模與內模,可以正式鑄炮了。

鑄炮的步驟是先將外模豎立在用磚砌成的「鑄炮台」中央,再用起重裝置將內模放入外模裡面,當內外兩模的軸心一致的時候,兩模之間便出現了一個與火炮形狀相似的空隙,接著往裡面注入沸騰的銅、鐵等金屬溶液,冷卻之後將內外兩模移走,便露出了火炮的粗坯。火炮的粗坯還需要工匠精心地加工,經過用鏇刀伸入炮膛裡面刮凈殘留的渣滓,削滑膛壁(行話稱為「鏇膛」)等一系列的工序,才可成為如意的火炮。

鏇刀

用鏇刀鏇膛

值得注意的是,明人在製造紅夷大炮時也應用了複合金屬技術。在此之前,已經使用類似的技術製造出「鐵心銅體」的發熕(這類大型火炮曾經於天啟、崇禎年間在遼東前線服役),後來經過發展,又製造出內壁是熟鐵,而外壁澆以生鐵的火炮,同樣可以增強防爆膛的能力。現存於北京德勝門箭樓上的一門紅夷大炮,就是這類型的複合鐵炮,並賦予「定遼大將軍」之類的稱號。

火炮的射程有多遠,與炮管的俯仰角度關係重大。在炮尾下部增加或減少墊子,可使炮管任意俯仰。炮管與地面平行時射程最近(稱之為「有效射程」),與地面成45°射程最遠(稱之為「最大射程」),而超過45°時射程又會變近。要想知道炮管的俯仰角度,就要依靠「量銃規」這種儀器。

量銃規類似於一個四分之一的圓規,是由兩根銅條組成一個直角,直角頂端懸下一條線指向一個圓弧形的「銃規」。銃規是一個刻度表,上面劃分著平度(相當於現代的0°)、一度(7.5°)、二度(15°)、三度(22.5°)、四度(30°)、五度(37.5°)、六度(45°)等刻度。刻度表的規格不止一種,有的刻度表也分為平度至十二度。在火炮發射前,將量銃規的一條銅邊插入炮口,當直角頂端的懸線指向刻度表中的平度,那就意味著炮管與地面平行;當直角頂端的懸線指向刻度表中的六度,那就意味著炮管與地面成45°。以此類推,炮管與地面在平度至六度的範圍之內,刻度表中的度數每增加一度,那就意味著炮管向上提高了一部分,同時射程也相應增加了一部分。

量銃規

明末的火器專著《西法神機》中,列舉了當時人們用量銃規對一種火炮測試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的記載,刻度表為平度時,火炮的射程為268步;刻度表為一度時,火炮的射程為594步;刻度表為二度時,火炮的射程為794步;刻度表為三度時,火炮的射程為954步;刻度表為四度時,火炮的射程為1010步;刻度表為五度時,火炮的射程為1040步;刻度表為六度時,火炮的射程為1052步。雖然《西法神機》的數據有些偏大,但還是反映了火炮的射程隨著俯仰角度增減的事實。

炮手在戰前先用量銃規測試大炮的每一個俯仰角度,然後再將平度、一度、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等度數及其相對應的射程記錄在小冊子上,如果在戰鬥時需要將炮彈打到794步,只需翻開小冊子按照裡面的數據,使用量銃規將炮管調到三度即可。

守城時使用紅夷大炮這種火器,能夠在射程的允許範圍內對遠近不同的目標進行精確射擊。具體做法是臨戰之前先用架在城上的火炮試射城外的橋樑、隘口等交道要點,弄清楚炮彈到達各個不同的目標時需要將炮身調整到哪些角度,然後再將數據記錄在小冊子上,戰鬥時按圖索驥,依樣畫葫蘆地調節好炮身的俯仰位置,便可以對各個目標進行精確射擊。如果炮手在戰時配上西洋引進的望遠鏡來觀察目標,那就如虎添翼了。

在仿造紅夷大炮的過程中,明人結合自身需要,對其進行了製作與改造,複合金屬技術、鐵心銅體等技術的運用,保持了相當高的技術指標,最後鑄造出了屬於中國的紅夷大炮。

本文摘自《明帝國的新技術》

一段成就明王朝二百七十餘年霸業的戰爭史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衝鋒槍的元老,黑幫老大和盟軍戰士都喜愛的湯姆遜衝鋒槍
薩沃島海戰的導演者:三川軍一海軍中將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海戰,勢不可擋的日軍如何走向毀滅
埃斯佩蘭斯之星:諾曼·斯科特海軍少將
希特勒的黑科技之遙控炸藥輸送車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