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兒子大叫「媽媽,你別陪我!」,我才知道什麼叫有效陪伴!
上周日,我正在陪毛豆玩「汽車完形」的遊戲。這個遊戲很是特別,就是把不同形狀的塑料塊,塞進汽車內,以車廂平齊為準。鍛煉的是孩子對形狀的識別、完形和建構能力。
這麼一個有趣的遊戲,毛豆卻玩的很喪。他的臉緊繃著,快要哭出來了,在我期望目光的注視下,他的額頭開始冒汗,突然他終於沖我大吼一聲:「媽媽,你不要來陪我了!」
我問:「我不陪你,你自己搭的上嗎?」
「總之你走!」毛豆往外推我。
我有點來氣。4歲的孩子了,這麼簡單的形狀完形都不會。我站起身,不去睬他。
但是……怎麼忍得住呢?我坐在小桌子上,一邊看手機,另一邊廂留一隻眼角,餘光掃著他。
誰知道,我不在的時候,他反而能夠搭的更順暢。一會兒他就飛快的把車全都搭好了,開心的向我展示:「媽媽你看!」
我突然想起去年的一個事兒。也是 #媽媽的陪伴讓我好煩# 系列。
我帶毛豆去書店玩,找到一本心愛的書席地而坐,正準備給毛豆開講,卻被旁邊的媽媽的聲音吸引過去。
那個孩子約摸2歲,正處於手部動作的關鍵發展期,他拿著書角不停的摩挲、撕扯,完全無視媽媽想教給他「紅色」、「綠色」「蘋果」「鐘錶「。
年輕媽媽面對孩子的無動於衷,很是生氣,對孩子壓抑著聲音嚷嚷「我讓你學點東西,不要撕書了!」
孩子怔怔地看著媽媽。2歲的孩子最喜歡做的動作就是撕扯,他通過反覆操作一件事來學會這種技能,這是所有這個歲數的孩子練習手部精細動作的必經之路。媽媽期望的「學認知」,對這個歲數的孩子是對牛彈琴。
我把這兩件事情聯繫到一起,然後又跟幼兒園的資深老師請教了一番,恍然大悟:原來中國父母在陪伴上,經常犯這兩個錯誤!
很多中國父母的陪伴「太功利」、「目的性太強」
這位幼兒園的資深老師是一位美國人,所以從他的視角看去,中外育兒對比一目了然,令我受益匪淺。
他說:「我在美國做過5年幼兒園,我體會最深的中美父母陪伴的差異就是:中國父母的陪伴功利性太強,總是想讓孩子「學點什麼東西」。如果孩子在陪伴中純玩,他們就會很失望,覺得這是浪費時間。」
「而美國父母陪伴孩子的習慣,則是父母先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子,重新進入小孩子的世界,平等地和小孩子一起玩耍。陪伴就是陪伴本身,沒有太多的功利性。陪伴的時候,父母很心安,因為他們只為當下孩子玩耍時純粹的歡愉,而不是在焦慮孩子的未來。」
我對那位美國老師點點頭,很同意他的總結。
「一旦父母在陪伴時有著太多的期待,陪伴就變成了「父母主導 (parents-dominated)」的任務,而不是「孩子主導」(children-dominated) 的遊戲。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根本就不懂兒童心理學,也不懂兒童發展階段,他們誤以為孩子按照他們的思路去教,孩子就會比別的孩子學得更多,那實在是很大的誤解。」
「比如,有的小寶寶,經常在讀書的時候只讀某一頁繪本,媽媽陪伴的時候就會焦慮:多學點有什麼不好呢?他們會自作主張的把那一頁翻走,讓孩子多讀幾頁別的。」
「但其實孩子在堅持只讀某一頁繪本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正在發生神奇的變化:小寶寶喜歡用反覆的方式學習,當他們能夠特別熟練的重複某些技能時,當他知道下一遍也會是同樣的故事時,他們的安全感就會發展的極好。」
我瞬時間懂了。毛豆反感的是我在陪伴時,還對他的搭砌方式指手畫腳,而且我的殷切期望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特殊的壓力,讓他不能毫無顧忌的按自己的方式去想像。這樣的陪伴,不要也罷!
至於那位在書店裡總是打擾孩子節奏的媽媽,則是自以為自己能夠主導孩子的成長,忽略了孩子的自主。這樣的陪伴,不要也罷!
陪伴,是孩子主導,而不是父母主導。你需要的是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自由去玩耍。當你的壓力變成了孩子心無旁礙的阻力,陪伴就成了對孩子有毒的東西!
要記住父母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不要企圖通過陪伴教會孩子什麼,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一個成人在陪伴中指手畫腳,表面看孩子學會了一些認知而已,但卻讓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自我。
孩子黏人,恰恰說明你陪伴的不夠
說起陪伴,那位美國老師和我也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關於陪伴,中國父母有一個錯到家的觀念:越是黏人的孩子,越應該鍛煉他的獨立性。
就在昨天,我帶毛豆回到母校北師大的嬰幼兒心理研究室,那裡正在招募「幼兒空間能力發展」的實驗小被試。我招呼著鄰居,帶著孩子也一起去了。
這個實驗其實很簡單,就是孩子去單獨的小屋子裡逛一圈,回來後告訴研究人員牆壁的顏色,不過,需要孩子和研究人員去一間單獨的屋子,家長只能在外面等,通過監控看。
毛豆4歲,鄰居的孩子比他小一個月。可是表現截然不同。
毛豆很開心的自己隨著實驗人員進入了單獨的小房間,一點沒有需要我的安慰和陪伴,全程無哭點,回來以後說:「沒做夠,我還要做實驗!」
鄰居的孩子一步三回頭的看著媽媽,進了小房間以後沒多久又跑出來找她,做了三次就不肯再去。
我這位鄰居是個忙碌的職場精英媽媽,她焦慮地對我說:「看來,我應該再鍛煉下孩子的獨立性?為什麼他這麼黏我?」
我和心理研究室的人員的意見是相同的:「當孩子黏人時,恰恰說明你陪伴的不夠!」
當你給孩子足夠的、無期待的陪伴,也就意味著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的安全感,就像喝飽了水的小樹苗,茁壯生長。在父母離開的時候,他也能靠著這種安全感撐很長時間,因為他知道你很快就回來。
當你給孩子的陪伴不夠時,孩子的安全感如同一條幹涸的小河,在父母不在的時候,又勾起了他的焦慮記憶,他會想起來你是如何離開他的,也會擔心這一次你依舊會走。所以——
越少陪伴的孩子,才會越黏人;越黏人的孩子,我們要給他越多陪伴!
綜上,孩子們要的高質量陪伴是什麼?
是父母追尋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孩子屈從於父母的安排;
是孩子決定玩什麼;而不是父母決定孩子玩什麼;
是父母把自己變成孩子的玩伴,平等的參與孩子的遊戲,而不是父母扮成孩子大Boss,指手畫腳決定孩子怎麼玩。
※別再讓愛去傷害孩子!家長必看~
※寶寶為什麼都喜歡媽媽?我對寶寶也很好呀,怎麼讓她也喜歡我
※女嬰打預防針突然休克,孩子接種疫苗必須注意這件事!
※女人一定要知道,孩子才是婚姻的試金石
TAG:親親寶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