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聯想33年發展史,柳傳志傳授CEO如何把握當下機遇,正確制定戰略
近日,在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第十期LS10開學典禮上,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之星發起人柳傳志在致辭中分享了他和聯想33年時間裡的「遇見」和成長。
提煉觀點如下:
第一,要有追求,能經摔打。
第二,要有好人品,能獲信任。
第三,要提升學習,勤於復盤。
CEO腦子要勤,不停要研究去想,實時跟自己去聯繫,才有可能把這個事情想透徹。
以下為演講全文,略經創業邦刪減:
今天的主題是「遇見」,我以前和柳林、柳青講過我和他們母親相遇的故事,如果當初我沒有去軍事院校和她成為同學,就不會和她戀愛、結婚、生兒育女。
所以遇見就是一種緣份,有的時候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不知不覺會對你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我覺得當下這個時代,真的特別值得珍惜,以前讓你做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捆住手腳,一度把明明可以變成勳章的東西變成了枷鎖。對比之下,大家都會覺得這個時代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
然而我覺得我更幸運的是,在改革開放開始的時候,我的年歲正好是40歲,到45歲我還有沒有這樣的膽魄,我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趕上了這個時候,我覺得很幸運。但是應該講在那個時候,在中關村,在科學院,在北大,在清華,40歲的人處於我們這樣的地位,應該還是相當多的,幾千個,幾百個總有,為什麼我能做出來一些事情?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說的。機遇有了以後,怎麼去辨識它,怎麼能夠把機遇這個口子撕開,辨識了以後,如何能夠繼續深入下去,去把它做起來。
在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事情,都可能成為機遇,哪些對你真正有用,對你預定的目標要能夠起到助力的機遇,怎麼去辨識它,怎麼把這個機遇撕開口子,能夠變成真事,這個實際上是要下功夫的。
人們常說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其實是辨識機遇,另外把機遇中得到的東西,比如說撕開這個口子,把它吞進去,形成成果,這就是制定戰略和執行的過程。因為在制定戰略的過程中,按道理是應該對主客觀的環境進行充分的了解,然後決定自己的目標在這個環境下是不是能定的出來,然後再繼續怎麼走。
我拿自己來舉例子,聯想是1984年成立的,成立不久我們有了一款自己的產品叫做聯想式漢字系統,當時的電腦是沒有漢字的,插上漢字系統之後電腦有了漢字。當時的漢字系統是有技術指標的,有若干家科研院所都在做這個,如何去提高它的性能,我沒有做這個,而是努力考慮怎麼能夠讓它去取得更大的價值。
後來研究了以後,發現賣一塊聯想的漢字系統,大概能賺2~3千元。當時PC機都是沒有漢字能力的,要通過外接漢字系統,才能有漢字的能力。PC機如果是一個進口機,大概能賺到八千甚至一萬元。而當時的國產PC機是長城,幾乎是不能用的,原因是他們太要求國產化,就是裡面的部件全部都是國產的,當時國產元器件是差得很遠的,這樣一來就影響了各行各業信息化的使用。
當時進口了一些國外的機器,進口之後,能不能賣得出去,跟漢字系統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代理銷售商上。這做得很成功,為後來聯想的發展奠定了主要基礎。其實就是我到底賣哪一種國外PC機?就像賣化妝品一樣,當時中國人在使用電腦時是不懂得品牌的,除了像我們這種在研究所專門研究電腦的人了解IBM以外,其他人是不知道IBM的。當時,在歐美國家,品牌很值錢,而在中國當時這個品牌是不值錢的。
這種情況下,我的主要工作是選擇一款性能上比較好的,跟IBM差不多但買入的成本要比較低,然後在中國推廣出去,那就能夠賺到更多的錢。
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到深圳,最後選了一款叫AST的電腦,AST在當時中國是最大的電腦品牌,比IBM還要大,它在美國其實是一家很小的公司。我把AST選中後,緊接著出現一個問題:當時所有的外國公司都沒有在中國設立總部,甚至沒有在中國設立總代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大陸,他們認為他們不了解,確確實實當時也沒有中國人去國外學習。今天回想起來,這樣的例子很多,都是台灣人、香港人在做中國的總代理。
所以我當時的想法是一定要到香港去,找到AST在香港的總部,然後爭取到總代理的位置。話說得容易,當時肯定要動很多腦筋,才終於辦成了一個香港的聯想。我帶了30萬港幣,跟香港兩家合作,一家出了30萬,一家是一個中資公司,他願意給我們貸款擔保,那個公司是我父親辦的,我父親代表貿促會,這樣我們借錢上就不會有大的問題。
另一家就是香港的呂先生和他的同學辦的公司,呂先生大學裡有一個同學,就是AST總部的一個負責人,所以香港聯想就拿到了AST在中國總代理的位置。在當時,AST也無法考證誰是最好的,通過給他熱情洋溢地說我們在中國有什麼樣的實力,再加上同學的關係,值得信任,這樣我們在香港拿到了AST的總代理。
康柏和IBM都在中國有代理,憑什麼AST能在中國做火了,那是因為還有一個北京公司,他們努力地宣傳、銷售AST的產品,就有更多的人跟他們去搶,到AST去訂貨,那麼,北京這一塊就帶起來了。當時賣電腦不是通過渠道來做就是自己賣,我們在中關村大街上設了一個門市部,還賣漢卡,有幾個點後,然後到別的城市開分部,全是自己賣。香港AST除了接到北京的訂單以外,也會接到中關村以外其他的公司訂單,於是香港這邊確實每天都在發貨和打電話。我們香港公司頭一年就賺了1900萬港幣,當時1900多萬也是非常了不得的數字。
第二年到第三年,我們就拿這個錢準備辦自己的品牌電腦,當時又遇到了些困難。我當時追求的目標是希望能有一個中國人自己的品牌電腦。因為我自己就是計算機出身的,當時中國自己的電腦水平,離PC機個人電腦,還差得很遠,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國家,不知道世界已經進入到了這個環節。當我們做了代理,知道這個環節以後,就很想有自己品牌的電腦。
一個是需要有錢,我們自己能生產主機板,能把它賣出去。
另一個是要能拿到國家的批文。
當時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允許你賣東西,但前提是你要有生產批文。所以我們在香港買了一個小作坊,就是能容下十幾個人的生產車間,從那開始生產自己的電腦。這種生產本身是賠錢的,一賠就賠了三四年。同時我們生產這一塊還有富餘,所以香港這一塊我們還有利潤,就因為生產的主機廠,拿到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去展覽,被去那裡參觀的電子部官員看見了,知道這是大陸人生產的,既然在那麼大的展覽會上,竟然還有大陸的展位,這樣就給了我們生產的批文。有了批文以後,我們就可以打出聯想的牌子了,那個時候是1990年。
回憶這一段過程的時候,如果當時我就停在了做漢卡上,就沒有後來的事,我就停在了做代理商上,也就沒有後來的事。所以我確實把做代理這件事想明白了以後,中國要用電腦,中國要走現代化的道路,這個其實是我們這個電腦行業的大機遇。怎麼撕開這個口子,這個就要下心思去琢磨,琢磨完了以後,就要不顧一切碰著牆,然後接著再走。我們中間碰的一頭包,但凡是碰了一頭包,還接著走的,那確實是好樣的,最後真的把這條路走通了。
這裡面還有別的因素,當我做了香港總代理以後,中關村還有幾家很著名的公司,立刻跟我學樣,他們也派人到了香港,找到了康柏、IBM,找到了比AST有名的公司,說他們也是中關村的公司,他們也願意做總代理,他們也拿到了總代理的資質,但他們都沒有做成。跟聯想AST沒法比,知道什麼原因嗎?
為什麼都是總代理,為什麼他們名聲比我們顯赫,但我們在香港做成了,他們沒有做成呢?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在那裡做總代理的時候,我拿到了人家給我的價格,就立刻按照這個價格給了北京聯想,於是產生了很大的價格優勢。其他公司派去的人,有的是二把手,有的是三把手,一到香港以後,立刻給自己做了盤算,他們在中間扣了一點,然後報給了自己的母公司。但沒有不透風的牆,那邊人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了以後,這個事就怎麼也辦不成了。
所以當企業領導人不能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教育自己的員工,從機制上去保證,那就不行。實際上把這個口子撕開了以後,多方面的因素才促成這個事。
第二,中間的摔打不計其數,為什麼後來我一定要做股份制企業改造,因為中間摔打過程中有很大的商業風險。整個的貸款其實是我們拿北京公司做擔保,通過我父親他們再給我們擔保,然後跟銀行借的錢,真出了事,全部的壓力應該說承擔在我們的肩上,或者說我的肩上。而我和我的同事,我就是船長,就是拿自己單獨的工資,承擔著整個船運行的更大的風險,其實都是我們在擔著,這個啟發了我,我覺得這個不合理。就是本著這種想法,跟科學院提出說我們作為科技企業,應該有股份。
科學院的周院長非常明白,覺得高科技企業確實應該有股份,但是沒法給。後來我就為這個繼續努力,連續努力了七年,到了2001年的時候,終於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有了股份。有股份跟沒有股份,中間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重要的是解決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新老同事接班的問題,跟我一起創業的老同事,儘管他們可能能力不強,或者他們思想上受了很大的約束,不敢越雷池,但是他們畢竟受過很多的苦,業務再往下發展,94、95年的時候,如果不把他們換下來,實際上業務是很難做上去,所以必須得讓年輕人上來才行。股份制的改造,使他們有了股權,能夠得到分紅,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交代,是這樣,楊元慶他們才能順利接上班,所以機制多麼重要。
第二,當我們有了股份以後,就可以跟科學院討論人事任免方面的事。就可以討論不是由科學院人事局來安排我們的副總裁,應該是由我們自己來安排,因為我們也是股東。
這裡面更重要的是,比如說我自己作為企業的第一把手,怎麼能夠得到客戶或者股東的信任?我的做法是從不說一句違心的話,從不做一件欺騙股東的事,因為要欺騙他們太容易了,他們根本不了解任何的情況,每年的分紅和利潤,全是如實的。做不到的事,我就堅決不說,每每做事總有餘量,我答應的事我一定能做到,長年累月這麼做下去,你就會得到信任。
所以說,
第一,要有追求,要不顧一切奔著這個追求,要經摔打。
第二,就是要有一個好的人品,這個人品里包含了誠信,包含了對社會的愛心。
今天整個社會空氣相對來說是乾燥的,大家應該是屬於幸運階層里的,我們把企業做好了以後,怎麼能夠讓這個社會不那麼乾燥,除了我們做好自己的企業,多交稅以外,怎麼能夠更好去幫助別人,首先當然是把自己做好。
第三,是要提升學習,勤於復盤。怎麼樣去發現機遇,哪些對你有用的,把它撕開,把它做好,那就要學習制定戰略,更好執行戰略。你沒有一個好的班子,去充分把這個戰略想得透徹,其實是困難的。
制定戰略首先的問題是什麼,是跟誰討論戰略。你跟搞手機的人討論,那你的戰略眼光就只到這一步。如果你更宏大一些,討論的人不是這些人,而是更高層的一些人,他想的就會不一樣。戰略涉及到班子,執行與班子更息息相關。
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學習能力,重要的是每個人從自己的實踐中,尤其是摔過跟頭的事情中,或者打了勝仗事情中反覆去悟,去復盤。
CEO腦子要勤,不停要研究去想,實時跟自己去聯繫,才有可能把這個事情想透徹。
今天大家面臨的機遇是一個好的年代,但是很大的風險就在於不確定性,很大的機遇也是在於不確定性。我們那個年代實際上稍微慢兩拍,還不要緊,容得下我們去慢慢想清楚,搞明白再做。84年創業跟86年創業沒有太大的區別,今天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聯想之星九期「超星團」得獎的幾位所在的行業,都是競爭性很強的行業,稍微慢一點就會差很多。
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第十期學員合影
怎麼抓好當前的機遇,我覺得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應該說對大家也是一個機遇。在這裡有這麼多星友,還有老師,還有以前的學長在一起共同去研究。因為未來十幾年,二十年,社會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在講自己認為不確定性因素中,比如說中國跟世界的政商環境,也是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相信在今年的重要會議之後,未來中國將會在經濟上有非常大的發力,會讓各位企業家專心去研究發展。
而更面臨挑戰的,就是與其他企業競爭中創新驅動的問題,你們的動力到底有多大,創新驅動中技術驅動,還有商業模式的驅動等等,這都是你們面臨的挑戰。希望再過10年,20年以後,我們把這些名字留給大家看一看,20年在座的各位,哪些真的是站在了潮流的前頭?到底是為了什麼,哪些是心有餘力不足,哪些是根本放棄了,那個時候會有分曉,我祝福在座每一位,希望你們能夠成功。
- END -
※華為銷量已超蘋果,可利潤卻只有iPhone的幾十分之一
※業務員沒業績,絕對都有這些臭毛病!
※賈躍亭:快破產的老闆,排場都很大
※一個女人,能不能交往,這些表現,一看便知
※這是一款手機,也是他們的故事和酒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