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學良不抵抗的時候蔣介石在哪裡?

張學良不抵抗的時候蔣介石在哪裡?

九月中旬即將過去,回首20世紀的中國,在這個時間段,至少發生過兩件大事。

第一件:四十六年前的九月十三日,一架三叉戟飛機墜毀於外蒙古溫度爾汗,消息傳來,舉國為之震驚;

第二件:八十六年前的今天,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炮擊瀋陽北大營,東北軍統帥張學良下不抵抗命令,使東三省迅速被日軍佔領,三千萬同胞淪為亡國奴。老帥張作霖苦心經營的基業,竟一朝讓與敵手。

(瀋陽城門上的日本軍隊)

到底是誰下了不抵抗命令?

多年以來,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每談及此事,一般都說是蔣介石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張學良本想抗日、報效祖國,無奈軍令難違,只好忍痛撤軍。回想中學時代,歷史老師講到九一八,是不是義憤填膺、激動萬分?他/她一邊怒斥老蔣的賣國行徑,一邊謳歌民族英雄張學良.講台下的你是不是深信不疑,也跟著痛罵老蔣,支持少帥?

有的說法甚至非常誇張,說九一八事變當晚,張學良給蔣介石發了十幾封電報,強烈要求抵抗,蔣介石也回了十幾封電報,通通不準,這就好比岳飛大破金兵,要進兵開封,宋高宗連下十幾道金牌要求其撤軍。還有說章太炎曾北上面見張學良,質問其為何不抵抗,張學良「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人展示蔣介石不抵抗命令,據說這些密令被于鳳至藏在了倫敦滙豐銀行。

六十年後,張學良本人澄清了事實。1991年,有人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 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

張學良回答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 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 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 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打不還手, 罵不還口。 是我下的指令, 與蔣介石無關。」至於密令的問題,張學良也有解答:「我是封疆大吏, 中東路, 九一八事件, 對蘇、日關係, 平時我有自主權, 不能說有了事, 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先生不抵抗手諭存在於鳳至手中,是扯淡。于鳳至不是那種人。

(張學良與東北軍將領)

張學良的自主權

蔣介石死於1975年4月5日,蔣經國去世於1988年1月13日,到90年代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的蔣家王朝已經奔潰.張學良既然重獲自由,談及歷史問題,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了。正如其所言,他是封疆大吏,是執掌一方大權的軍閥首領,有相當大(絕對)的自主權。他和蔣介石,並非簡單的上下級,雙方更接近一種同盟關係

要做類比的話,可以將他們比做楚漢戰爭後期的劉邦與韓信。當時劉邦和韓信等人約好,大家一同攻打項羽,來個致命一擊。結果開戰後,韓、彭軍隊連影子都沒看到。於是張良對劉邦說,你不給人家好處,人家不來啊。這樣吧,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陳以東到大海的土地,給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給彭越。劉邦沒什麼辦法,批准了,該給的利益得給啊。韓、彭接到許諾,當即同意出兵,很快,項羽兵敗垓下,身首異處。

中原大戰時,張學良的行為簡直是韓信的翻版,蔣介石請他出兵入關,攻打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按兵不動,隔岸觀火,等蔣軍攻下濟南,勝負已明,好處費送到了,黃河以北的土地也承諾給東北軍了,張學良這才決定:出兵,維護國家統一。所以蔣介石如果真下了什麼不抵抗命令,張學良想抵抗,完全可以不理會,可他並沒有這樣做。蔣介石自己也說,東北相當於獨立王國:「軍權政權財權, 儼然獨立, 至少可以說非革命勢力範圍以內之地」.

(瀋陽街頭的日軍裝甲車)

張學良的不抵抗,在錦州之戰體現的尤為明顯。無論是蔣介石,還是蔣介石下野後的國民政府,都在12月發過電報,要求張學良必須抵抗,之前九一八,有人說可能是蔣介石下了令,可錦州之戰,張學良仍不抵抗。以下是蔣介石的電報原文:

《蔣主席致張學良副司令令錦州軍隊切勿撤退電》

民國二十年十二月八日

萬急,北平副司令勛鑒,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近情如何?盼復。中正。齊未

這是國民政府二十五日的電報原文:

《國民政府令張學良主任對日軍攻錦應積極抵抗電》

中國民國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電

張主任學良鑒: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本日決議,對日軍攻錦州應儘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據此,應即電令該主任,仰即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並將辦理情形,按日呈報,毋稍懈怠,此令。國民政府有戍。

三十日也發了電報,重申之前的要求,重點如下:

…惟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各官吏及軍隊均有守土應盡之責,否則外咨友邦之輕視,內招人民之責備,外交因此愈陷絕境,將何辭以自解?日軍攻錦時,天津或有異動,亦需預先防止。總之,望該主任深體政府之意,激勵將士,為國犧牲,是為至要。國民政府卅亥印。

話已經說的很直白了。你是軍人,守衛領土是你的神聖職責,老百姓希望你抵抗,外交的形勢也需要你抵抗。可結果呢?張學良仍然堅持不抵抗政策,無視蔣介石與中央政府的反覆勸告,擅自把軍隊撤離。他寧願背負「不抵抗將軍」的千古惡名,也不願意抗日。那麼張學良為什麼不願意抵抗呢?

(日軍在兵工廠門前警戒)

首先,實力的差距下,張學良有恐日情節,對關東軍當天的行動也存在誤判.在張看來,如果和日本、蘇聯這類國家開戰,弱小的東北軍必敗無疑。多年後,他在《雜憶隨感錄》中引述到:「在民國十九年的中東路事件,張學良不是抵抗了嗎?鬧了個損兵折將,大為失敗,內外責言」。

光緒末年爆發的日俄戰爭,主戰場就在東北。日本人打敗俄國人,這件事情令許多東北軍老將印象深刻,等到中東路事件,東北軍又被蘇聯打得滿地找牙,他們自然就會聯想,連俄國人都打不過,要是和日本人交手,豈不是更夠嗆了?九一八當晚,張學良以為日軍是挑事,就像中東路事件的蘇聯一樣,滿足了要求就會撤兵,誰曾想對方的要求就是領土.

事變發生時,張學良說:「這次挑釁的舉動, 來勢很大, 可能要興起大的戰爭。我們軍人的天職, 守土有責, 本應和他們一拼。不過日軍不僅一聯隊, 它全國的兵力可以源源而來, 絕非我一人及我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

實際上張學良沒有正確認識局勢,對於要不要出兵中國,日本內部存在矛盾,當時發動事變的關東軍不過兩萬多人,而東三省的中國軍隊卻有二十多萬,在當時的中國,東北軍的裝備算好的了,縱使他們再弱、再爛,十倍於敵,也未必無法取勝。可張學良畏敵如虎,令關東軍輕易得逞,如此一來,日本國內的反對派也就無話可說了。只要付出微小的代價,就能獲得巨大的回報,這種買賣,誰會拒絕呀!更何況當時日本受經濟危機影響,日子並不好過.對外侵略,可以緩解危機,轉移國內矛盾,在這方面,他們有迫切的需要。

其次是為了保存實力,張學良年紀輕輕,就能割據一方,當上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靠的是什麼?就是父親留給他的幾十萬東北軍。換句話說,沒有這支軍隊,張學良什麼都不是。前面我們提到了,張少帥認為:和日本交戰,東北軍毫無勝算,既然知道打不贏,為什麼還要打呢?保存實力更為要緊。于學忠曾勸張學良:雖然我們要避免和日軍發生衝突,可好歹也犧牲幾個旅,做做姿態,告訴老百姓,我們是要抗日的,但張學良不同意,幾個旅也是部隊呀,捨不得。他曾經告訴下屬們:「不願以多年相隨、屢共患難的部屬的生命, 博餘一人民族英雄的頭銜。」「民族英雄」不過是虛名,活生生的部隊才是能夠倚仗的力量。東北丟了,還可以退保華北,繼續當土皇帝;如果東北軍覆滅了,他就和普通百姓沒什麼區別。

蔣介石身在何方?有何反應?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當晚,蔣介石在哪裡?其實,他壓根不在南京,更不知道瀋陽發生了什麼。為了剿滅朱毛紅軍,蔣介石正在前往南昌的路上,此次行程,他選擇的交通工具是軍艦.計劃沿長江逆流而上,經鄱陽湖、贛江,抵達南昌城。他得知九一八事變的消息,還是在次日抵達南昌的時候,而且消息源是上海,不是東北軍。既然十八日都不知道發生了戰爭,自然也不可能下十幾次命令,要求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了。通過他發給張學良的電報,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這點。以下是原文:

《蔣主席致張學良副司令指示力閉日軍侵略借口電》

民國二十年九月十九日

限即可到北平張副司令勛鑒: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之計劃,其借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力辟之。近情盼時刻電告。中正叩。皓戍。

面對咄咄逼人的日軍,蔣介石的內心是什麼反應呢?用四個字概括:痛心疾首。十九號的日記,他這樣寫道:

昨晚倭寇無故攻擊我瀋陽兵工廠,突占我北大營營房。頃又聞,已佔領我瀋陽。又雲已佔領我長春,又雲將佔領我牛庄,蓋「九一八」之莫大國恥起矣。

是倭寇果趁粵逆叛變、內部分裂之時,而來侵略我東省矣!

嗚呼,痛哉!夫我內亂不止,叛逆既無毀禍之意,國民亦無愛國之心。社會無組織,政府不健全,如此民族,如此國家,殊不易存於今日之世界。而況天災頻仍,匪禍糾纏,國家元氣衰弊己極,雖欲強起禦侮,其如力不足何!

嗚呼,痛哉!雖然,余所持者,惟有一片愛國丹心。此時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拼以一身,報我總理,報我民族,報我先烈,毋忝我之所生而已。嗚呼,痛哉,夫復何言!

蔣介石認為:日軍在此時發動九一八事變,實際上是趁人之危、歹毒至極。在日記中,他列舉了三大國內問題。

第一是寧粵之爭,1931年2月,由於政見不合,蔣介石把胡漢民囚禁在南京湯山.此舉引發軒然大波,孫科、汪精衛、陳濟棠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他們要求蔣介石自行引退。寧粵之爭是國民黨內部鬥爭激化的產物,一個公開分裂的政黨,自然不利於集中力量對抗外敵。

第二是自然災害,1931年,中國境內爆發罕見的特大水災,珠江、長江、淮河、黃河等主要河流紛紛洪水泛濫,受災人口至少數千萬,死亡人口至少數十萬,這場洪水被視為20世紀最具毀滅性的災害之一。時人有云:「洪水橫流,彌溢平原,化為巨浸,死亡流離之慘觸目驚心。」災情就是命令,如此大範圍、高強度的自然災害,需要投入的救災物資是個天文數字,對於貧弱的中國來說,無疑增添了巨大壓力,九月二十二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發布《告全國同胞書》,首句便是:「日本乘我內亂未平,天災突起,死亡流離,救恤不暇之際,突以暴力施行侵略」。

第三是朱毛紅軍,九一八事變爆發前,蔣介石對蘇區的三次圍剿均以失敗告終。紅色根據地正在擴大,紅軍人數也在增加,除了共軍實力的增長,贛南、閩西南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南京,直接威脅江浙滬——蔣介石政權的統治腹地。本來老蔣已經焦頭爛額了,孰料內部未平,外患又起,內外交困。如果你是蔣介石,內心肯定是奔潰的。

(上海街頭標語:「國難」)

老蔣的應對措施

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下午八時,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召開第一百六十次常務會議,決定繼續向日本抗議,並請求身在南昌的蔣介石迅速回京,商討對策。九月二十一日下午兩點,蔣介石回到南京,召開會議,做出以下決定:

以日本侵佔東省事實,先行提出國際聯盟與非戰公約諸國,以此時惟有訴諸公理也。一面則團結國內,共赴國難,忍耐至於相當程度,乃出以自衛之最後行動。旋經會議決定:

(一)外交方面,加設特種外交委員會,為對日決策研究機關;

(二)軍事方面,抽調部隊北上助防,並將討粵及剿共計劃,悉予停緩;

(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張繼、陳銘樞三人赴廣東,呼籲統一團結,抵禦外侮;

(四)民眾方面,由國民政府及中央黨部分別發布告全國同胞書,要求國人鎮靜忍耐,努力團結,準備自衛,並信賴國聯公理慮斷。

九月二十二日,蔣介石在南京黨部黨員大會講話,再次闡述了國民政府對日主張:

此次日本在我東三省,擅作軍事行動,強佔我瀋陽、長春、安東、營口及其他遼省要地,情形之奇突,實為國際上從來所未有……但國家存亡,關係重大,此刻務須勸告民眾,嚴守秩序,服從政府,尊重紀律,勿作軌外之妄動,而為有秩序有步驟之奮鬥。此刻暫且含忍,絕非屈服。如至國際條約信義一律無效,和平絕望,到忍耐無可忍耐,且不應忍耐之最後地步。則中央已有最後之決心與最後之準備,屆時必須領導全體國民,寧為玉碎,以四萬萬人之力量,保衛我民族生存與國家人格。中正許身革命,生死早置度外,值此危急存亡之際,自當國存與存,國亡與亡。必立在國民之最前線,為國民之先鋒,共赴國難,以盡我之天職。尚望全體同志,知此意而普告之我國民。

張學良要求東北軍避免和日軍發生衝突,蔣介石要求國民忍耐,不要輕舉妄動。兩人對日政策的區別在哪裡?區別就在結果上,避免衝突,避免衝突,實在避免不了,怎麼辦?張學良的方法是不抵抗,寧願把領土、武器送給日軍,反正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蔣介石的方法是自衛,實在忍不住,只好跟日軍拼個你死我活。他不光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東北軍是張學良控制的部隊,遠在東北,他鐵了心不抵抗,老蔣鞭長莫及,無可奈何。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也是蔣介石集團的核心區域,日本若要侵略上海,蔣介石還是能自衛的。九月二十二日,熊式輝請示蔣介石,如果日軍威脅、襲擊上海的要塞、兵工廠,我方將如何應對:

《熊式輝參謀長自龍華呈蔣主席請示如日方對我施行威脅或襲擊時我軍究取何行動電》

民國二十年九月二十二日

……惟淞滬為通商巨埠,日艦駐泊甚多,交涉萬一不能迅速解決,日方擴大行動,對我要塞兵工廠及重要各機關施行威脅或襲擊時,我陸海軍究取何行動,乞迅示遵。

看到熊式輝的電報,蔣介石表示:如果日軍有越軌行為,中國軍隊應該自衛還擊。這樣的態度和張學良的不抵抗是完全不同的。

《蔣主席復熊式輝參謀長指示對日軍越規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電》

民國二十年九月二十三日

急南昌行營熊參謀長勛鑒。密。應正當防範,如日軍越規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可也。中正,漾午。

次年,也就是1932年,日軍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動攻擊,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一二八事變爆發後,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再度復出,制定:「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的原則.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在兩支軍隊的配合下,中國軍隊取得廟行大捷等勝利,給予日軍一定打擊。為了保衛上海,此後蔣介石還調集衛立煌第14軍、第1師、第9師、第47師及陳誠第18軍、獨立第36旅等部隊支援。最終在列強的調停下,中日雙方罷兵言和。

如果蔣介石和張學良秉持同樣的政策,就應該效仿一個多月前的錦州之戰,命令十九路軍撤退,把上海乖乖讓給日本。還有一個事例也可以說明老蔣的態度:一九三一年十一月,日軍進犯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馬占山頑強殺敵,史稱「江橋抗戰」,對於他的行為,蔣介石非但沒有責備,還表示肯定,予以嘉獎:

《蔣主席致馬占山代主席嘉勉我軍奮勇摧敵電》

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十二日

……此次日本借口修理江橋,忽復進寇黑省,我方採取自衛,實屬正當……

(蔣介石發表演講)

希望十年之內收復失地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軍隊當然要自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東三省已陷敵手,訴諸國聯,"以公理對強權",又沒有什麼實際效果,那麼失去的國土怎麼奪回來呢?當時有很多「愛國志士」「熱血青年」,強烈要求政府出兵,主動收復失地,和日軍來一場全面戰爭。這樣的想法,對於1931年的國民政府來說,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中日雙方差距很大,而且中國只是一個形式上統一的國家,面對日軍的正面進攻,能守住領土就不錯了,要說主動進攻,實在是力所未逮。放眼當時的中國,沒有一支軍隊有這樣的水平。唯一的方法是忍辱負重,爭取時間壯大自己。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繁多,如果能有穩定的環境,想要發展起來並非難事,至少,可以多準備軍用物資、多訓練有戰鬥力的部隊,比如德械師。日本雖是島國,卻吞併了東北,有如猛虎添翼;可是,如果中方穩健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想要吞併必然是困難重重。對此,日本心知肚明。六年後,盧溝橋事變,全面戰爭爆發,受戰火影響,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被迫中止。

1932年一月,下野的蔣介石在奉化武嶺學校發表講話,談及對日宣戰與雙方實力差距,是這樣說的:

徒逞快意之論者,不曰對日宣戰,即曰對日絕交;不知中國若有適當之國防實力,則當朝鮮之慘殺華人,及萬寶山之案發生,皆可為絕交宣戰之理由,不必暴日鐵蹄蹂躪瀋陽之時也。以中國國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於二十四小時內侵佔之範圍及於遼吉兩省,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則以我國陸海空軍備之不能咄嗟充實,必至沿海各地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為敵人所蹂躪,全國政治、軍事、交通、金融之脈絡悉斷,雖欲不屈服而不可得?

(蔣介石與張學良)

多年後,陳誠回憶抗日戰爭,也說過類似的話:

抗戰之前,中日兩國的國力懸殊甚大,非到萬不得已,中國實在沒有輕言抗戰的道理。所以委員長在二十四年五全大會席中宣示「世界和平未到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這兩句話沉痛而悲壯,一方面站在人道立場,告訴我們的敵人,不要輕啟戰端;一方面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表示中國忍辱負重,自有其一定限度,是在迫不得已,中國也不惜犧牲一切。

蔣介石身為一國領導,對他而言,九一八事變是奇恥大辱。他也想有朝一日收復失地,奪回東北。九月二十八日,他的手書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1937年,日軍再次進攻,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終於勝利。以下是手書原文:

持其復仇之志,毋暴雪恥之氣,兄弟鬩牆,外侮其御,顧我同胞團結一致,在中國國民黨指揮之下,堅忍刻苦,生聚教訓,嚴守秩序,遵守紀律,期於十年之內前雪今日無窮之恥辱,完成國民革命之大業,中華民國萬歲,三民主義萬歲,中國國民黨萬歲。蔣中正。九月二十八日。

(抗戰勝利後,重慶市民歡迎蔣介石)

在過去,大陸的歷史教科書提及抗戰,一般都淡化國民黨抗日的史實,突出共產黨如何中流砥柱,如何在平型關﹑百團大戰痛擊日軍;講到國民黨,就是如何破壞抗戰,蔣介石怎樣堅持不抵抗政策。但最近幾年,國民黨抗日的史實逐漸被人們認可,"八年抗戰"也更正為"十四年抗戰"。

不過,看到電視上誇張的抗日神劇,內心也不免有些波動: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中國軍隊裝備一流,百戰百勝;日軍個個白痴,不堪一擊,若真如此,抗戰哪裡需要八年之久?所以在督促日本右翼反省歷史的同時,自己也要正視歷史,不要把民族的苦難當成娛樂。

警鐘長鳴,勿忘國恥。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薛之謙並不算戲精,他們才是!
認識歐美國家真面目
世界公認最具合理的時間作息表!
入秋水乳霜誰是NO.1?最強榜單帶你揭曉
在香氛中尋找與眾不同的自己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