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文學的新發現,讓科幻故事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天文學的新發現,讓科幻故事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早前,科學家們天真地認為,如果我們發現其它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些新行星應該跟我們太陽系內的行星相類似。

但是,我們錯了,宇宙總是讓人捉摸不透。目前發現的1900多顆(數字還在增加中)系外行星,許多與我們太陽系內行星很不一樣,比方說2011年發現了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它就像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圍繞雙星運動的行星塔圖因,主人公盧克在這顆行星上,可以凝望「雙日同落」。天文學的新發現,讓科幻故事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但系外行星給我們的最大驚喜,或許是「超級地球」,也被稱作「超級類地行星」。這一類的行星,廣義上是指那些環境可能與地球類似,而質量通常為地球1到10倍的行星。

1992年,天文學家首次發現系外行星,而且一次就發現了兩顆,它們每一顆幾乎都是地球質量的3倍,一般來說,行星都會繞著恆星來運轉,就像我們的地球繞著太陽一樣,但是這兩顆系外行星卻特別另類,因為它們是繞著一顆叫做PSR B1257+12的脈衝星(位於室女座,距離地球大約980光年)運轉。

這個發現令研究人員目瞪口呆,因為當時天文學家一般認為,只有主序星周圍才可能存在行星,而所觀察到的第一批系外行星竟然是在脈衝星周圍找到的,為什麼有這麼奇怪的事情?

直到1995年,天文學家在一顆典型的類日恆星周圍發現了一顆所謂的「熱木星」(即公轉軌道極為接近其母恆星的類木行星),才輕舒一口氣。這個星球的發現,使天文學家們受到鼓舞,並開始計劃尋找系外超級地球的「獵星任務」。

2009年,專門用於探測系外行星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升空之後,掃描了其視野範圍內的15萬顆恆星。從此,發現超級地球的喜訊就不斷傳來,太空望遠鏡得到的一系列圖片令人驚奇:它們有的是氣態的球體,更像是迷你海王星;有的則是岩石類的超級地球,可以完全被海水或熔岩覆蓋。欣喜若狂的行星獵人們發現了更多的星球,並添加到超級地球的名單中。然而直到現在,除了它們的質量,科學家們對這些星球一無所知,沒有人能猜測出:這些新奇的行星是屬於岩石類的(類似於地球)、氣態的(類似於海王星),或者介於兩者之間?又或者以上的類型都有涉及?

因此,關於超級地球的第一個大問題是:它們由什麼構成?想要深入了解行星的基本物質,天文學家需要找到一個「凌日」——即行星經過主恆星時,遮擋了主恆星的部分光線,從而讓我們可以估算行星的大小。一旦天文學家知道了某顆行星的大小和質量,根據高中所學的物理,我們就能算出該行星的密度(密度等於質量除以體積)。有了密度,科學家就可以判斷超級地球為鬆散球還是實心球,是「死亡的世界」,還是可能的「活的世界」。因此密度十分重要,它能告訴我們關於星球的特徵。

尋找系外行星「凌日」的過程並不容易,但這樣的等待,終於在2009年有了進展,那一年天文學家推算出了兩顆超級地球的密度。首先,宇宙飛船看見了一顆正在「凌日」的行星,後來被命名為CoRoT-7b,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5倍,質量則是地球的5倍。這意味著CoRoT-7b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系外岩石行星,不過它跟它的母恆星距離特別接近,其表面肯定會融化——可能更類似水星。

第二顆是GJ 1214 b,它是被研究得最多的超級地球,其直徑約為地球的5倍,但質量只有地球的6.5倍,密度遠小於之前發現的CoRoT-7b。GJ 1214 b行星距離地球40光年,它上面富含豐富的水資源:星球四分之三的表面都被深海覆蓋。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太陽系外發現的飽含液態水的行星,但與此並存的卻是常年190℃的高溫,因此,GJ 1214 b上充滿著灼熱而濃厚的水蒸氣,這樣的環境也許並不適合地球形態的生命存在,但有可能發現其他形態的生命。

據統計,已知密度的超級地球數量,大約在40個左右。一般來說,直徑在地球3.2倍以下的系外行星,其密度就很高,很可能是岩石行星;而當直徑超過地球直徑的3.2倍時,行星的密度會開始下降,那麼就可能是由較輕的物體,如水、冰和氣體等組成的氣態行星。

在地球上,大氣對動物、植物、人類來說,必不可少,所以超級地球的大氣層也是天文學家下一步的研究目標。

我們之前提到了,在「凌日」穿越過程中,主星的光穿過系外行星的大氣後,一些波段的光會被特定的大氣分子吸收。這時科學家通過分析光譜,就可以檢測到行星大氣的特定分子。如果獲得足夠多的數據,科學家就可以在理論上分析出行星大氣層的基本組成成分。

假設能觀察到氣體的組成成分,那麼或許就能提供一種線索:超級地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或者生命是否已經存在於超級地球上?因為根據大氣中有什麼樣的氣體,就可以推測某些生命是否存在。

到目前為止,在大氣氣體種類分析上,有很多令人激動的發現,其中就包括了「超級木星」的大氣組成。科學家發現「超級木星」龐大的大氣層中,主要是水蒸氣、二氧化碳和甲烷,與木星的大氣成分非常相似。而超級地球的研究,還在進展之中。

但是太空望遠鏡對岩石類超級地球上的大氣成分的檢測效果非常弱,比如在GJ 1214 b和另一個超級地球HD 97658 b附近收集到的星光,通過光譜分析所發現的特定分子的數量很少。天文學家給出的解釋是,這兩個星球可能像金星一樣,被雲氣包裹住了,厚雲層顯然阻擋了來自低層大氣分子的特定光線,使其難以識別。

天文學家仍在努力解開雲層的特徵。總的來說,系外行星大氣的分子結構,將是下一代望遠鏡(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要目標。對於一顆岩石類超級地球來說,是否適合生命居住,涉及到3個與生命攸關的行星屬性:海洋的調節、氣候「空調器」、磁場。

以地球為例,在其從熔融狀態開始冷卻的最初幾億年的時間裡,其最外層固化成為地殼,然後分裂成板塊,這些板塊在一個熾熱、高密度的地幔區域上面,相互碰撞和磨碎,而在它們之下藏著一個堅固的地核,地核噴出的熱氣不斷攪動著地幔,就像是一個冒熱氣的火鍋。地殼板塊可能會向下俯衝,重新跑到地幔中(觸發地震),接著被熔化掉,同樣地,海水也通過地幔來循環,如此持續了億萬年時間。通過地球板塊之間的火山裂縫,岩石和水返回地球的表面,這樣周而復始地運作。

那麼,在超級地球上,這3個屬性會是怎樣的呢?

首先討論一下海洋。超級地球可能是笨重的藍色行星,它們保留的海洋已經有數十億年,可能與地球上的海洋一樣,甚至更好,因為超級地球可能會有充足的水,供應給地幔循環利用。而地幔循環啟動了星球的板塊運動,在很長的時期,會影響超級地球是否有宜居的氣候,而影響的關鍵點,就是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是一種很有用的氣體。一方面,它能捕獲空氣中的熱量,維持地球表面溫度。另一方面,岩石和海水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封存起來,而二氧化碳的減少,就說明熱量減少,那麼星球就會冷卻下來。由於岩石和海水這些地表物質會進入地幔,碳就會被轉換回二氧化碳氣體,並通過火山噴發返回到大氣中,而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又能使行星變暖,這樣循環的最終結果就是:地球能自我調節溫度。

那麼,超級地球也擁有這個「溫度自動調節器」嗎?2007年就有一項研究,表明了超級地球有較高的內部熱量,能產生更快的對流,類似於地球地幔環流,但其對流更具活力,而且力量更大,所以與地球相比,它似乎更容易創造出板塊構造,這樣的「超級」板塊可以保持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這意味著這些星球比地球更能平衡氣候。

然而,同時又有相反的觀點:在超級地球上,引力佔主導地位,地殼上的不同板塊就會被引力牢牢固定住,而不能產生板塊漂移和碰撞。沒有了板塊活動,二氧化碳就不能內外循環,就沒有「溫度自動調節器」功能,這樣的話,生命就很難誕生了。隨後的研究都各自支持這兩種觀點,好幾年過去了,這件事仍然懸而未決。

此外,超級地球的宜居還面臨一個大問題:行星內部需要一個磁場。假設地球沒有磁場來抵擋太陽風的衝擊,生命即使出現也難以立足,但我們地球內部晃動的液態鐵層,會產生磁場這個「盾牌」,保護著生命。

根據一項研究,超級地球的內部結構可能是固體,而不是像地球一樣有不同層次。沒有液態金屬層,就相當於沒有磁場,生命也就難以存在。然而,我們不要絕望,也有研究指出了另一種可能:超級地球內部的高熱量可能會融化氧化鎂,當這種礦物液化和翻騰後,就可以產生磁場。

顯然,我們還是需要更好地掌握超級地球的內部運作,進一步研究它們是否宜居。目前,已經發現的超級地球還只是冰山一角,隨著現代觀測手段的進步和新一代技術革新,發現超級地球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將來,人類可能找到圍繞著類似太陽這樣的恆星公轉、並且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而一旦發現了這樣的行星,星際移民也可能會變成現實。

2015年,英國學者確認了超級地球——GJ 581 d為首個系外宜居星球。這個行星大小約為地球的3倍,是人類在太陽系之外發現的第一個位於宜居帶中的行星,距離地球僅約22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算得上是地球的「鄰居」,科學家認為它是人類潛在的太空移民選擇。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萬個你不懂 的精彩文章:

這是一場打贏了德國納粹的「瘟疫」
5000年前的歐洲人就曾被鼠疫折磨過!
會演奏出音樂來的第一台電腦!
到底是誰挑起了「第O次世界大戰」?
印度死丘 居民和城邦突然被毀滅!

TAG:十萬個你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