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獨家評論:繁華背後是中國馬拉松的金字塔怪圈 - iFuun
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獨家評論:繁華背後是中國馬拉松的金字塔怪圈

獨家評論:繁華背後是中國馬拉松的金字塔怪圈

nt>
閱讀全文


閱讀

投訴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即將打開""小程序
取消 打開

");
}
if (
(document.cookie && document.cookie.indexOf("vconsole_open=1") > -1)
|| location.href.indexOf("vconsole=1") > -1
) {
_addVConsole("2.5.1/vconsole.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elements/1.0.2/vconsole-elements.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sources/1.0.1/vconsole-sources.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resources/1.0.0/vconsole-resources.min.js");
_addVConsole("plugin/vconsole-mpopt/1.0.0/vconsole-mpopt.js");
}
})();


馬拉松如今在中國到底有多熱?據說在北京馬拉松賽開跑之前,原本只需要繳納200元就能有望獲得的報名資格,已經被黃牛們炒到了上千元的高價。在其他地區的馬拉松賽事中,也經常出現必須抽籤確定參賽資格的現象,足以反映出跑友們的巨大熱情。


再從中國田協所公布的數據來看,國內的馬拉松賽事數量已經從2014年的51場激增到2016年的328場,其中還不包括有些尚未在體育總局註冊的賽事。當然,正如我們之前曾經論述過的那樣,在短時間內呈現出爆髮狀態的「馬拉松熱」,存在著經濟乃至政績層面的推動因素,其間也伴隨著一些尚欠成熟的地方。但不管怎麼說,在現代人愈加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的背景下,馬拉松對於國人的吸引力的確正變得越來越大,這一點毋庸置疑。


根據人們以往對於體育發展的傳統認知,一個項目要想取得好成績,首先必須具備一個牢固的金字塔基,也就是在基層參與的人數越多,就越有機會從中選拔出優秀人才,進而在金字塔尖取得更加耀眼的成績。中國乒乓球和中國足球,分別被認為是上述理論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代表。


按照這樣的邏輯,既然中國近年來有那麼多人熱衷於參加馬拉松賽事,是否會因此推高我國頂尖選手在這個項目上的水平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就以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全運會男子馬拉松賽事為例,雲南選手董國建的奪冠成績是2小時18分44秒,這是該項目自從1979年第四屆全運會之後最慢的奪冠成績,與胡剛軍在八運會上跑出的2小時9分18秒更是相差懸殊。


更為耐人尋味的是,與中國冠軍選手越跑越慢的馬拉松成績相比,國際賽事卻迎來了一波不斷刷新馬拉松最好成績的浪潮。2013年,基普桑在柏林馬拉松賽上跑出2小時3分23秒,人類第一次突破「2小時4分」大關;一年之後同樣在柏林,基梅托跑出2小時2分57秒,「2小時3分」也被突破;而在今年5月,在一場由贊助商精心策劃的馬拉松賽事中,吉普喬格的完賽成績是2小時24秒,距離突破2小時大關只有一步之遙。


也就是說,在國際賽成績越來越出色的同時,國內的馬拉松成績卻在不停退步,與世界頂尖水平之間的差距被越拉越開。在上個月剛剛結束的田徑世錦賽上,中國並沒有派出選手參加男子馬拉松,原因是項目的報名成績要求是2小時19分,而國內能夠符合這一標準的居然只有董國建一個人,而他又因為備戰全運會等原因而放棄報名,導致中國選手無緣出現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上。


我們沒必要去責怪30歲的董國建,中國男子馬拉松只能靠他一個人撐場面,顯然不是運動員自己的錯,而是整個項目的梯隊建設出現了問題。那麼,原本應當接班董國建的年輕選手去哪裡了呢?答案很有趣,他們可能正忙於在全國各地參加馬拉松賽!



參加馬拉松賽,對於大多數普通跑友來說自然是重在參與,但也有另一些選手會以此為業。一方面,各地馬拉松賽事分別針對前三名選手設置了幾千美元到幾萬美元不等的高額獎金,正因為受此吸引,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際高水平選手來到中國參賽「淘金」。另一方面,伴隨著馬拉松在中國的熱度提升,高水平的國內選手有機會獲得各家品牌的贊助,成為能夠獲取固定收入的簽約跑者。在有些馬拉松賽事中,國內選手只要跑出2小時30分左右的成績,就能夠以國內組前三名的身份名利雙收。於是在這樣的誘惑之後,很多具有潛力的國內馬拉松選手選擇脫離專業體制,以類似於「個體戶」的身份迎接越來越多的參賽機會。


比如相比董國建年輕了3歲的李子成,曾與前者共同參加2011年在韓國大邱舉行的田徑世錦賽,當時董國建第14名,李子成第24名,成為前途最被看好的兩名中國選手。然而李子成年僅23歲時就從專業體制退役,接下來幾年時間,他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參加各種具有商業性質的賽事,其中不僅包括全程和半程的馬拉松,甚至還有一些獎金不菲的登山賽、爬梯賽。對於選手個人來說,能夠憑藉運動技能獲得高收入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從提升成績的角度出發,由於長期缺乏專業體制內的系統訓練,其競技狀態很難繼續保持在高水平。


李子成的經歷,在國內選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導致中國馬拉松的發展陷入到怪圈之中:由於比賽越來越多、越來越熱,導致更多專業級別的選手以各地參賽為業。而在市場化元素主導馬拉松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專業化培養體制卻面臨著崩塌的威脅,難以繼續吸引到大批優秀苗子接受系統化訓練,進而導致征戰國際賽事的競爭力大不如前。


那麼這個怪圈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坦率地說,暫時還很難判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有更多國人願意參加體育運動肯定是一件好事,也會給中國馬拉松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出現在專業化體制和市場化體制之間的空白地帶,急等著來自社會各界的力量去填補。塔基正在變得更加堅實的中國馬拉松,未來完全有資格憧憬讓塔尖變得更加高聳。



(鳳凰體育獨家稿件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