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宇宙7萬萬億顆類地行星中,地球可能就是特殊的那一個
400多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我們的地球並不是太陽系的中心,這讓人類的地位大幅降格。此後的每次科學革命,都在進一步地令我們人類失去曾珍視的特殊地位,並揭示出一個冰冷無情的事實——從整個宇宙的層面上看,我們這個物種只是一粒塵埃般行星上的一粒塵埃。科學家對太陽系外行星的最新計算表明,地球只是整個可觀測宇宙中約7萬億億個類地行星中的一個。但是,這些行星的平均年齡要比地球年齡高很多,而且它們一般所處的星系也與銀河系大不相同,這或許會顛覆哥白尼原則(即地球並無特殊地位,甚至宇宙中也不存在什麼特殊的位置)。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天文學家Erik Zackrisson和同事根據目前天文學家已發現的類地行星,構建了包括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類地行星的宇宙大綱。在計算機模擬中,他們建立了一個包含著早期星系模型的迷你宇宙。然後他們把科學家目前所知的物理規律(描述星系如何生長,恆星如何演化以及行星如何形成)應用到模型中。最終,他們讓這個模型以快進的方式經歷13.8億年的宇宙歷史。他們把模擬結果論文發表到了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並投給了天體物理學報(Astrophysical Journal)。這一結果提供了有關太陽系外行星統計規律的豐富信息,有望幫助天文學家理解我們在宇宙中所處的地位。論文作者之一,卡耐基天文台的Andrew Benson說:「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開始進行這種研究,這有點難以置信。」他說,直到最近,已知的太陽系外行星都還太少了,以至於不可能對宇宙中其餘行星做出合理的推斷。不過,他的團隊的發現仍只是對宇宙可能情況的初步猜測。「像這樣的計算中肯定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對模擬中各個部分的認識仍是不完善的。」他補充說。
以太陽系外行星為例,NASA的開普勒望遠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行星獵手,但它使用的方法極具挑戰性,常被形容為在數千千米之外觀察探照燈旁的一隻螢火蟲。因為開普勒望遠鏡觀測的是行星穿過恆星前面時令後者亮度略微降低的現象,所以它更容易找到距離恆星較近的大質量行星。因此,開普勒找的行星明顯傾向於這一類,而較小的、距離恆星較遠的行星在其中所佔比例就要比真實的數值低。天文學家確實也在使用其他技術搜索距離恆星較遠的、較小的行星,但這些方法相對來說都比較新,還沒有像開普勒那樣找到大量的行星。此外,「我們所了解的一切有關太陽系外行星的知識,來源都是銀河系很小的一個區域,」Zackrisson說,這個區域中絕大多數恆星在重元素含量和其他方面彼此都非常類似。為了猜測在重元素含量更低的恆星(例如小星系或宇宙早期的恆星)周圍,行星是怎樣形成的,他們的團隊必須採用外推的方法。
對他們模型中的星系和宇宙學輸入參數,科學家也有類似的擔心,但儘管如此,他們估計自己得到的最終數字應該可以精確到一個數量級之內。把誤差考慮在內後,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地球輕微地違背了哥白尼原則。我們的黯淡藍點可能終究還是個特殊的地方。「雖然還不能說我們出現在銀河系這樣一個星系中是個巧合,但也足以讓你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博伊西州立大學的Jay Olson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和Zackrisson都認為,給這個發現加上一些目前未知的附加說明,應該還是符合哥白尼原則的。「當你發現這種不同尋常的情況……」Zackrisson說,「……這意味著要麼我們抽中了超低概率的彩票大獎,要麼我們還不理解這個彩票的抽獎機制。
但麻省理工學院的Max Tegmark(未參與該研究)認為,地球嚴重違背了哥白尼原則,不僅是它的位置,還有它的年齡。「如果有一些文明起步比我們早35億年,那麼為何他們還沒能殖民整個銀河系?」Tegmark說,「在我看來,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如果這類行星沒什麼稀罕的,那就是演化出高度智慧生命的機會非常少。」那麼我們還應該覺得自己微不足道嗎,還應該卑微到塵埃里嗎?他說,根本不必。「或許在遙遠的未來,宇宙中將會充滿生命,而這要歸功於我們這些人類。」
※哪些可能的原因讓一場審判變成了普通人的一個噩夢?
※宇宙中的四大恆星之最,太陽真是太平淡無奇了
※這位喝細菌的科學家,奠定了現代益生菌學的基礎
※低密度的土星能否浮在水中?
TAG:懂不懂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