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運河的故事——通惠河與大運河的舊聞新說
隨著北京市府四套班子即將搬入通州城市副中心,大運河越來越引人關注。一方面由於其身披「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頭,二來這裡有個森林公園,是北京市民夏日納涼的好去處。
說起通州的大運河,很多人誤以為這裡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其實不然。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在今天的積水潭附近,包括現今的什剎海、後海一帶,元代稱為「海子」,是大都的漕運碼頭,商船聚泊,千帆相竟,熱鬧繁華。
眾所周知,北京和大運河發生聯繫是從隋煬帝開始的。當時的北京不是隋朝都城,隋煬帝只是把一條人工河渠——永濟渠引到了北京境內。但到了元朝,局面就不一樣了。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下令修建和整治南北運河的各段。這時,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登場了——郭守敬。
郭守敬最大的功勞是挖建了通惠河,通惠河到通州水的落差有20米,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修建了五座閘口,它們是:大通橋閘,亦稱頭閘;慶豐閘,也叫二閘;平津上閘,又稱高碑店閘;平下閘,又稱花園閘;普濟閘。至此,北運河和京城大大小小的湖泊連了起來,形成了從杭州到大都連續的漕運河道。
這條河道1291年開挖,第二年就通航了。129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從元上都(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附近)回大都辦公,看到無數船隻停泊在碼頭,船帆遮天蔽日,極為壯觀,遂賜名「通惠河」。通惠河總長20.3公里,屬玉泉水系,流域面積258平方公里,包括今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和丰台區。在元朝中後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萬石糧食從南方經通惠河運到大都。
不過通惠河漕運的黃金年華也就幾十年光景。元末明初,其重要水源白浮瓮山河斷流,漕船無法進城。元朝後,明清也相繼在北京建都。雖然通惠河的運輸功能減弱,但由於這裡接近城中心,而且景色優美,遂成為京城百姓和文人墨客踏青聚會的上佳之選。
每到風和日麗時,通惠河像一位溫情美少女,吸引了無數腳步。遊客可以從大通橋搭車西行,在河道沿岸賞花觀柳,也可以乘畫舫或烏篷小船逐次拜訪二閘、三閘……兩岸花草鮮美,落英繽紛,酒肆林立,宛若江南小鎮,故有「北方秦淮」的美稱。清代《竹枝詞》是這樣描繪的:「乘舟二閘欲幽探,食小魚湯味亦甘。最是往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
據說曹雪芹當年經常來往於香山和通州張家灣之間,在二閘候船時常坐在一棵槐樹下,與友人茗茶賦詩,寫下不少詩篇。著名當代作家沈從文先生也曾寫過散文《游二閘》,可見通惠河的名聲之大。
上面頻繁提到的「二閘」就是慶豐閘。現如今,在通惠河南岸,有一座佔地26.7公頃的慶豐公園,即由此得名。公園周邊比古時還要繁華:連接京通快速路的通惠河北路高架橋橫架在公園北側,再往北是著名的建外SOHO社區、CBD商圈、CCTV大褲衩……高樓林立,鱗次櫛比。歷史和現代在公園裡交融,讓人不禁有魔幻現實主義的穿越感。
筆者家在東便門附近,單位在CBD,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通惠河。當年北京奧運申辦成功後,曾有傳言說通惠河將開通遊船,繞護城河可以遊覽二環一圈,結果現在還沒實現。
不過隨著市政府搬到通州的大運河邊上,這條古老的河道或許會再次啟用,成為連接中心城區與副中心的又一條通道。(文/李卓)
圖片來源於網路
點擊展開全文
※說說兒時的衚衕味兒,晒晒今天的衚衕味兒
※垃圾分類有了新變化,「乾濕分離」不要忘
※這30處老廠房如何走上「文創復興之路」?
TAG:燕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