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調整,告訴了我們什麼
三大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調整,告訴了我們什麼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卞洋 趙曉卓
2013年來,三大評級機構的主權信用評級結果對中國頗為不利。惠譽與穆迪分別於2013年4月和2017年5月下調了我國主權信用評級,目前兩家機構評級結果相同(惠譽的「A+」對應著穆迪的「A1」),未來展望均為「穩定」;標準普爾對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比其他兩家高出一級(為「AA-」),但在2016年3月把展望由「穩定」調整至「負面」,預示著未來可能的評級下調。
評級機構對於一國主權信用評級調整很常見:2011年的美國,2016年的英國和2015年的日本都曾因各種原因遭遇評級下調。雖然業界對於中國最近的評級調整有很多不同意見乃至反對的聲音,但客觀上,評級調整有利於各國投資者與本國政府了解一國經濟存在的潛在風險,及時做出應對。例如,2013年惠譽下調中國信用評級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了地方政府債務與影子銀行規模的快速擴張,可能損害中國的金融穩定。而我國財政部也迅速反應,於2014年推出了「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計劃。同時,央行開始推行宏觀審慎評估 (MPA),整頓影子銀行。
三大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調整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中國非金融部門的債務水平較高並不斷上升,將導致經濟和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上升」。非金融部門債務包括三類:居民債務,政府債務(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債務)和企業債務。根據2016年底的官方數據,中國前兩個部門的債務率(債務規模/GDP)都低於G20國家的平均水平:居民部門債務率為44%,政府債務率為36.7%(其中地方政府債務率是20.6%)。潛在的危機來自中國的企業債務。
讓我們關注一下中國企業債務的規模、增速與結構。據BIS(國際清算銀行)的估算,2016年底中國的企業債務率是166%,是G20國家中最高的。它的增長速度也不平均:2006到2011的五年間,企業債務率從106%增加到119%;而最近五年的增速明顯加快了。企業債務的構成中,國有企業債務佔七成: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到2016年底,國有企業的債務率為117%。
另一方面,三大機構均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在未來五年,標準普爾預計中國GDP增速在6%;穆迪預計在6.3%;而惠譽預計可能到6%以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信貸的快速增長與GDP的增速放緩,極有可能導致銀行部門不良貸款率的上升。
事實上,不良貸款率上升的趨勢已經顯現,在某些地區還頗為嚴重。今年8月央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披露,到2016年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4%,是2009年來的最高水平;國有企業佔主導的東北地區,不良貸款率更達到了3.32%。而這個不良貸款率有可能還是被低估的。瑞銀集團(UBS)今年8月發布的有關「中國影子信貸」的報告中估計,我國銀行系統的貸款科目之外,存在著超過14萬億的影子貸款;影子貸款占銀行資產比例最高的省份,正是東北的黑龍江與遼寧省。
這些以「定向資管計劃和信託受益權」形式存在的貸款,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到期貸款展期(若不給予展期,原貸款就會形成不良貸款)。影子貸款的存在,雖然名義上壓低了不良貸款率;但若有一天這些影子貸款被要求計入正常貸款科目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就會進一步攀升。作為一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正在不斷積累。
由此看來,三大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的評級調整,有著它們的一套邏輯。而我國決策層也早已認識到它們指出的問題,並做出了反應。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設立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調了金融風險防範和宏觀審慎管理,並把國有企業降槓桿視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評級調整是暫時的,我們不必過度擔憂;而及時應對不良貸款率上升的趨勢,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才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
TAG:東看看細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