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拇外翻——不要等到不得不通過手術矯正,卻還要承受複發帶來的恐懼!

拇外翻——不要等到不得不通過手術矯正,卻還要承受複發帶來的恐懼!

在練瑜伽的時候發現,訓練時間較久的人,其腳的形態結構都較規整、健康,而剛開始接觸瑜伽的人,腳多是各種各樣的,最突出的就是大拇指與小指——大拇趾向第二趾靠近甚至把第二趾擠歪,小趾緊緊的靠近第四趾,無法通過自己控制將其分開。當瑜伽練習一段時間後(半年以後),每人的腳趾形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說起這一進步時,多數人都是侃侃而談,一臉喜悅。

足部健康是行走的前提。行走又是人們每天最常進行的活動之一,雖然行走對普通人而言毫不費力,但通過觀察老人和小孩我們會發現,行走會給人帶來多大的挑戰。幼兒需要11-15個月來學習站立和行走,老人最終需要藉助拐杖或步行器才能獨立走動,沒有什麼比我們通過自己的力量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更能體現獨立的水平和對高品質生活的理解。幼兒通過足底感覺的建立並不斷強化,最終站了起來,且不斷嘗試,學會了獨立行走。老人足部最先老化、僵硬,足底感覺逐漸尚失,最後,曾經輕易完成的獨立行走成為難事,這算是人生的閉環之一吧。

行走要求足部必須具有足夠的柔韌及排列恰當的結構以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和適應地面的各種空間構型。此外,行走還要求足部有一定的剛性,以承受強大的推進力。當足部的骨性結構排列紊亂時,其剛性和柔韌都會被破壞,以致足部的適應能力變差。

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使足部缺少必要的調整刺激因素,致使維持足部形態的肌肉萎縮。一些人類學家甚至聲稱,將來人類的腳會退化為殘疾。現在,一些城市居民還能夠光腳在海灘或岩石上行走,這種回歸原始社會狀態的行為,十分有利於恢復足部的形態結構。

下圖是最常見的足部結構異常,就是通常稱的拇外翻。拇外翻是大拇趾本節凸出於足內側的結構異常,其核心特徵是拇趾相對於身體中線的進行性外側偏離,雖然這種異常看似只涉及跖趾關節,但拇外翻的病理學通常涉及整個足弓的改變、第一跗跖關節(音同夫直)的向內成角以及雙下肢的受力均衡的破壞。

具體的說就是,骨盆歪斜會使雙下肢所受壓力不均,壓力大的一側足弓形態先遭到破壞,通常跟腱也會撇向小腿肚外側,在此狀況下,作為身體受力終點的大拇趾,長期下來會將跖骨頂歪,在趾跖(音同直)關節處出現外翻。為避免單側致殘,人體的代償機制發揮作用,讓另一側也承受類似的異常受力,於是最終雙側均出現拇外翻,且一側較列一側明顯。反向可推,姆趾外翻的人骨盆一定是歪的。因此治療上必須還原整個異常結構,骨盆、下肢等,並且非調整足弓不可(若足弓韌帶長期受力鬆弛,使用足弓墊也是必要的)。

拇趾外翻,通常伴有局部肌腱韌帶無法支撐的張力。如果發展到最後選擇用手術方式切削骨頭來調整,在局部承受的張力未移除的狀態下,除了穿鞋較方便以外,有的甚至出現疼痛加重。正確的治療,應當是還原整個骨架的受力關係。一開始的工作便是將足弓拆解鬆開,凸出脫位的骨頭才能規整複位,繼而調整骨盆和下肢,正確的受力系統才能還原。

如何防止拇外翻的發生或自己怎麼通過努力來改善呢?

1、發現自己的雙腳受力異常,看看常穿的鞋,鞋底的磨損情況。(發現是改變的起點)。

2、少穿對腳趾活動有限制的鞋襪。

3、選擇鞋底柔軟的鞋。(增加足部調整刺激因素)

4、經常用手將拇趾與第二趾分開,並控制腳趾的開合。(可考慮使用分趾器)

5、踩花生球在足底滾動。

6、走路時,留意最後用大腳趾蹬地(不太容易哦)

圖片顯示走路時,腳底與地面的接觸過程及力量在三個足弓的傳遞順序。

因為訓練,所以經常會聽到很多人拿遺傳說事,其實真沒必要。當接受了這一觀點,也就將改變的這條路堵死了,歐美健美很牛,會說那是基因好,此時就認定,即使通過努力也無法練就完美體型;有人會說長輩的腳也是拇外翻,也就暗指,即使努力,最後也還是會像他們那樣拇外翻…………面對類似的想法,我通常一臉蒙蔽,只能祝其好運了!

不要等到拇外翻發展到非做手術不可時,才想著為自己的腳做點什麼,因為一旦發展到哪一步,你將面對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的恐懼、術後疼痛的折磨、失去自由(1月左右)、以及術後是否複發的擔憂。而且可以肯定的說不正常的代償模式已經建立,即使手術矯正了,其複發的概率也是及其大的,因此,乘目前還沒發展到那一步,開始關注走路的方式,以及借組輔助工具儘早矯正。

最後,附一張足部的結構圖:

不妙,骨盆糾正還沒寫,太晚了,下次再寫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體美學 的精彩文章:

TAG:身體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