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它是一道傷疤,也是一個警世鐘
1931年9月18日,
日本侵略者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點燃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火。
日軍鐵蹄肆虐下,930餘座城市被佔領,
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3500多萬人或傷或亡。
中華兒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此時,張學良遠在北京。
東北邊防軍代理長官張作相
在老家錦州給父親辦理喪事。
旅長王以哲到瀋陽城裡參加社會活動。
三個團長都回家了,只有旅參謀長趙鎮藩住在營區。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屠殺中國民眾!
對日本的侵略行徑,舉國震驚、各界憤慨。
當時,日本關東軍不到2萬人,東北軍有20萬。
除有小部分進行軍事抵抗外,
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
事變發生後,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傳達張學良的命令:
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
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由於奉行不抵抗政策,
日軍300人就擊潰了北大營的8000守軍,
9月18日當夜很快攻佔北大營,
第二天佔領了整個瀋陽城。
當時只有10歲的孫世箴正在小學讀書。
事發當夜,孫世箴就聽到北大營方向的炮聲,
但人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事變第二天發現街上不大對勁,
沒有上學的他和很多孩子一樣,
懵懂不知地來到街上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今已經年過古稀的孫世箴老人握緊了拳頭,
難掩語氣中的驚悚和憤怒。
受了驚嚇的孫世箴貼著牆根摸回家,
幾天後才敢再去上學。
上學路上,路過大西門,
經常會看到城門上掛著人頭。
聽大人們說,當時瀋陽的八門八關全掛著人頭,
而且人頭每天都換。
以往,爬城牆是孫世箴和孩子們最鍾愛的遊戲,
「九一八」之後,城牆上駐守著日本兵。
在此後的14年間,中國軍隊英勇抵抗的事迹,
表明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
頑強反抗外國侵略的鬥爭精神。
他們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
英勇戰鬥,前仆後繼,
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
為光復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九一八」是烙在中華民族心上的一道傷疤,
也是一個警世鐘。
日本之所以敢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
軍事及科技等優勢是一個重要因素。
就以1937年為例,
日本年產鋼580萬噸,中國僅為4萬噸;
日本生產飛機1580架、坦克330輛,中國為零。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6周年,
我們紀念這段歷史,
就必須始終銘記「落後就要挨打」教訓,
只有發憤圖強、奮發向上,
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捍衛祖國利益和民族尊嚴。
點擊展開全文
※齊白石,自然而真實的人生
※旅行鴿,一個滅絕物種的控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再怎麼選擇結果都是錯
※朱棣的忍和殘忍之間,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錯
※憑藉開元盛世而創造最高市值的大唐,為何敗給門口的野蠻人?
TAG:婕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