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林書友:10萬 等同核心期刊?別誤讀浙大新規

林書友:10萬 等同核心期刊?別誤讀浙大新規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林書友】

近日,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在網路上引發爭議。話題如此博人眼球,與一些公眾號的標題黨行為不無關係,所以流傳在朋友圈的文章多題為「在環球時報發文微信閱讀10w+被認定為……」。對於這個試行的實施辦法,特別是其可操作性和實際效果,我們不必立刻認同,但是,我們首先不應妖魔化浙大的這一舉措,進而至少應當旗幟鮮明地贊同對陳腐學術評價體系的某些改革意圖。

如果仔細閱讀《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原文,很容易發現這份文件並不像網上流傳的那般兒戲。《環球時報》也在第一時間發表了回應,除了表達對標題黨的不滿,也表示文章上環球微信並不容易,同時最關鍵的,是承諾禁止學術文章刷閱讀量,出現疑似情況將做刪除處理,對微信公眾號有所了解的應當清楚,這在技術上還是可以實現的。

所以《實施辦法》並非如一些網友評價的,淘寶上花幾百塊錢就能搞定(順便普及一下常識,刷10w流量幾百塊是搞不定的)。更關鍵的是,從通告全文中,我們能看到申報標準至少還是有較嚴謹的規定的。

比如說等同於「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的認定,原文為:「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求是》雜誌刊發,並形成重大網路傳播的作品,可申報認定為等同於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刊發。」要知道,許多學校本身就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求是》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認定為C刊,而這裡只是附加上「重大網路傳播」這一條件。因此,一方面是發表本身並不容易,另一方面是,發表在這些官媒上的一般而言的理論文章,也未必總能得到主流媒體和網站的青睞。

申報標準中對於作品的主觀要求,對於媒體平台的認定和對於「重大網路傳播」的定義共同編織了成果認定的實施法則,從而也杜絕了一些網友甚至高校知識分子口中的「當網紅」,「學咪蒙」,輕鬆上教授的情況。筆者認為,這是咪蒙歷史地位跌入谷底的一刻,也可能是近百年來中國高校知識分子最高估自身能力的一幕。

咪蒙(圖/創業邦)

如果注意到《實施辦法》中的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的優秀網路文化成果包括在報刊、電視、互聯網上刊發或播報的,具有廣泛網路傳播的優秀原創文章、影音、動漫等作品。」甚至可以說,這個試行辦法的覆蓋面是相當廣的,這也是其一大可取之處。

因為一般而言,目前中國的一流大學擁有的不僅僅是學術、理論研究機構,這些機構的職稱評價體系還勉強能涵蓋在傳統的方案內,但另外一些院系,比如電影學院與美院,顯然實行這個辦法後,能多一條以「網路廣泛傳播的原創影音、動漫作品」為標準,是評價體系極好的補充。

除此以外,高校中還有諸多與政策提供、政府諮詢關係更緊密的院系,他們與學術理論刊物距離偏遠,還包括新型高校智庫建設中的人才選拔,原有的學術評價體系顯然滯後,在強迫發表學術文章與等待領導批示之外,高校更新自身學術評價標準和體系也算當務之急。

事實上,這一辦法剛處於試行階段,也僅在浙江大學一所大學試行,也並沒有直接挑戰原有的學術評價體系,何以引發軒然大波呢?想必這一試行辦法所代表的趨勢,是動了一些人的蛋糕,擾了一些人的清高。在網路輿論中我們看到,雖然許多網民不明就裡地謾罵和嘲諷,但是也有不少一部分人表示贊同,他們的贊同未必是對《實施辦法》具體多麼了解,而純粹是對陳舊的以「核心期刊」為中心的學術評價體系的不滿。毫無疑問,原有的學術評價體系有多麼糟糕,改革就多有必要。

核心期刊現存的問題不僅是滯後,更要命的是走向了學術清明的反面,學術腐敗的情況日益嚴重。

通過舊體制壟斷學術資源帶來的害處,一是搞政治勝過搞學術,以意識形態而非學術水平判定是否發表的情況絕不少見,奇怪的是,《實施辦法》一出,許多人彷彿才擔心起政治干預學術;

二是一些人遊走在學術的灰色地帶,串聯起一條巨大的利益鏈,從中導致嚴重的學術腐敗、權學交易和錢學交易,除了眾所周知的版面費,一些人孜孜不倦追求影響因子,渾然不知影響因子毫無學術公器的性質,卻對微信公眾號刷10w+警惕不已;

三是導致學術不關心真實社會和真實問題,學術變為行業和圈子內部的生產,圍繞著一些偽問題,做著大量概念或文字遊戲,其強迫性不僅造成學術資源的極大浪費,對國家和社會毫無益處,也讓大多數高校教師身心俱疲,痛恨不已。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舊體制已經徹底腐壞,只是說應該看到《實施辦法》這一新鮮血液積極的一面,看到其中透露出的學術評價體系改善的潛力和可能性,看到它具體條文中透露出的理念和意圖。筆者也不是認為,《實施辦法》不容批評,比如它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效果,對於大多數不熟悉媒體的「青椒」而言,這個規定的門檻可能反而過高,對他們缺乏實際意義。

不過,恰恰因為這是一種新的嘗試,一個才剛開始的試點,筆者才不忍看到它被妖魔化,被直接批得一文不值,從而與其背後的理念一道不再被認真對待。

其實最值得玩味的,還是在許多文章中單獨提出《環球時報》,假想一下,如果《實施辦法》規定的是在諸如《金融時報》上發表時評,也不知道還能有這麼大一場輿論風波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哈佛物理博士:批評全球暖化論的人可能忽視了經濟上的風險
復旦教授:中國經濟正轉向超級城市引導的增長
朱雨玲4-3力克劉詩雯 首奪乒乓球亞洲杯女單冠軍
韓國老人拄拐種地,現在輪到中國了?
「違法分子」回國變「愛國義士」?留美博士再回應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