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患者:我為什麼要抗病毒?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是感染科醫生最常碰到的問題之一。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乙型肝炎(乙肝)這個疾病。
了解乙肝
我國現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2000萬例。未經正規診治的慢乙肝患者有四成的人將進展為肝癌。 「慢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是長期縈繞在患者心頭的巨大陰影。
同為慢乙肝患者,為何有的人平安度過一生,有的人結局卻很差呢?
「宿命論」:這都是命!
講究「宿命論」的病友可能會嘆息一句:這都是命!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有點道理。在醫學上,這個「宿命」就是基因。不同的人基因特點不同,導致他們罹患疾病的風險不一。肝癌常有家族聚集現象,特別是哥哥弟弟先後患上肝癌的例子並不少見,這其中遺傳基因起了很大作用。
「基因」這部分因素是目前醫學技術暫時無法干預到的,攤上了只能「認命」。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肝癌的發生機制錯綜複雜,有很多方面是可以通過正規診治改善的。那麼我們能夠干預的因素有哪些呢?就是病毒這部分因素。
和「命」討價還價
台灣一項大型研究表明,血液中的乙肝兩對半情況和HBV DNA載量與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高HBsAg水平、「大三陽」、高HBV DNA的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大大增加。
抗病毒治療通過抑制血清中的HBV DNA複製,使其降低到無法檢測出來的程度,從而明顯降低肝癌的風險。
相當部分患者還能達到「大三陽」轉變為「小三陽」、甚至HBsAg的下降,這就為自己的健康又增加了決定性的籌碼,完全可以和「命」討價還價了。
但並非一發現乙肝病毒陽性就開始抗病毒治療。慢性乙肝的自然發展往往經歷四個階段。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免疫再激活期,而第二個和第四個階段就是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