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崛起,都被日本破壞了!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崛起,都被日本破壞了!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總是相互影響,但是令人特彆氣憤的是,中國總是在關鍵時刻帶動日本的發展,但是日本,每每在中華民族氣運的關鍵時刻和轉折點上,總能發現日本幽靈般的身影,一再打碎中國"起沉痾、圖崛起"的希望,是讓近代中國屢次沉淪的夢魘。

在日本落後的時候,中國總是伸出有好之手,幫助日本進步,比如在秦始皇時期,中國的一部分祖先就到達了日本,帶去了鐵器,讓日本從石器時代,跨越青銅器,直接邁入鐵器時代;在唐朝時期,日本還是奴隸社會,是中國傳播了先進的文化,讓日本有了大化改新,走入了封建社會。在元朝時候,雖然忽必烈發動南宋遺民進攻日本失敗,大部分中國人留在了日本,被當做奴隸,但是同樣帶去了先進的軍事,讓日本的軍事從村民械鬥進入了真正的軍事戰爭。

反觀日本,日本一旦有所進步,就開始想進攻中國,佔領中國,盤點起來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進攻朝鮮,妄圖通過日本進入中國;第二次是甲午中日戰爭,掠奪中國的物資成為其發展的動力;第三次,是民國建立之初,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讓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夭折;第四次是侵華戰爭,打斷了民國黃金十年的發展。

日本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毒瘤,它像魔咒一樣籠罩在中國的上空,中國要想真正站起來,必須要破除這魔咒,所以中國政府把12月13日這一天定為國家公祭日,其實也是我們的國恥日,不僅僅是為了紀念中國同胞遇難,也是為了不忘過去中國遭受日本欺辱的那一段段血淚,勿忘國恥,更是為了永遠記住並要破除中日之間那些不堪回首的魔咒史。

下面小編帶您一起看一看這三次打斷中國崛起的三次侵華。

一、明朝萬曆一次價值昂貴的援朝抗日戰爭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令日本戰國精英群雄傾巢入侵朝鮮,旬日之內,朝鮮三都淪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間。應朝鮮李朝所請,宗主國明朝大舉派軍援救朝鮮,中日之間第三次大規模碰撞就此展開!在這場決定亞洲今後三百年命運的決鬥中,擁有大量火器的雙方軍隊演繹了史上首場近代化國際戰爭。

七年之後,損失慘重的日軍被徹底逐出朝鮮半島,豐臣秀吉氣病交加而亡,在明朝大軍凱旋之日的獻俘儀式上,萬曆皇帝對數十個藩屬國宣布:「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萬曆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由於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

由於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台,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這場戰爭前後湊一塊7年。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戰爭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戰爭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實力,為一些少數民族首領發展勢力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潘州的楊應龍趁機發動叛亂、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終告滅亡。

二、改變歷史航向的中日甲午戰爭

由於在1894年和日本的戰爭中,中國大敗。中國的十年洋務運動被打斷,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標誌者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中國邁向近代的路程生生被打斷。大清帝國的真正主人慈禧老佛爺,不得不批准了特使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

(一)中國承認朝鮮獨立。

(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

(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

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規定中國從朝鮮半島撤軍並承認朝鮮的「自主獨立」;這就意味著中國已不再是朝鮮之宗主國,中國的北方失去了天然的隔離屏障,朝鮮半島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不言而喻。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中國對朝鮮半島局勢如此關注和揪心的原因。

事實上,這場戰爭也是因朝鮮而起。1868年,日本下級武士和大名推翻了280年的幕府德川統治,天皇明治領導的軍國主義被推上了歷史前台。是為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

1894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就在日本和英國簽訂了《中英通商條約》一周後,當時朝鮮發生內亂,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支援(歷史形成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就在中國向朝鮮派兵時,日本軍隊也大舉入朝,戰爭拉開了序幕。這時日本還打著保護在朝僑民的旗號,照會中國政府「日本政府必無他意」。

實際上,正如外相陸奧宗光所說:「發動戰爭的決心,在帝國政府派遣軍隊於朝鮮時,業已決定。日本假借這個好題目,是為了索性藉此時機促成中日關係的破裂。」

當時帝國退居幕後的慈禧老佛爺一心忙著自己的60大壽,根本無心戀戰,主張議和了事。

同意議和的不僅是老佛爺,還有洋務派。這場戰爭,也讓李鴻章這個晚清重臣走向了他後來官場和政治聲譽的兩重天。事實上,李鴻章也反對這場戰爭,他認為還沒有到和日本真正決戰的時候,北洋水師雖然已初具規模,但在協調指揮上還有很大的缺陷。

但當時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光緒皇帝在自己最信任的老師翁同龢的遊說下,認為這是鞏固自己政治權力的最好時刻。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場勝利來擺脫慈禧的權力控制,那時候,名義上他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許多時候,慈禧的權力陰影卻無所不在。所以在主持廷議時,光緒堅決主張開戰。迫於愛國輿論的結果,慈禧只得同意了光緒的要求。

在這場戰爭前夕,朝野上下,包括康有為等一批知識分子,對已經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軍國主義的日本根本不屑一顧,民粹主義泛濫,一致要求對日本開戰。

翁同龢挾民意自居,堅決勸說光緒命令李鴻章開戰。事實上,翁同龢在這場戰爭中還抱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由於早年其兄翁同書在任安徽巡撫與太平軍交戰時,多次棄城逃跑,後被當時負責剿圍的曾國藩彈劾,而代筆之人正是當曾府的幕僚李鴻章。後來翁同書被革職充軍,翁家就這樣和李鴻章結下了梁子。翁同龢以帝師身份位居中樞時,沒少給李鴻章小鞋穿。

就這樣,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投入了這場影響中國近現代歷程政治格局的戰爭。

在復出前去日本馬關的船上,這位進士出身的將軍寫了這樣一首詩:晚傾波濤離海岸,天風浩蕩白鷗閑。舟人哪識傷心處,搖指前程是馬關。

李鴻章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但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

翁同龢後來也沒有好到哪去,1898年戊戌新政不久,就被慈禧趕回了老家江南的常熟。1904年7月4日,在風雲變幻中飽經憂患的這位著名的書法藝術家軍機大臣,滿懷抑鬱和凄愴與世長辭了。

在臨終前,他口佔一絕:六十年中事,傷心到蓋棺。不將兩行淚,輕向汝曹彈。

日本成為甲午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中國的巨額賠款,也日本近代的崛起,輸入了強大的資金血液。等於依靠中國,再造了一個新的日本。也為日後日本多次覬覦中國提供了最好的戰爭動力。

直到今天,在當年《馬關條約》談判的春帆樓旁,日本政府還立著這樣一塊碑,碑文上這樣寫道:今之國威之隆,實濫觴於甲午之役也。

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給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

不幸的是,大清國的洋務運動這一自救行動因為外部危機而發起,也最終被外部危機所打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甲午戰爭。這場戰爭,葬送了這場本來已經獲得巨大成就的改革開放,甚至也由此敲響了大清國的喪鐘。

甲午戰爭,一場由日本挑起的海上戰爭,以一個讓全體中國人蒙羞的《馬關條約》作為終結,讓洋務運動的所有成果遭到否定。不變革沒有出路,變革成果又被日本所毀滅。古老的中國,由此錯過了一個富國強兵的大好時機。來自日本的威脅,從此像噩夢一般,給此後的中國屢屢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他直接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歷史航向。

在甲午戰爭17年後,大清帝國在奄奄一息中覆滅。

三、《二十一條》讓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夭折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從日本返回中國,繞過外交部長陸征祥,以「回任所拜見大總統」為由,請求與袁世凱直接密談。在密談中,日置益向袁世凱直接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對此絕對保密。

1915年1月至4月期間,袁世凱一面命北洋政府外交部同日本談判,一方面暗中逐步將條約的部分內容向報界泄露,希望獲得英美兩國支持抗衡日本。當美、英、法三國駐日大使向日本政府提出質詢時,日本外務省既不便公然抵賴,又不敢全部公開,於是只承認了第一、二號的11條。

2月9日,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又向美國駐日大使格思類承認了第三、四號的存在,卻對性質最惡劣的第五號七條加以隱瞞。在美方越來越嚴厲的追問下,加藤高明才於同月21日向格思類承認了第五號的存在,但辯稱這只是日本的「希望」而非要求。

消息傳出,舉國震怒。簽約當天,湖南學生彭超留下血書,憤然投江自殺。北京二十萬人到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集會,捐款一百萬元「救國基金」。天津南開學校的十七歲學生周恩來上街演講,號召人們振興經濟、誓雪國恥。袁世凱下令全國省教育會聯合會(又名全國教育聯合會)要求全國各級學校以每年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稱為「五九國恥」。

後來袁世凱為了讓日本支持他稱帝,不得不接受二十一條約,導致民怨沸騰,它直接導致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夭折。當然袁世凱的81天的皇帝夢也隨著各路擁護共和的討伐大軍的捷報而一命嗚呼。

四、抗日戰爭:重創整個國家體系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經歷,深刻地刺痛了後來的蔣介石。1931年,日本再次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時任蔣介石的幕僚陳布雷替其起草《中國之抗日》一文中這樣泣血寫道:可戰而不戰,若敗,則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亦則政府之罪也。

日本受降儀式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衝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戰爭初期,中國投入大量軍隊以遏制日軍的進攻;隨後交戰雙方即轉入相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力量逐漸發展壯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的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簡稱)的主戰場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重創了整個國家體系。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

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遭受重創的國民黨政府在四年後,逃去台灣,國民黨政權也在大陸灰飛煙滅。

如果孤立地看待這些事件,或許可以認為這是一定時期的偶然事件,但是如果回望100多年的近代歷史和分析日本的地緣特點、文化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事件的出現不過是歷史的延續--近代歷史上的日本總是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如今亦是如此。

鏡頭再閃回1894年的深秋,日軍由南向北跨過鴨綠江,從此對中國大陸開始了長達50年的侵略。50年中,中國歷史風雲變化,大清倒掉,洪憲復辟,軍閥紛爭,政黨政治,共和萌芽,同時糾結著內憂外患。當然,這些糾結中,更是無法擺脫日本這樣一個惡鄰帶來的夢魘。

百餘年的歷史讓中國人無法不把日本看成一個惡鄰居。在近代所有涉足中國領土的列強中,涉足最深、影響最惡劣的,只能是日本這樣一個近鄰。

當中國今天憑藉改革開放重享一個大國應有的尊嚴之時,日本因為參拜靖國神社、挑起釣魚島爭端等問題,多次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

一句話,近代以來,日本總是出現在中國的轉折點上。這是中日戰爭之間的一道無法迴避的魔咒,以史實觀之,日本對中國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負面的。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涵帶你賞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48年年底江青婚後唯一一次因私回山東老家
抗戰時投敵的八路軍最高將領,先投鬼子,再投國民黨

TAG:涵涵帶你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