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印度,必先未雨綢繆
中資進入印度,不僅要注意國家間的政治周期,還要注意當地的政治周期。對於政治衝突做好預警、預案是每一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要做好的準備。
最近關於印度的信息非常之多,但更多是負面的。比如印度官員要求智能手機製造商(主要是中資企業)配合一項安全審計,以檢查它們持有的印度用戶數據是否安全。並且繼對來自中國的IT產品開始審查之後,印度又收緊了中國相關企業進入其電力傳輸部門的規則,並對電力與電信裝備進行了嚴格的惡意軟體審查。這一舉動,用印度政府及產業官員的話說就是,旨在檢查中國對印度「敏感部門的進入」。凡此種種,激發了人們的關切,中印關係的前景如何?要不要去印度投資呢?
民族主義抬頭是自然反應
現在,在印度似乎只有一個聲音,即中國威脅論;而國內也似乎只有一個聲音,即印度危險論。稍微理智的話都知道這種結論都是偏頗, 站不住腳的。但似乎又有了愈演愈烈的態勢。
我們看到,2016年11月30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所有電影院在播放電影前必須先放國歌,播放國歌時禁止進齣電影院。法院稱,聽國歌將灌輸「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感情。英國《金融時報》年初曾報道了印度「電影院里的民族主義之戰」:「印度人愛看電影,但在極端民族主義膨脹的氛圍之下,印度的電影院成了一個戰場。」而且抵制外國貨、推崇民族製造,是印度民族主義最基本的主張。但是我們卻忘了,中國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抵制的不過是日貨,而且民族情緒也曾高漲過。就算不受各國政治的干擾,作為商業行為也會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阻擊也不足為奇。
這種表現其實是一種自然反應,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希望大國崛起,也在做大國夢。莫迪2014年上台後力推「印度製造」計劃,其目的就是為印度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提升本土製造業能力。但是製造業一直不是印度的強項,在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中,印度扮演著初級材料提供者的角色,向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包括了礦石、塑料和棉花等;而中國向印度出口的產品則更多是電信設備、電子器件等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因此印度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一直處於不利地位。據中國商務部援引印度《經濟時報》的消息, 在印度的2016財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此前一財年的484億美元增長至526億美元。
莫迪2014年上台後力推「印度製造」計劃,其目的就是為印度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提升本土製造業能力
基於現實,莫迪上台後對中資採取「一手打一手拉」的做法。因為印度想發展必定需要中國的投資、生產、技術、出口商品等,但其經濟民族主義的立場逼迫他要對中資留一手。這何嘗不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做法?唯一不同的是, 我們成為了國際市場的進入者。所以有國內學者指出,近些年,中印關係每每遇到挫折的時候,印度國內就有一批民族主義者和反華勢力上演抵制中國商品的鬧劇。這種評價是否也是我們的民族主義在作祟呢?我們是否也要自我反省呢?
產品服務過硬是關鍵
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在印度市場站住腳,核心還在於產品的過硬。IDC2017 年一季度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已經聯手打下印度市場半壁江山,甚至前四大手機品牌小米、vivo、聯想和OPPO市場份額已達43.5%。比如在印度手機市場,小米的地位很特殊,被稱為眾多印度「米粉」青睞的「神機」。小米「Mi4i」在新德里發布時,由於是「Mi4」升級版而多了一個「i」,被印度「米粉」們親切地認定為「為印度而造」,入場一睹小米新機的印度人沿街排起了長龍。開拓印度市場並不容易,但是認真做好產品,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消費群體同時完善售後服務,就會讓中國品牌在印度市場收穫信任,從而產生依賴性。
努力傳達善意
商戰無情,在中國品牌高歌猛進的同時,印度本土手機品牌Micromax和 Intex等開始潰敗,眾多中小印度手機廠商已經關閉,甚至有印度工商業人士聯名上書莫迪政府要求調查和限制中國手機品牌。這並非刻意要進行不公平競爭,僅僅是出於本能的自保。中國企業可以成為別人的對手,但不能成為威脅,這個度是很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把握好的。有時需要展示某種並非要斬盡殺絕的善意。當年德國大眾在中國的成功源於肯於與中國企業分享核心技術,這種善意會被銘記,也會帶來更好的市場回報。
小米「Mi4i」在新德里發布時,由於是「Mi4」升級版而多了一個「i」,被印度「米粉」們親切地認定為「為印度而造」,入場一睹小米新機的印度人沿街排起了長龍
同時投身公益,積極慈善也會給企業帶來體現善意的光環。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德里設立辦事處後就開始在印度做起了慈善捐助,向印度的貧苦兒童每年捐助15萬元人民幣,外加學慣用的紙筆等文具。之所以迅速地進行這種活動,因為這原本是中航國際旗下的一家德國水泥裝備公司的慈善活動,之前已經進行了多年,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捐助機制。所以有善意的跨國併購不僅是市場、資源的獲取,也要像繼承子公司慈善項目這樣將愛心繼續下去。
而在印度西部城市普納的馬林村遭遇山體滑坡時,中國三一重工印度公司馬上派出了挖掘機和操作手參與救援。這一舉動首先得到印度國家災難響應部隊的充分肯定,該部隊負責人表示,中國三一挖掘機速度快、可靠性高,對救災工作的迅速開展起到很大幫助。對於中國公司這次雪中送炭的行動,印度媒體不吝讚美之詞,三一挖掘機的大照片更是頻頻見諸印度報端。
而且,作為一家有志紮根印度的中國企業,如何利用「中國能量」展現「印度智慧」,把企業本土化工作做實一直是三一海外拓展的重中之重。據了解,在三一印度公司,不但首席執行官、業務總監、商務總監等關鍵崗位引入了本土化頂尖人才,而且在製造系統或營銷服務的第一線也大量招聘了本地人,目前三一印度公司90%以上為印度籍員工。這種貢獻而非攫取也是具有社會責任企業的所作所為。
打好意見領袖這張牌
如果不了解印度的商業文化,中資就盲目進入印度,很可能要吃大虧。別國企業在印度遭受巨大損失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國企業在印度賠錢賠到吐血的事情也非常多。當下,中資企業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要對印度的商業環境和商業文化有透徹的了解。
其中,積極做好政府關係,尋求民間意見領袖的支持非常重要。
政府關係是進入國外市場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莫迪政府暫停了500盧比和1000盧比舊鈔的流通時,雖然給正常的商業活動帶來了諸多不便,但這一極不尋常的舉措卻展示了莫迪政府在實現既定目標、干預經濟活動時的決心和效率。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的印度企業Paytm在該政策的第二日即在《印度斯坦時報》刊登頭版廣告,盛讚莫迪採取的是印度獨立以來「最大膽」的金融舉措。這種做法實為明智之舉。但政府關係的經營上不可過分投機,甚至採取超越底線的攀附。
但同時尋求民間意見領袖的支持, 也不至於讓企業陷入「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危機。其實在印度,很多有識之士對中國的投資是樂見其成的。印度著名的塔塔集團名譽董事長拉坦·塔塔以個人名義投資小米,雖然投資數額不詳,但此舉被認為是小米印度戰略受到認同的有力證明。而塔塔諮詢服務公司中國區總裁Sujit Chatterjee也表示,他並不認為眾多中國企業的到來是個「狼來了」的故事,相反,印度政府和人民對於中國公司都持「開放」的心態。他表示,印度市場和中國很相似,大家都願意為產品的「價值」買單,也很看重功能性和實用性。
未雨而綢繆
但是必須承認,一直以來,印度都將經濟摩擦作為對付中國的一種手段,也是他們必定會打出的一張牌。所以,中資進入印度前,要事先考量,後期將會從容許多。另外,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有一定的周期性,跟選舉周期幾乎一致,因為選舉期間往往需要煽動民族主義情緒,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抵制中國貨。因此, 中資進入印度,不僅要注意全國的政治周期,還要注意地方的政治周期。對於政治衝突做好預警、預案是每一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必須要做好的準備。
新智囊公眾號聚焦在「如何以創業的精神做創新;怎樣用創新的視角做創業」這項事業,為未來的商業領袖們打造「共同學習的平台」。我們和讀者們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共同成長,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說明白(言)。
【部分文章和配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隨時後台小編哈!ˋ(°°)ノ】
TAG:THINKTANK新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