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壓垮中年危機男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大少留言:男人四十前後,往往被各種現實逼著創業。因為他們年輕時通常有著30歲實現財富自由的偉大夢想,到了四十,在公司中,被年輕人追趕得力不從心,惶惶然不可終日。然而創業失敗是大概率。那麼,像日本男人一樣,四五十歲還乘坐地鐵通勤,將會是常態。承認自己的平凡,比創業,更需要勇氣!
兩年前剛辭掉華為榮耀總裁職務時,劉江峰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總被人問道:「為什麼離開華為?」昨天,他卸任酷派CEO,消息傳出並證實後,圈裡幾乎沒人再問:「為什麼離開酷派?」
一切早有徵兆。
樂視帝國風雨飄搖,酷派財報慘淡無光,顯然,這位一年前被賈躍亭高調請來的前華為高管,未能實現當初「三到五年讓酷派重回國產一線」的誓言,離開只是早晚之事。
這位在四川航空大院長大的理工男有「儒將」之稱。他有文藝的一面:離開工作20年的華為時,他寫過《時間未老,理想還在》,其中引用了米蘭?昆德拉、哈佛校長、奧斯卡影帝等多位名人名言,回憶往事時也飽含深情,文筆細膩感人
他曾意義風發,想要大幹一番事業,但離開那個相對封閉的集體後,他接連遭遇了外部世界的殘酷——夭折的生鮮電商「多點生活」在前,回天無力的酷派在後。
此刻,45歲的劉江峰大概是多少有些沮喪的。
宣布卸任酷派CEO時,他只在朋友圈裡轉發了一篇COOL M7相關的新聞稿,配以「收山之作,敬請光臨」。
相比兩年前告別華為時的溫情脈脈,這場離別顯得有些殘酷。
壹
劉江峰是一個文藝型的技術男。
那篇洋洋洒洒3427字的《時間未老,理想還在》讓人看到他深情的一面,公開場所現身時,他也喜歡引用名言。2015年,他作為優秀校友代表回母校東南大學演講時,就引用了羅馬尼亞詩人索雷斯庫的詩《雷雨》作為開篇。
這或許是受家庭影響。劉江峰的父母都是清華畢業,他7歲前隨爺爺奶奶在蘇北農村生活,此後就回到父親工作的四川內江航天大院,在配備了當地最好師資的大院學校里成長。
兒時的鄉野生活也在他的性格里留下烙印。
他有股子野性,不愛被束縛,「管了就會有副作用」。他自認在華為屬於異類,「既不怕犯錯,也不怕擔責任。當然,運氣好沒有搞砸過什麼,所以活下來了。」
1996年,華為以6000元的月薪把劉江峰招入麾下,當時多數人的月薪不過幾百塊,劉江峰也覺得,世界被顛覆了。
但那就是九十年代的深圳:有野心的公司們,不惜用最好的待遇挖來最好的人。
劉江峰在華為很順利,他曾經在關鍵時刻做出重要決定:2013年6月,華為發布P6,試水中高端市場,量產之初沒人敢下太大訂單,從新加坡調回總部不久的劉江峰最後拍板:下300萬訂單,我為此負責。
這款手機最終出貨量超過400萬部。第二年,劉江峰在華為的事業走向巔峰:他加入余承東的消費者業務團隊,擔任榮耀CEO。
一年後,榮耀實現2000萬部銷量,銷售額從1億美元上升至20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稱:榮耀本來是用來打紅米的,結果直接用來打小米了。
事實上,在2013年被調回華為總部以前,劉江峰想過離開。事後談及那段猶豫期,他給出的理由是「想做點新鮮的事情」。
他最終選擇在榮耀高光時期轉身。2015年4月,他在微博宣布離職消息。
「我終究是想到新的空間去闖蕩一下,趁著青春的尾巴,中流擊水。等多年以後回想今天時,我不希望後悔我不曾嘗試,錯過了又一次浪潮的到來。」
此前,在獲悉劉江峰的離職意向時,正在歐洲出差的任正非緊急回國與之面談,但終究沒能留住這位「大將」。
離開華為後,劉江峰曾向媒體坦承老東家的問題:
「華為成功有其內在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70%的運氣和30%的努力。」
華為的工作環境特點之一是封閉。十幾萬人的公司相當於一個小社會,身在其間的人,可以暫時不考慮外界的激烈競爭,只要像攻山頭一樣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就可以。
「(離開華為)更多是因為公司太大了,這種文化多少都有點不適應。我也四十多了,還是希望自己出來做點事情。在一個企業呆了二十年,總是想有點變化的。」
貳
劉江峰選擇的變化是創業。
華為高管的創業,總有點財務自由後尋找人生意義的感覺。業內有說法:以華為的薪資待遇,高管完全沒必要去創業。
離開華為前,劉江峰的年薪是八位數。他喜歡雪茄和瑪莎拉蒂,四五輛高檔車換著開;是HIFI發燒友,家裡有上千個音響器材;愛攝影,萊卡、祿來、古董相機和最新款相機都有。
決定創業後,44歲的他成為「北漂」。第一件殘酷的事情就是要暫別瑪莎拉蒂和安逸的深圳生活。
「北京根本不歡迎我,既買不了房,也買不了車,交通那麼擁堵,好天氣還得掰著手指頭數」。他一度吐槽。
創業一開始很順利。
外面的世界先展現出溫柔美好的一面——華為榮耀的光環讓劉江峰在沒有商業計劃書、沒有logo的情況下拿到了1億美元的天使輪。
他租下南鑼鼓巷的一套四合院作為辦公室,創辦了生鮮電商多點。
那是當年的風口。2015年,全國生鮮電商交易規模達到560億,入局者既有天貓、京東、亞馬遜、順豐優選、一號店、我買網這些綜合類電商無一缺席,本來生活、天天果園拿下數千萬融資的消息,也頻頻為賽道加速。
多點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它有IDG等投資天團支持,依託物美,除劉江峰之外,高管團隊頗為豪華,分別來自華為、京東、唯品會、物美,前景一度被看好。
圖:劉江峰(居中)是多點五個聯合創始人之一
在資本加持下,多點一度增長迅猛。根據公開數據,多點在上線四個月後擁有280萬APP 註冊用戶,100萬微信服務號用戶。2015年8月底,僅北京地區日均訂單已經突破15萬。
然而,這是燒錢得出的成績。
隨著業務推進,多點內部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有媒體報道,由於複雜的股權結構和人員構成,到2015年年底,CEO劉江峰基本被架空,物美取得了對這家創業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一位投資人成為公司日常管理者。
影響隨之而至。
據內部人士透露,劉江峰實際掌權時,多點的GMV(一定時期的成交總額)曾經拉升到5.5億元/月,到2016年2月,這個數據已經下滑到3億元/月。
風口也在逐漸消失,到2016年,資本方對O2O領域逐漸失去耐心。3月,有媒體曝光劉江峰和多位華為系合伙人撤出,公司啟動超過50%的規模裁員。
劉江峰後來只保留了多點董事長的職位,鮮少公開露面站台。
這一年,他大概經歷了在華為數年、甚至十幾年才會有的起伏。2015年9月,他在為多點四處奔波時一度感慨:
「一天會議結束,說得肝兒顫,車軲轆話那個呼呼的。爬山登頂,西湖美景盡收眼底......時光不老,半年之間,兩個世界,猶如硬幣的正反面,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體驗。好像鋒利的光刀片,清晰地隔斷過去與未來,過去是一面透明的牆,看得到,回不去。未來倒向脫軌的衛星,彷彿要重活一遍青春。」
他沒有想到,這段在陌生領域奮戰的時光將很快翻篇。一年後,在賈躍亭的盛邀之下,他接手酷派,走進了另一段滋味迥然不同的故事裡。
叄
2016年8月,在當時還叫樂視體育生態中心的五棵松體育館裡,劉江峰走進了樂視的夢。
劉江峰的出場很「網紅」,他講段子,調侃雷軍的「Are U ok?」、VIVO發布會上的老闆落水、甚至還有老東家華為「三年超三星五年超蘋果」的狂言。
登場前他還發了一條推銷Cool 1發布會的朋友圈,言語間頗有賈躍亭的風格:「性格青年來吧,一起改變世界!」
余承東毫不客氣地留言:現在每個人動不動就說要改變世界。改變世界並不容易,還是改變自己吧。
劉江峰自然沒當回事。憑藉在華為19年的底氣,他一頭扎進了賈躍亭的生態里。
他一度很有信心,發出「三五年帶領酷派重回一線」的豪言壯語。但酷派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了他過去20多年職業生涯的經驗:
一方面,酷派作為曾經「中華酷聯」一份子,背著老牌手機廠商的榮光,失去運營商補貼後,轉型艱難舉步維艱,而前酷派總裁李斌的失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心渙散;另一方面,樂視本來也是家複雜的公司。
酷派復興最大的門檻還是資金。
2016年11月,賈躍亭承認問題的內部信發出後,酷派股價一路下挫。此後幾個月的日子,被劉江峰形容是「端著金飯碗討飯」:很多銀行拒絕貸款,董事會也同意賣地籌錢的提議。
而根據酷派集團在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2016年酷派營收近乎腰斬,凈虧損達42.1億港元。
最近,酷派更是連續三次發布公告,以審計問題為由推遲發布財報。兩周前,酷派被曝因業績不好解約大批應屆生。
劉江峰曾經表示不後悔接手酷派:
「我當時人在局外,對樂視也確實看的不太明白,覺得這家公司非常激進,夢想和布局都很大。我也擔心樂視資源能不能跟上,人員能不能跟上。但我覺得老賈很有追求,很有勇氣。而且,我們之間原先私人關係就不錯,是朋友。」
在本月酷派新派發布時,劉江峰也還在說「酷派要活下去」。
但當時,他的言語間已經少了一年前的堅定和自信——高層出走、銀行追債、銷量虧損、被房地產公司收購等一系列傳聞,把憂愁塞進了這位理工男的眉宇之間。
時過境遷。在孫宏斌的新樂視體系里,業績不佳的酷派成了需要被洗牌的業務,當年被賈躍亭高調請來的劉江峰,自然也成為新樂視「去賈躍亭化」的犧牲品。
直到8月最後一天,塵埃落定,劉江峰結束了他離開華為後的第二段旅程。
只是,相比2年前的意氣風發,這位45歲的中年人多了些讓人唏噓的命運感。劉江峰信命。他相信華為的成功70%靠運氣,談及自己命運時也說過:
「我覺得70%還是要靠命,只不過命為什麼給你不給別人?那才是剩下30%,好運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劉江峰的下一趟征程尚未確定。此時,用當年離開華為時辭職信里《時間為老,理想還在》的一句話來表達劉江峰的今日心境,大概也是極其合適宜的。
「而我,終於是要離開了,再次走向充滿末知的未來,也許我命中注定,一直嚮往on the road。」
註: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你還可以在一點、企鵝、頭條等平台找到我們。
創業是壓垮中年危機男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 財經麻辣姐
來源:功夫財經
身在帝都,一不小心就有了混跡於豪門圈的錯覺。去喝杯星巴克,左鄰在談C輪融資,右座在做路演方案,連角落裡幾個文文弱弱疑似90後程序猿的生物也在小聲嘀咕著自己的APP研發計劃。感覺這時如果自己只談風月不聊創業,簡直活該被打暈了拖出去。
都有四次創業潮了,入門還有機會嗎?
說起來,自從中國人久貧乍富,前後一共經歷了四次創業的「鍍金時代」。
第一次創業潮:逼上梁山型
這次創業潮,發生在中國人的三觀剛剛接受市場經濟洗禮的80年代初。這批最早的創業者大都屬於社會邊緣群體,被排除在傳統體制之外,即所謂的「盲流分子」。他們不得已頂著投機倒把的帽子,做點小商小販養家糊口,是典型的「逼上梁山型」企業家。其中經營有道又比較幸運的,開始擴大再生產掘到了第一桶金,如著名的「傻子瓜子」。
這種創業模式的問題在於,由於創始人的草根性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就會遭遇管理瓶頸,擴張越快就會死得越快。
第二次創業潮:野蠻生長型
這次創業潮,發生在鄧爺爺畫圈的90年代初。當時的說法是「下海淘金」,那個時代特有的投機與冒險精神也的確和美國當年的淘金熱有得一比。創業者通常具有明顯的高風險偏好,憑藉個人膽識和靈活手腕遊走於灰色地帶,甚至黑白通吃、空手套白狼,最後不成功則成仁。
這種「野蠻生長型」創業的最大問題在於,企業背負繞不過去的「原罪」,像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再看看那個年代叱吒風雲的企業家們,最後大多都「進去了」。
第三次創業潮:技術先烈型
這次創業潮,發生在千禧年前後,也是中國第一波互聯網浪潮的開始。網易、新浪、搜狐等傳統門戶,以及混成世界級互聯網大佬的BAT,都是這波創業潮的成果。創業者的普遍特徵是高學歷、懂技術、海歸,是第一批知識型創業者。
不過,能在這波創業潮中笑到最後的畢竟是極少數,更多的是成為「技術先烈型」的「失敗者」。有的我們起碼還知道名字,有的則一點水花都沒濺起就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尤其在那時,風投還是一種普通人難以接觸的神秘事物,很多人是砸鍋賣鐵去創業,最後虧得血本無歸,其慘烈程度不忍直視。
第四次創業潮:資本圈養型
沒錯,這就是當下正在經歷的創業潮。如果對比前三次,第一代創業者被體制排擠,第二代創業者原罪加身,第三代創業者風險不可控,而現在的創業者簡直就是社會的寵兒!各路創業導師紛紛上陣出謀劃策不說,連總理都親自出來振臂一呼。年輕人只要有點想法、有點能力、有點拼勁,再做得一手漂亮PPT、講得一手好故事,基本就能得到風投的青眼相加甚至主動追逐。難怪有人說,在資本激素的強力催熟下,現在可能是中國社會最後一次窮人暴富的機會。
但是不要忘了,資本是把雙刃劍。當下的創業潮看似機會無限,主角卻早已不再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而是各路實力雄厚的資本集團。從幾年前團購網站爆發的「百團大戰」,到後來一地雞毛的O2O混戰,其本質都是資本的火拚。在資本看來,創業項目不過是一隻只圈養豬仔,只等養肥了出欄。創業者作為豬倌兒,最後往往不是被邊緣化就是被踢出局,雖然可以拿到一筆相當可觀的「遣散費」,財務自由是綽綽有餘了,but,說好的企業家精神呢?!
99%的人不適合創業
當然了,即使看清這一點,也不妨礙當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他們不是正在創業,就是在去創業的路上。雖然每個人都知道「99%的人不適合創業」,但每個想創業的人都會有種錯覺:自己就是那天命所在的1%。如果你碰巧也有這種錯覺,請仔細閱讀以下列出的三種尤其不適合創業的人,歡迎對號入座。
大學畢業生
為什麼說大學生創業不靠譜?別光盯著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這種輟學創業的極端例子,人家是典型的「天才+幸運兒」,如果按1%的天才比例和1%的幸運兒比例計算,要成為「天才+幸運兒」的比例就是萬分之一,那麼就有萬分之9999的把握說:大學生不適合創業。
作為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對人性、對社會的理解還很膚淺,對商業邏輯的理解就更談不上,而這些幾乎是創業成功的必備要素。同時,大學生很少經歷過真正的挫折(別鬧了,考試掛科和失戀不算),對創業之艱難往往準備不足。
其實,一個足夠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即使有創業意願,也最好先進入一家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歷練幾年,無論外企還是國企。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利用平台資源結識很多優秀人士,一方面通過向他們學習實現快速成長,另一方面為以後創業打下人脈基礎。而如果一畢業就創業,工作人際圈一般只能局限於低端群體,很難大量認識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以後的路就會越走越窄。有時候,南轅北轍才是捷徑。
職業經理人
創業者需要一種非常特殊的精神氣質:不安於現狀,具有「不折騰就會死」的內在衝動;對探索和冒險的渴望遠遠高於獲得安全感以及穩定預期的需要;「天生反骨」,不接受企業中的層級約束。從這個角度上說,現在興起的各種創業者訓練營都是瞎扯,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不可能是訓練出來的,只能是天生的。
創業所需的特殊個人能力,不僅創業營培養不了,大公司這樣的成熟組織也培養不了。很多在大公司發展得很好的職業經理人,出去創業之後往往摔得鼻青臉腫。
為什麼?
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職業經理人是在既有的組織體系和明確的崗位職責下工作,他的目標是「改善」;而創業者是無中生有、平地起高樓,他的工作是「構建」。「構建」比「改善」要困難得多。所謂萬事開頭難,一旦建立起基本的組織結構和業務軌道,後面就會容易很多。並且詭異的是,開頭越難的事情,一旦走上正軌,後面往往會越簡單;而開頭如果想走捷徑圖省事,那麼後面往往越走越難。
反過來說,一個天生的創業者也不適合在一個成熟組織中工作。一個高效運作的組織,需要其全體成員對組織目標的一致認同,以及對上級指令的高度服從。根據前面說的天生創業者的精神氣質,他們通常很難做到這一點。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木桶原理」,除了必須補齊「短板」,另一方面來看,一塊比其他木板都要長的板,對木桶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把這塊長板鋸得和其他板差不多。
作為一個成熟組織的一員,如果能力跟不上,肯定會被淘汰,但如果能力比其他人高很多,對組織來說也是不必要的,甚至會成為影響組織穩定的擾動因素。因此組織會盡量把個人能力從卓越變為優秀,足夠好用就行。當一個天生的創業者長期泡在成熟組織當中,就會最終變得和其他人一樣平庸。
中年危機男
網上有一句爆款雞湯文:「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這句話對嗎?也對也不對。勤奮分兩種,身體的勤奮和頭腦的勤奮。作為創業者,如果天天起早貪黑只爭朝夕,但是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不斷重複做錯誤的事情,那麼越勤奮就死得越快。而如果能啟動頭腦的勤奮,在快速行動的同時快速發現問題、快速糾錯,那麼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因此江南憤青說,創業就是用最快時間試錯的過程。反向推斷可以得出,試錯成本太高的人,顯然不適合創業。那麼,哪些人試錯成本高?大概是:35歲以上,身體條件一般;在公司有中層以上穩定職位;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硬性開支很大;以及,有個擅長於打擊挖苦你的老婆。——聽起來完美符合中年危機男人形象。
相信我,創業是壓垮中年危機男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版權說明: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謝謝!
讀者交流群開放中,入群規定動作:
1,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並截圖;
3,如要進周六晚直播群(收費200元/年),請說明。
TAG:陸家嘴金融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