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奇才丁文江

民國奇才丁文江

此文刊登於《泰興日報》

編者按:丁文江先生是中國現代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在古生物學、地理學、製圖學、測量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以及少數民族語言學等學術領域,亦有不俗建樹,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傳奇人物。他為科學、為民族奮鬥一生,不幸英年早逝,值此丁文江先生誕辰130周年之際,特出專版,緬懷和紀念丁文江先生。

丁文江(1887—1936年),字在君,筆名宗淹,江蘇泰興黃橋鎮人。留學日本、英國。曾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他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開創地質事業期間,他還發揮了「學術界的政治家」作用。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地質學在1920年代就獲得了世界聲譽。

丁文江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和胡適辦過報刊,參與中美、中英「庚款」的管理事務;還主持過舊上海的政務工作。蔡元培讚譽他是「精於科學又長於辦事」的人才。

中國地質學的「開山大師」

1913年2月,丁文江應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聘請,任該司地質科科長。與丁文江同時代的章鴻釗,也是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稱丁文江「開山大師」,是說他先後在「地質研究所」、「地質調查所」工作中,使得中國地質學、地質事業成績卓著。

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來。1913年,丁文江通過「正太鐵路」沿線地質礦產調查,認為從河南濟源至河北阜平這段近乎南北向的山脈,才是真正的「太行山」。而從阜平至山海關這段近乎東西向的山脈,應叫「燕山」。他給「太行山」地理學的新定義,令人折服。

1918年,丁文江在河南等地的地質調查研究中,根據三門峽附近的新生代沉積,命名「三門系」。從而他被地層學界公認為「三門系」的創立者。

蔡元培於1917年主政北京大學時,聽從丁文江建議,聘請李四光和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去北大任教。他們和丁文江一道,使得北大地質學教育、中國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步入世界前沿。

他被譽為「國器」

丁文江出生在江蘇泰興一鄉紳人家。在母親單氏的訓誨下,他四歲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十歲讀完四書五經,並能吟詩作對。11歲,他就能寫《漢高祖明太祖優劣論》數千言的長文。

丁文江15歲時,湖南攸縣龍璋(字研仙)出任泰興知縣,這位維新人士聽說治下有丁姓神童名文江,就以《漢武帝通西南夷論》為題面試。童子文江果然下筆千言,報國之志躍然紙上。龍璋嘆他為「國器」,收為弟子。並勸說丁文江的父親丁臻祺送兒子去日本留學,將來報效國家。

留學生涯

丁臻祺家道中落,如果不是龍璋的建議和精心安排,他不會舉債讓兒子留學。丁文江對龍知縣終身不忘,成名後他去湖南,曾專門作詩祭奠,憑弔恩師:「十五初來拜我師,為文試論西南夷。半生走遍滇黔路,暗示當年不自知。」

少年丁文江在日本,過著「談革命,寫文章」的生活,一年半後,他和另兩名同學轉赴英國。途經馬來西亞檳榔嶼時,得到康有為的資助。到英國後,丁文江仍為留學費用所困,只得住到一個小鎮苦學。丁文江一年跳三級,兩年考進劍橋大學。然而又因交不起昂貴的學費,半年後輟學,改入葛拉斯哥大學,學習地質學及動物學。1911年4月,他獲得雙學位(文憑)回國。

丁文江海外歸來,不久便參加清政府舉行的第七次遊學考試,獲「格致科進士」,授「農商部主事」。他一邊在上海南洋公學任教,一邊應商務印書館之約,編《動物學》教科書。直到1913年,才「專業對口」從事地質工作。

除了地質專長,丁文江在地理學、動物學、人類學等方面也作出了貢獻。1933年,他和翁文灝等人一起編輯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成為中國現代地圖的先驅。1950年代中國和印度邊界談判,其《中國分省新圖》就是主要依據。

1936年1月,丁文江的《爨文叢刻》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我國的爨文研究,就是從丁文江正式開始。

丁文江熟悉英、法、日、俄、德數國語言,並涉足政治,在思想史、文化史、經濟史、政治史甚至軍事史上,都有建樹。其《民國軍事近記》《徐霞客年譜》等著作,頗受好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素說:「丁文江是我所見中國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

他相信「少數人」

「最有才最有能力」者,「精英」也。丁文江將「精英」稱作「少數人」。他撰文道:「天下的事業,沒有哪一件不是少數人做成功的。」還說:「中國的前途,全看我們少數人的志氣!」

丁文江信奉:「無論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少數優秀的分子,握了政權,政治就會清明!」1922年5月和胡適等人創辦《努力》周報後,丁文江發表更多文章,促「好人」(少數人)從政。9月,軍閥吳佩孚從簽名人中選了三人「入閣」。然而,三個「少數人」不過是軍閥手中的裝飾品;「好人政府」也只維持了73天!

政治奇才

這次失敗,胡適作過反省,但丁文江不改觀點。他在《少數人的責任》一文中闡述:「我們中國政治的混亂,不是因為國民程度幼稚,不是因為政客官僚腐敗,不是因為武人軍閥專橫——是因為『少數人』沒有責任心而且沒有負責任的能力!」他又把希望投向軍閥。

1919年梁啟超(前排中)、蔣百里(前排左二)、丁文江(後排左二)等參加巴黎和會時留影。

丁文江認為,這些軍閥天資頗佳,只可惜未受現代教育。他向軍閥孫傳芳建議:由自己替孫創辦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孫傳芳卻說:「丁先生,你是個大學問家,但是軍事教育,我還懂得一點。現在還不敢請教你!」

丁文江並不氣餒。他又寫《假如我是蔣介石》《假如我是張學良》等文章,勸誡蔣介石「完成國民黨內部的團結」、「與共產黨休戰」;為張學良設計作戰方案,等等。然而他對「少數人」的期待,不過是一廂情願。

1926年5月,孫傳芳任命丁文江為「淞滬督辦公署」總辦(相當上海市長)。在職8個月,他就將上海的行政、財政、公共衛生等等,治理得有模有樣。就在他一展抱負時,卻遭到攻佔上海的北伐軍通緝。

動蕩的社會一次次嘲弄他,他有時自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但還是相信「少數人」。1930年12月胡適虛歲40時,他的賀壽聯寫道:「憑咱這點切實功夫,不怕二三人是少數;看你一團孩子脾氣,誰說四十歲為中年!」

他是「厭竹」怪人

丁文江極具個性,與眾不同。他個子不高,身體敦實,雙目敏銳,卻蓄著德國威廉皇帝式的鬍子;他怪的是居然惡「竹」:家中沒有竹製品,不吃竹筍,甚至連家傳墨竹古畫也送給朋友!

這首詩是丁文江對「竹」的看法:「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成群能蔽日,獨立不經風。根細成攢穴,腰柔慣鞠躬。文人多愛此,聲氣想相同。」

丁文江不倚傍任何黨派,獨立處世,寧折不彎。父親去世後,他挑起了養家重擔。他愛家,也愛積弱積貧的祖國。他終身不拿政府幹薪,不因私事旅行免票坐火車。他說:「我們是救火的,不是趁火打劫的。」他的筆名「宗淹」,就是要效法先賢范仲淹。

1934年,丁文江應蔡元培之請,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中研院」關係複雜。丁文江上任後,整肅院風,裁減冗員,減少行政經費,理順各種關係。既為學術獨立開創了新路,又調動了全院人員的積極性。不愧為「學術界的政治家」!

丁文江是個工作狂。為了工作,他與夫人史久元約定不要小孩。他將胡適給他的外國詩作為座右銘:「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拚命做工,就像你永遠不會死一樣!」可惜從衡山回衡陽後,由於傷風,他生爐火抵寒時煤氣中毒;更可嘆由於救治中多次失誤,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長沙湘雅醫院病逝,年僅49歲!

丁文江先生之墓

丁文江先生故居——松茂堂

可添加主播為好友啦

她的聲音好溫暖

@文字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聯

片頭題字: 陳仲明著名書法家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喜馬拉雅FM: 白萍伴讀

歡迎在下方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萍伴讀 的精彩文章:

【白萍伴讀】算 盤
【白萍伴讀】泰興的小巷

TAG:白萍伴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