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華民國的創建過程 袁世凱算不算竊取革命果實呢
中華民國是如何建立的?我們以前學過中學歷史教科書是這樣說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成立武漢軍政府,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人民;廢除清帝年號。12月2日,革命軍攻克南京,各省代表議決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之後聚集南京,準備開會選舉臨時大總統。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又通告採用公曆紀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定五色旗為國旗,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整個過程說得不具體。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並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北洋軍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義的力量,令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但蔭昌沒有駕馭北洋軍的能力。
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世凱,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袁世凱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表達善意,讓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在南方獨立各省為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召開的聯合會中,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12月4日的《上海會議》根據《漢口會議》的精神,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以虛位待袁,同時決定大總統職權暫由大元帥行使,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對。
《南京會議》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讓黃興代職。而黃興力辭不就,組建中央臨時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凱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體、清皇室善後、大總統的確立等問題展開討論,南北達成共識,召開國民會議表決相關議題,根據當時的形勢,袁世凱無疑將當選民國首任總統。
這樣的結果是同盟會不願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並選出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解釋原因稱東南各省久缺統一機關,行動困難,總統之職只是暫時擔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臨時代表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國成立,孫文就任。
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幸免於難。1月18日,孫中山以提出《五條要約》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企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經過反覆修改又於1月22日以公諸報端的方式將幕後談判全部曝光,勢同最後通牒,這不但令袁世凱極其尷尬和不滿,也讓議和全權代表伍廷芳盡失顏面。袁世凱以孫中山提出的條件與南北雙方協商的內容不一致為由拒絕接受,袁世凱認為,如果清帝退位後各國不能及時承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又不能統一中國,中國便成無政府狀態,這樣就無法維持秩序,對付外人。如果孫中山一定堅持己見,他不得不作廢先前談妥之事。
期間,孫中山向日本借款,以籌備戰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凱同意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製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
看了這個過程,可以判斷,當時的袁世凱掌握軍權是實力派人物,即使不少眾望所歸,也得考慮他的地位。就是把他暗殺了,同盟會也是掌控不了全局,還得不知多久的混戰。因此,看了中華民國經歷過程,情況很複雜,就不能簡單認為是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了。當然,袁世凱是老軍閥,舊清臣,當時沒有那麼新的政治理念,他如果認同孫中山的政治理念,自願歸服那也是天下太平的。
※饒漱石妻子陸璀後來嫁給詩人朱子奇 活了100歲
※「九一八事變」時,在華日軍總共才多少人?
※斯大林的子女後代知多少
※歷史上的今天:那年 上海的釣魚執法
※他是主張割地求和的千古奸臣 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曾經忠君愛國
TAG:謝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