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漢靈帝還是宦官十常侍更讓人痛恨?董卓和諸葛亮都更痛恨漢靈帝,你呢?

是漢靈帝還是宦官十常侍更讓人痛恨?董卓和諸葛亮都更痛恨漢靈帝,你呢?

讀《十八路諸侯》,看最真實三國歷史

在繼續介紹董卓前,我們先了解董卓所處的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以及當時在位的皇帝漢靈帝。

想必大家對諸葛亮的出師表很熟悉,中學課本里有,不少人都被迫背誦過。其中這一句大家應該有印象:「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裡讓先帝劉備嘆息後一位漢靈帝,就是董卓年輕時在位的皇帝。董卓當權之後,也一樣感慨的痛批過漢靈帝。他準備立漢獻帝廢掉他哥哥劉辯的時候,和袁紹說:「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

圖1、諸葛亮《出師表》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年即位,在位時間21年。漢靈帝之前的漢桓帝劉志無子,劉宏被皇后竇妙和其父大將軍竇武選立為皇帝,即位時只有十歲。可就在即位當年,竇武就因為彈劾宦官泄密,被宦官發動政變滅族,皇太后竇妙也被軟禁。漢靈帝即位不久發生的這場政變,被稱為「九月辛亥政變」,是東漢末年政局的最好體現。外戚與宦官輪替的掌權,成了東漢中晚期的常態。只不過這一次勝利的是宦官。在漢靈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裡,一直都是宦官掌權。

圖2、東漢宦官群體

我們的文化傳統總是「為尊者諱」,特別是皇權越來越強盛的明清時期。皇帝不好,不能說皇帝怎麼樣?於是把責任全推到皇帝身邊人身上,於是和皇帝最近的宦官成了那個倒霉蛋,所有皇帝應該承擔的責任,全部都歸到了宦官身上。先開始,還能給宦官區分一下好壞,發展到後來,宦官基本成了壞人的標識。明清年間成書的三國演義,也順應了當時的價值觀,將三國亂世的罪魁指向了「十常侍」。

可縱觀從秦始皇開始的所有朝代,有一個宦官當皇帝的嗎?有一個宦官真妄想當皇帝嗎?曆數歷代身負惡名的宦官,從趙高開始,到劉瑾、魏忠賢,那一個不是依附在皇帝身上。所依附的皇帝一倒,馬上面臨的就是殺身之禍。

圖3、後漢書

《後漢書》專門有宦官的傳記,之後有一段評述,分析為什麼東漢末期會有宦官專權的局面。分析的相當到位,我們一起看一下。後漢書是這麼說的:「刑餘之丑,理謝全生,聲榮無輝於門閥,肌膚莫傳於來體,推情未鑒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漸染朝事,頗識典物,故少主憑謹舊之庸,女君資出內之命,顧訪無猜憚之心,恩狎有可悅之色。」

後漢書的意思是這樣的:首先,宦官是受過宮刑的人,身體有缺,在情理上面對常人是有愧的,反過來說,正常人面對身體有缺的太監是由心裡優勢的(其實宦官惡名中的大部分也都是因為正常人的這點心理優勢)。其次,宦官即使有再大的聲名榮譽,都不能給其家族帶來任何的榮光,而且宦官又不會有下一代,相比起其他人皇帝、皇后找不出能比他們更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委託做事的時候就容易取信於宦官。再次,宦官因為常在宮中,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朝廷大事,不少宦官對朝廷律例典章都很熟悉。

再加上宦官們對皇帝皇后一般表現的有很順服聽話,而且長期皇帝皇后接觸,皇帝皇后的生活起居都由他們照顧,年少的主人問他們政事的時候不會有忌憚猜忌,女主人通過他們來向外傳達命令,恩寵他們令人心悅的長相。久而久之,就有了東漢末期,宦官專權的局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局面的造成,如後漢書最後說的一樣:「今跡其所以,亦豈一朝一夕哉!」東漢末年宦官專權的局面,是常年累月,作為最高統治者皇帝、太后倚重宦官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那個太監的問題。

圖4、把持朝政的宦官群體

漢靈帝在位的二十年,是宦官把持朝政持續時間最長的二十年。漢靈帝在位時,一次性分封過十二位中常侍,在三國演義中是「十常侍」。

漢靈帝晚年的時候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很多複雜的因素在裡面,有宗教、氣候以及政治的原因。不過這是因為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的群雄在這時候都陸續登場了,這其中就包括董卓。不過,董卓在平定張角農民起義的時候,並沒有得著什麼好。

圖5、黃巾起義

在西域戊己校尉任上因事被免之後,董卓不久又復出,先後當過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當時和黃巾軍主力作戰的北中郎將盧植因人誣告被免之後,董卓被任命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在冀州平定黃巾軍,但董卓戰敗。董卓被罷免至廷尉受審,判「減死罪一等」,董卓又一次落到了人生的低谷。

圖6、董卓

不過,董卓這個「胡漢三」還是要回來的。關於董卓這一期就介紹到這裡,歡迎您持續關注,和【歷史深處】一起去解讀史書上真實的三國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深處 的精彩文章:

想半路截胡門都沒有,看漢獻帝東歸路上迎奉的段煨如何被眾人收拾
都短命的南朝宋齊梁陳,除了他,只有梁衍在位時間超30年
實力再強也別太強勢,不好!看護送漢獻帝東歸郭汜如何被做出局的

TAG:歷史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