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提示 距考試僅有

提示 距考試僅有

崆峒山講解要點

1、崆峒山的地理位置,名稱由來

2、崆峒山山上古建築群介紹

3、景區構成

4、道教相關介紹

導遊詞範例

親愛的各位團友:

大家早上好!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小X。今天很高興帶領大家一起遊覽素有「天下道教第一山」之稱的崆峒山。崆峒山位於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屬六盤山支脈,主峰海拔2123.5米。崆峒山是國家5A級景區,是年代古老的丹霞地貌,擁有大小山峰數十座,最高峰翠屏峰,因其山勢險陡,樹木蔥蘢,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山頂平而開闊的地帶叫做台,崆峒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其形似蓮花,四面托起主峰馬鬃山。馬鬃山海拔2025米,人稱「絕頂」,峻峭挺拔,氣勢磅礴,其格調與神韻,堪稱整個崆峒山的風範。崆峒山上自然景觀奇險靈秀,人文景觀古樸精湛,可以說是集自然美、歷史美、人文美、傳說美於一身,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崆峒山的人文歷史非常悠久,流傳著許多的神話傳說。相傳,崆峒山是上古仙人廣成子和赤松子修鍊得道之處,據說他們雲遊四方,最後選定了崆峒山為棲息修鍊之地。人文始祖軒轅皇帝曾兩次登臨崆峒山,尋訪廣成子,求問「至道之精」 。崆峒山最東面有一座望駕山,相傳就是因為皇帝駕臨而得名的,山下的問道宮和山腰的問道處,更是崆峒之勝境。「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崆峒山因此成為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享譽海內外,引來古往今來不少的文人墨客和游者,或游欣賞美景;或隱,著書立說,修身養心。大家熟知的的司馬遷、杜甫、白居易,都曾尋訪崆峒仙境。

崆峒山不僅是道教名山,在山上也有佛家寺院。因為崆峒山地處西北,是佛教由印度東傳中原的必經之路,所以早在1500多年前,這裡就有佛教傳播。隋末唐初,崆峒山佛教發展進入一個鼎盛時期,北宋時期,崆峒山佛、道兩教發展很快,明代,因為韓王大興道教,道教勢力盛大,佛教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現在崆峒山上儒、道、佛三教並存,並且毫無「派系之爭」世代共存共榮。位於三教洞里並排而立的孔子、老子、佛祖這三教的祖師之像就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這種兼容並蓄、雍容大度的胸襟,正體現出了崆峒山特有的風格,這在中華大地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各位團友,在聽了我的講解之後,大家是否已經按捺不住,想要親自去體驗這「崆峒仙境」了呢?現在我就帶大家遊覽這道教第一名山,在登山的時候請大家注意安全。我們今天的崆峒山之行,就是從這個水庫開始的,這座水庫之水來自於涇河,我們通常所說的「涇渭分明」的涇水也就源於此。上游前峽,水聲叮咚,似神女彈箏,故取名為彈箏峽。2003年,國家發行了以崆峒山為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其中就有這彈箏峽。現在我們的遊艇靠岸了,上了岸我們就到了崆峒山的腳下了。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建築群就是問道宮,由亭台樓閣組成,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四周被蒼松翠柏環抱。相傳,問道宮興建於唐代,原址就是在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之處,在元代時曾經重建,明代宣德、萬曆年間都曾重修或增修,這塊《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高是2.7米,記載了問道宮初建和重建的歷史。問道宮內還有許多文人墨客的題詠筆跡和山水壁畫。大家肯定有疑問,我剛剛說問道宮的原址是軒轅黃帝問道之處,就是說原來問道宮不是在這裡,那麼是在哪裡呢?問道宮的舊址是在水庫的淹沒區,1985年興修水庫的時候,當地居民集資將問道宮遷到了這裡。

來到崆峒山,大家一定想知道它為什麼要叫崆峒山。對於這個,歷來說法不一,我知道的說法就有三種,第一種說法是認為崆峒山峭壁絕立,多有洞穴,取其空空洞洞之意。第二種說法是認為它得名於古代的空同氏部落,空同氏就是古代生活在涇河上游地區的一個原始部落,在《史記》中有所記載。第三種說法是認為和道教的無為思想有關,道家有「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說,崆峒與空洞之音相近。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知道大家比較鍾情於哪一種說法,認為哪一種最合理呢?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要繞過飲月峽向北而上,進入「崆峒仙境」,從那裡上到中台,到了中台我們才算是上了山。……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中台了,中台位於五台之中,是遊覽前後山的會集之處,中台的法輪寺又稱塔院,初建於北宋時期,現在留下的有宋代石經幢一座,上面刻著佛經。這座八角七級的磚塔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就是公元158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它與石經幢一起都被列入省級保護文物清單。這座塔高31米,就像擎天柱一樣矗立在中台之巔,被稱為「凌空塔」,請大家仔細看,在這塔的八個角上都有磚塔雕佛造像,另外這座塔還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在那塔頂的那些青松,這些樹已經有200多年的壽命,紮根在塔頂和塔磚縫隙中僅有的一點泥土裡面,卻一直是生機勃勃,四季常青,向來此的遊人展現了松樹堅韌的品格。你看它們枝幹蒼翠,枝葉低垂,好像是在對我們招手致意,歡迎我們的到來呢!

好了,親愛的各位團友。我在此暫做休息,之後我們將沿朝天門、上天梯登上崆峒山絕頂雷聲峰,欣賞太和宮等景點。(可以在此用這句話結尾)

我們要登上絕頂,就要經過朝天門,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兩側的四尊山羊石像,你看他們用脊背馱著兩塊磚石,正做低首奮力、向上攀登之狀,據說這是崆峒山人為了紀念它們運送磚石以修建寶剎梵宮、廟宇殿堂的功勞,由此可以看出崆峒山民風淳樸。從朝天門到絕頂,要通過「上天梯」,上天梯是登山的通道,近百米長,坡度極陡,大概有70多度,等一下我們要扶著鐵鏈才能上去,天梯兩旁岩石壁立,中間寬約2.6米。古人對這段咽喉之地描述得非常貼切:「一寸進一步,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才的上天路。」,「天門鐵柱」也就成了崆峒一景。「上天梯」路雖然陡峭,沿線卻有許多道教宮觀,依山高築,凌空飛架,儼然是仙人棲息的一片凈土,可供欣賞。「上天梯」的最高處是玉女洞,玉女洞上面的綠樹上吊著一根鋼鞭,叫做「鎮妖鞭」。相傳,這條鞭是廣成子懸掛在上面的,自從他掛上這條鞭之後,山上的妖魔鬼怪紛紛逃走,從此以後崆峒山就更加清凈聖潔,香火也就世代興旺。

現在我們就要登天梯,向絕頂出發,大家一定要抓緊鐵鏈,注意安全。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絕頂,希望剛才登天梯的疲勞沒有減少大家的遊興,到了這裡,是否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呢,放眼四望,峰巒疊翠,奇觀異景,盡收於眼底。在我們的南邊,那道牆壁一樣的山峰是雷聲峰,好象絕頂伸出的一條手臂,直插雲霄,懸崖峭壁,勁松挺拔。遇到雷雨時節,勁風吹過,林濤怒吼,雷聲與回聲在山間此起彼伏,空谷震蕩,奪人心魄,所以被稱為「雷聲峰」。雷聲峰的山樑寬不過一丈,依靠山勢,建有三官殿、玉皇樓、三星殿、聖母殿、雷祖殿,殿殿小巧別緻,排列也是錯落有續,布局奇特,另人叫絕。據說,明代在崆峒山大興土木之時,曾在雷聲峰會集全山所有能工巧匠,讓他們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各顯神通,於是在山脊的各個險要的地方,從上到下都建起了亭台樓閣,這些精巧的建築,將雷聲峰打扮的格外壯麗,每到盛夏時節,山間常有雲霧繚繞,遠望峰頂的建築,瓊樓玉宇,宛如詩中的仙境。

崆峒山除了雷聲峰之外,最負盛名的要屬絕頂的這座太和宮了。這個建築群是崆峒山上寺觀之首,廟宇重重,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有如皇家的宮殿一般,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皇城」,在這裡,晨鐘暮鼓,香煙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之中,諸位是否有濁念頓消,飄然欲仙的感覺呢?皇城內現在有30多尊塑像,壁畫約60平方米。這位就是太和宮的主神真武大帝,這尊明代塑像威武莊嚴,頗有藝術價值,崇禎年間,韓襄陵王為真武祖師鑄造了一個重數百斤,直徑1.18米的大銅鏡,上鑄有「迴光返照」四個大字,現保存在平涼博物館。在老君殿內有無量祖師像,兩側的山牆和背牆上,有82幅畫,畫的面積共30平方米。這些壁畫創於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就是公元1849年,畫的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生平事迹。這些壁畫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而且也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寶貴材料。

今天,我們體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崆峒山上,環境神幽,另人陶醉,它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山色之秀麗,不愧被人稱做「隴上明珠」。希望我今天的講解,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各位團友,我們今天的崆峒山之行到此就結束了,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的配合,請大家稍做休息,我們準備下山。

記得文末留言,參與討論哦!

Hello,小夥伴們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視界 的精彩文章:

貴州省基本概況
甘肅考區口試常見問答題(五)
廣西壯族自治區基本概況
廣東省基本概況
海南省基本概況

TAG:旅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