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使徒行者2》:為何在今天我們仍要用內地資本續拍TVB劇

《使徒行者2》:為何在今天我們仍要用內地資本續拍TVB劇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娛樂資本論(yulezibenlun)

作者/紅拂女 編輯/吳立湘

三年前的港劇《使徒行者》,似乎成為內地港迷心中的絕唱:

2014年收視冠軍、佘詩曼勇奪雙料視後、豆瓣超4萬人評論、同名電影撈金不斷……

為什麼再沒有值得「追番」的港劇了?這個問題,迴響不絕。

或許,除了小生花旦頻頻離巢、本身質量下降以外,也和總局新規有關:TVB劇跟所有海外劇一樣,均需經過播完半年後、通過全集審查才能在內地上線。

幸好內地優愛騰爸爸們越來越有錢:比如說今年愛奇藝暑期的《盲俠大律師》,就靠著聯合出品的合作形式、按引進片報批的通道,與香港同步甚至早於香港播出(會員)。

這裡,當然也包括今晚在騰訊視頻播出、會員可以連看十集的《使徒行者2》。接下來還會有《溏心風暴3》和《宮心計2》。

三年之後再看港劇,我們發現原來TVB劇不再只止步於「有情飲水飽」的師奶劇了。

在這些劇中,他們告別了土氣重複的服飾、百年不變的昏暗打光和糟糕審美的美術置景,更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中景、近景、正反打鏡頭;外景地也不再局限於港劇里常見的「警局商場茶餐廳」,而是新馬泰隨時飛,故事主角都是各個國家的大佬。

小娛不禁要問:很多觀眾喜歡TVB劇正是喜歡其濃郁的市井味兒,如今《使徒行者2》回歸,但熟悉的調調還在嗎?而且,林峯和佘詩曼兩個重要主演都已缺席,《使徒行者》還能維持風格嗎?這部劇及其背後的「港劇製造」模式,能給如今的國產劇行業帶來哪些啟發?

班底全換的《使徒行者2》

《使徒行者2》,不僅演員基本全換,這部續集連製作班底也換了不少。第一部的監製文偉鴻不再擔任此職位,如今的監製+總導演是同樣來自TVB的蘇萬聰,原先的三位編審只有葉天成(TVB)繼續擔任編審工作.

有意思的是,這次的總製片人是企鵝影視天璇工作室的總經理方芳,製片人張萌同樣來自企鵝影視。

看得出,這次的內地力量,早已全面滲入這部續集。

方芳曾經透露,《使徒2》一開始也有對林峯和佘詩曼拋出橄欖枝,但遺憾並未成行;既然如此,企鵝影視與TVB就決定拍一部跟前作、甚至跟傳統港劇有明顯區分、且更適合內地觀眾的《使徒2》。

首先就是演員。製作團隊以光速敲定了前作中的主演苗僑偉,對於《使徒行者》這個系列來說,這個故事的線索人物本來就是他飾演的CIB高級督察卓凱,故事的核心套路也是「卓sir帶著底下的卧底不斷闖關」的可複製模式,可謂是「鐵打的卓sir,流水的卧底」;

而港劇一向有塑造群像人物的劇作能力,包括第一部林峯飾演的「爆seed哥」、佘詩曼飾演的「釘姐」,均是靠生動的細節和演員出彩的表演堆砌而成,而《使徒2》也是一部常見的群戲。

從固定三機位到4K拍攝,TVB劇高大上起來

《使徒2》確實和第一部關聯不大,首先從故事來說它是第一部的前傳,方便沒看過第一部的觀眾順利入坑;而觀感上最大的差別,就是該劇的取景地十分之「國際化」,從香港飛到了新馬泰。

第一部來來去去都是佘詩曼家的按摩房、林峯運冰的茶餐廳、還有幾十年如一日的油麻地警局、黑社會們談判的倉庫……

但《使徒2》第一集一開頭,就是一個航拍的大全景,字幕寫著「2010年 泰國曼谷」。視野上一下子就開闊了許多。

GIF/1.9M

儘管跨國取景在如今壕氣衝天的國產劇里早已是常態,但對於一貫「又窮又破」、製作經費緊絀的TVB劇來說,跨國取景還是比較少見的。內地資本和資源的注入是原因之一;TVB內部的革新,也在兩、三年前就開始了。

小娛曾於2014、2015探班當時兩部TVB劇《梟雄》與《張保仔》,兩劇分別在上海車墩與橫店影視城拍攝,其中一部劇的監製梁材遠曾告訴小娛,以往TVB的古裝劇均在香港電視城的古裝街拍攝,全是人工搭景,只有那一條街,香港又地狹人多,放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現代化建築,鏡頭拉遠一點都怕穿幫。

早期更誇張的是,TVB的兩個攝影廠A廠和B廠,如果都拍外景古裝戲,會選在一個山頭的兩面,穿幫則很難避免。當然這種處理方式現在已經逐漸被摒棄,可TVB劇在硬體上幾十年如一日的簡陋和粗糙是長久被觀眾所詬病的。

《使徒行者1》的香港街頭

所以,以往TVB的古裝劇、年代劇一般採用中景、近景居多,遠景很少,或者幾個固定的空鏡重複運用;都市劇相對好些,但外景地總是茶餐廳、天星碼頭等香港常見的地標,也確實難以符合現在新一代年輕觀眾挑剔的審美品位。

變化太少、墨守成規,不想被時代淘汰,自然要奮起直追。

「TVB不是單靠香港這一塊市場,眼下也不可能去征服非常大的市場,我們就是希望在港台、新馬還有內地這些華語地區,能夠憑藉有質感的劇集在廣大的觀眾市場里佔據一席之地。」杜之克曾對媒體表示。

「我們其實真的好少來內地拍戲,來了橫店,覺得他們的景好多,眼界又闊,可選擇的太多了。」當時《張保仔》的監製如此告訴河豚君。那時候,只有台慶劇才有出埠拍攝的「高級待遇」。

在那之後,TVB真正意識到了去正規的外景地拍攝對成片視覺效果的重要性,並且越來越多地嘗試出埠拍攝。這當然會造成製作投入加大不少、製作周期也會隨之被拉長。

以前,TVB的攝影廠全年基本無休,上部劇和下部劇之間永遠無縫銜接、絕不浪費;一部20集的小劇,從籌備到殺青,周期不會超過半年;拍攝團隊每天的工作時長也長達16~18小時,是真正的流水線製作。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TVB劇當時的註腳。「畢竟連男女主角接吻戲都會被師奶打電話投訴的,香港人也真是太愛投訴了。」這樣的市場和輿論環境,或許也是TVB主動走出香港、擁抱內地的原因之一。

照顧每個人的感受,註定自己不會好受。在香港本土越來越失去話語權、又失去大陸影響力的TVB,終於在這兩年痛定思痛,決定不再只做口水劇、師奶劇,而是把精力更多投在做類型更準確、人群更分眾與聚焦的高精尖類美劇。

《使徒行者2》就是一個案例。這部劇與前作一樣,30集×45分鐘的體量,卻足足拍了五個多月,這個周期放在現在的國產劇里也屬於比較「慢工出細活」的一類。

硬體上確實有了顯著的升級。以往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省時間和人力物力,每部TVB劇均採用固定的三個機位拍攝,運動鏡頭極少(港劇擅長的追車戲除外),這就類似現在很多流水線國產劇採用正反打鏡頭拍攝一樣,好處是快,壞處就是鏡頭呈現形式十分單一,更別提用鏡頭來代替敘事這種高級手法。

但年輕觀眾都是被高規格的英美劇餵養到大的,保守的港劇自然會式微,據杜之克透露,現在TVB已經逐漸廢除固定三個機位的做法,不僅機位變化更多,拍攝器材也有升級,甚至部分項目開始採用昂貴的4K拍攝方式,編劇也會配合全新的拍攝方式而改變劇本撰寫模式,後期的製作更會多費至少1/3的時間。

換言之,整個製作流程都改變了。而在《使徒2》里,我們算是看到了TVB真正在努力。就拿第一集中的一場長達十幾分鐘的追車戲來舉例。

按理來說,得益於上百部警匪劇的培養,追車戲是港劇的拿手好戲(就像日劇中的「日劇跑」),90%的港產警匪劇第一集都有一場炫技的追車戲(或街頭巷尾追逐戲),《使徒1》和《使徒2》也不例外。

來看對比:

GIF/1.8M

GIF/967K

上面兩個圖是《使徒行者1》第一集的一場追逐戲,相信很多觀眾都還記憶猶新,當時正是這場不知所謂的戲,讓大多數人吐槽:多人圍繞兩人打鬥,兩人還主動上了一輛車成為靶子被人打,這種自己把這個逼到絕路的劇情還大量使用了慢鏡頭來煽情,確實格局較小,場景變化也很單一;

GIF/686K

上面則是《使徒行者2》的第一集,同樣是追逐戲,這回變成了苗僑偉和洪永城兩人開車、周柏豪則騎著摩托車追逐。

在製作特輯中能看到,這場戲的拍攝頗費心思:首先是場景變換,先後經歷了大街、廢棄倉庫、野外三個場景;也製造了好幾次兩車有可能相撞的時刻,動作指導分別設計了好幾種不同的「路障」,豐富了觀眾的視覺體驗。

GIF/1.7M

其次是鏡頭變換,多個複雜機位的切換,以及從高處俯拍,都能更全面、更多面地展現出這場追車戲的豐富層次。

演員苗僑偉表示:「拍這場追車戲得到了泰國拍攝團隊的支持,尤其劇中有非常多高難度的漂移動作。」這些漂移動作也請了泰國最有名的漂移車手擔任特技人,可謂是下足了本。

這些工序也許早已是國產劇拍攝的常規工序了,在TVB卻顯得那麼「大驚小怪」和「受寵若驚」,換言之,如今TVB劇的製作已經鳥槍換炮、至少與國產劇的基本水平是接上軌了;甚至,更精細更高規格的,還能與美劇比肩。

有人不禁要問:同樣的製作硬體規格下,我們為什麼還要看演員也「不年輕了」、故事也套路滿滿的TVB劇呢?這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意結?

為什麼我們還對TVB劇有期待?

現在連香港人都早不看TVB了,小娛在fb等外網上搜索#使徒行者2#的tag,討論的人寥寥無幾,倒是有酸溜溜的人說「TVB沒有了騰訊爸爸,都沒錢拍劇了」,

事實如此,TVB作為一間運行幾十年的電視工廠,其過去上千部體量的電視劇,所有類型全都嘗試過多次,去粗取精後,相當於一個題材寶庫。

尤其是行業劇。醫療劇、警匪劇、律政劇,是TVB行業劇的三塊基石,且少有失手,即使在港劇式微的21世紀頭十年,也仍然有不少爆款行業劇,醫療劇有《法證先鋒》系列,律政劇有《怒火街頭》,都是河豚君成長過程中的印記。

符合大多數觀眾的常規觀看體驗,老少咸宜,娛樂性和觀賞性俱佳,這是TVB劇最大的優點。要換成行業術語,可以如此表達:TVB劇經過幾十年的試煉,早已具備成熟商業片的氣質與基底。

而行業劇又是都市劇里很重要的一個分支,能又快又好地拍出專業度高、可信度高的行業劇,這算是TVB行走內地的硬通貨之一。

港劇中的知性女OL形象也是你的回憶殺么?

不拖泥帶水、暢快利落的節奏是港劇一貫的特點,《使徒2》的第一集就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案件,從卓sir聯絡卧底五個卧底一一現身一起辦案意外發生、卧底悉數殉職、卓sir回港接受問話,一系列過程行雲流水,節奏很快,信息量大,這在注水成常態的國產劇里真是一股清流了。

《使徒2》的項目負責人之一如此概括這前後兩部的區別:第一部比較市井,林峯和佘詩曼兩個角色都是比較底層的人物,不管是做警察還是卧底,都是比較底層的狀態,他們的視角是從下往上看的;而第二部視角有大的改變,聚焦於黑道社團之間,屬於高層的一個爭鬥,切入口不一樣。

監製蘇萬聰就說過:「我們在這個戲裡面,雖然有點港戲的味道,但是講故事的方法、敘事節奏、畫面效果,整體來講是以一種新的方向來做的。」

小娛認為,港劇中最傳神的精髓還是情趣,市井只是其中一種外化的表現,但香港人的市井不一定是按摩房、茶餐廳,《使徒行者2》里,在異國他鄉爆炸身亡的幾個卧底,臨死前還在開開心心地謀劃回香港吃最熟悉的糯米雞,而拒絕了卓sir提供的泰國特色芒果糯米飯;

(如你所預料,這個必然是個flag)

正是因為有這些充滿情趣的小細節的鋪墊,之後的卧底群體被團滅才那麼讓人揪心,而在劇中,這樣的小細節還很多。

一家人,要在一起,齊齊整整地。

或許,這也是在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仍要翻拍、續拍港劇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ingwest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用了深度學習,CastBox做了一個播客版的「今日頭條」
喜馬拉雅 FM 在日本上線
吊打小米藍牙音箱,意創生活這款全能音箱僅售99,為國產點贊!

TAG:pingwest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