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現實逼死科幻,天梯的葬禮和「竣工慶典」

現實逼死科幻,天梯的葬禮和「竣工慶典」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人類現在還軟弱,但已經改造了地球表面。幾百萬年以後他們可以改變地球表面、海洋和大氣。他們要像控制地球一樣控制氣候和太陽系。他們會穿越我們的星系,他們會到達其他太陽那裡尋找新的能源來代替我們已經老化的太陽。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年9月17日-1935年9月19日)

光陰流逝時代變遷,科學進步技術創新。人類社會積累至今,曾經用來理解宇宙的神話和傳說,逐漸演變成更符合實際的科幻。雖說物理法則仍制約著人類,但這不妨礙我們以幻想的方式,探索和求知太空的方方面面,各種小說、動漫、影視等文化作品,更是早就跨越宇宙空間的距離。

說起天梯一詞,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是各種遊戲中的玩家排名,從最早的街機遊戲中的分數列表,到如今各種在線對戰類遊戲中的名次。部分人會想到一張圖表,上面是按年份排列的PC機、本本、手機的CPU和顯卡之類……不過今天要說的,其實是科幻中的天梯,聯通地表到近地軌道的設施。

當代科幻題材的文化作品中,天梯頻繁出現,已經成為某種近未來的不可或缺的 「標準配置」。而這個標配,也被冠以太空梯、太空電梯、軌道電梯等名稱。不過,這些並不重要……

所以,天梯的葬禮是怎麼回事?所謂的「竣工慶典」又是什麼意思?

在哀悼或慶祝之前,先了解下天梯的「生平事迹」吧。

天梯的誕生

這滿載人類奇思妙想之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誰的神奇構想呢? 凡牽涉天梯的話題,有一人無法繞過避開,此人就是——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1857年9月17日出生於莫斯科南部梁贊州的一戶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波蘭人,母親是俄羅斯人,由於幼年患猩紅熱損傷了聽力,只能在家自學。後來參加中學教師資格的考試,人們才對他的數學才能驚嘆不已,齊奧爾科夫斯基也順利成為一位中學數學教員。

直到1920年退休,他都在研究宇宙航行和火箭推動力的各方面理論,被公認是人類宇宙航行之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903年出版的《利用反作用力設施探索宇宙空間》,是第一部從理論上論證火箭作用的論文(記住他專攻火箭)。齊奧爾科夫斯基一生出版了500多部關於宇宙航行的著作,包括一些科幻作品。至於他和天梯的關係……

作為俄羅斯人,對法國總是很有情懷的,曾經沙皇俄國時期的王室和貴族們,極為推崇法國的一切,甚至以法語作為日常交談用語。在1895年時,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在訪問法國期間,親眼目睹早有耳聞的埃菲爾鐵塔,驚喜和激動之餘,他從這改變巴黎天際線的壯觀建築獲得啟迪,沒過多久就提出了天梯概念。

調侃地說,現在我們知道的天梯,是埃菲爾鐵塔變來的……嗯,好像這麼說也沒錯。所以,當下天梯這「科幻標配」的概念,早在百年前就被提出了。並且作為太空類科幻的基石和門檻,沒有天梯就不算當代科幻。但概念是一回事,理論又是一回事,提出又經過百年時間,無數人參與下,天梯不斷發展完善,理論也已日趨成熟。

天梯的建造

如果當下即刻開工建造天梯,包括運行所需的設施、相關建築、日常養護、周邊服務區,以及人員配置等等,總體支出300億美元左右足夠了。

建造天梯並不複雜,原理也很簡單,站在地面朝前扔塊石頭,石頭會以拋物線落地,就算在太空,重力同樣也會將石頭拉向地面。但如果石頭夠快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環繞速度所需的7.9km/s,石頭就會開始繞地飛行。小時候都干過的這樣的事,用繩子拴塊石頭轉圈,速度夠快石頭就不會掉下來,而手中的繩索則會被離心力拉直。

利用這一原理所建造的天梯,大致由四部分組成,首先是頂端部分,即圍繞地球同步旋轉,距海平面約3.6萬公里高空的平衡錘。其次是底端部分,在地球的錨定平台。然後是中間用以連接兩者的纜線。最後是用作輸送物資人員的升降艙。看起來很像電梯?是的,就是某種尺寸更大的電梯……

所以,造出來就可以了?

《席德·梅爾的文明4》(再來一回合的「野蠻」系列)就能建造天梯。正常遊戲速度要2000點鎚子,也就是生產力,不追求太空勝利是不會建造這玩意的。確定誰打算太空勝利,可以用偉人中的大工程師加速搶到天梯。真人真事,我對戰時就這麼陷害過朋友,然後他立馬退出遊戲,問怎麼了,就回個「滾」字,唉……輸不起的人啊。

因為《文明4》中的天梯,是贏得太空勝利的重要奇觀——生產飛船各部件+50%的產能,在遊戲中所謂的太空勝利,其實就是將生產火箭部件,然後將其發射到半人馬阿爾法星(席德另外一款經典遊戲《半人馬阿爾法星》的背景,《文明5》還做過致敬篇《文明:超越地球》),所以沒天梯打算靠發射火箭獲勝,遊戲難度陡增。

《文明4》中奇蹟天梯完成動畫

即便是遊戲中,天梯的作用也是向近地軌道輸送各種物資,提供些輔助支持的作用,而並非勝利目標。《文明4》的天梯,除對生產力有要求,還必須建造在位置緯度30度以內的低緯度地區,這在遊戲中已降低標準,現實中要建造天梯,最佳地點應是赤道的平靜海域。

國內外大堆科幻小說中,不少都有對天梯的暢想,就用大劉劉慈欣的文墨吧。在他獲得雨果獎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對天梯這樣寫道:「天梯三號是唯一一部基點在海上的太空電梯,它的基點是在太平洋赤道上的一座人工浮島,浮島可以藉助自身的核動力在海上航行,因此可以根據需要沿著赤道改變太空電梯的位置。」

所以,建造天梯的難度不在資金,也不是本體需要的平衡錘、升降艙、或錨定平台之類,而是纜線。纜線所用材料必須極致輕盈、極致堅韌、極致穩定、以及足夠便宜。人類技術發展至今日,能在達到如此苛刻標準的材料屈指可數,無非碳納米管、石墨烯和金剛石納米絲幾種,在此就不解釋每種材料的特性以及相關資料了。

天梯的價值

天梯的價值,就在於從行星地表,讓人員和貨物快速、廉價、頻繁往返太空。往返貨物?把貨物送上去的好理解,返回地球的貨物從什麼地方來?貨物來源當然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月球。

最初並沒有月球,只有被稱之為忒伊亞的行星,約45億年前忒伊亞同地球發生擦撞(相對輕微),形成了今天的地月系統,而這個過程中,兩者獲得了對方部分物質,所以地球常見元素在月球很充足。月球表面的化學元素主要以氧、硅、鐵為主,其他元素如鈣、鋁、鎂、鈦等等也非常豐富。氧不必多言,合成水、呼吸,或者作為火箭推進劑。硅能製造太陽能電池。而鐵是以氧化鐵的形式存在。

紀元系列《紀元2205》的遊戲內容,就是在近未來建造天梯對月球殖民開發,也算是涉及此題材中的優秀作。在遊戲中並不能直接前往月球開拓,得先在溫帶建造各種設施,完成各種任務,通過戰鬥獲取額外獎勵。然後才能解鎖極地,前往極地,如此繼續經營一段時間,達到若干要求才能進一步解鎖月球。去月球是當然為了採集資源,只是遊戲對現實情況大幅簡化,將資源種類濃縮到鈦、稀土、氦-3、月球冰有限的幾種上。

月球不存在液態水,只有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帶去的冰,被認為分布在那些太陽照射不到的隕石坑底,以臟冰的形式存在(細微冰屑同月球土壤的混合物)。即可是即便如此,一噸月球土壤的含水量還不到一千克,萃取和提煉消耗太大,得不償失。遊戲里大塊大塊的月球冰,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找到。

雖說月球活動的確會耗費驚人,但作為遊戲的《紀元2205》太苛刻了些,遊戲中後期之間有個明顯的經濟斷層,在破產邊緣努力耕耘一番才算穩住陣腳。前往月球重要需求之一就是能源,當下熱門的核聚變,就是準備利用月球上豐富的氦-3,進行可控核聚變生產的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的污染和枯竭問題。

在開拓月球的前提條件之下,必然會產生對「太空物流」的需求,擁有天梯即可解決這個問題,人員和來自地球或月球各種物資,均可安全、快速、頻繁地往返。平衡錘一端的周邊空間,也會被利用起來,興建如無人自動化太空工廠,以及太空港之類的設施,甚至建成裝配和發射平台,作為前往火星的跳板。

看起來很美好啊?可真是這樣嗎?

天梯的風險

人類就是如此。當某件發明創造,逐漸成熟完善擁有經濟價值後,必然會延伸到政治領域,在擁有政治價值後,又會拓展到軍事領域,又或者從軍事價值開始,反向而行,最後抵達經濟價值。無論哪種軌跡,最終,必然會成為各種關注聚焦的所在——誰能擁有,誰就掌握了持有的權力。

所以,一旦發生戰爭,事情就會變得尷尬,這些大型設施會成為非常容易得手的目標。就算沒有戰爭,某些持有異常價值觀,或者宗教激進分子,也會對天梯動歪腦筋。打算創造什麼的時候,沒多少人會在乎,但打算毀掉什麼的時候,肯定會引起注意,破壞這樣的造物必然造成巨大的轟動,諸如此類林林總總。

《使命召喚13:無限戰爭》就有這麼段內容,向玩家呈現了強攻太空電梯的場面,遊戲中要求消滅位於火星船塢太空電梯的守備部隊。原本以為在關鍵的戰略樞紐和劇情折點,必然有重兵把守,結果乾掉少量士兵和機器人就草草收場,接著便進入上層太空船塢,一些室內戰鬥後,最後為摧毀太空船塢,主角大吼:「向我開炮!」……

天梯的脆弱不是底部和頂部結構,而是中間的纜線,這才是命門所在,隨便找個部位截斷,天梯崩潰就在所難免了。斷裂會墜落上萬公里的纜線,如此質量和規模的材料,會波及相當大的範圍。問題在於,天梯並不是獨立建築,還需要各種周邊設施提供支持。

比如貿易需要場所,貨物需要倉儲,商品需要加工,各種零配件組裝線等等,火星赤道沒有液態水,很多平民會生活在天梯周圍。可在遊戲中的天梯是從太空船塢,即頂部摧毀,那意味著什麼?如果這場行動戰死700餘人,那麼對平民的殺傷究竟會是多少?完成《使命召喚13》後,唯一的感受,就是自己扮演的是個恐怖分子啊!

遊戲中天梯登堂亮相次數最多的遊戲,肯定是《光環》系列無誤,比起《使命召喚13》里的蜻蜓點水,《光環》各家嚴肅地展現了天梯存在的嚴重隱患,敵對方的星盟,曾多次針對天梯發動攻擊,作為運輸工具毫無防禦力可言的天梯,瞬間成為毀滅性的武器,人類總是被這種攻擊弄得焦頭爛額。

天梯墜毀並不是一條繩索落地,其具體破壞力取決於切斷點,如果切斷點靠近頂層的平衡錘一端,天梯整體垮塌的過程中,結構解體會出現大量碎片轟擊地表,會造成巨大浩劫。所以,我們好像不能把這麼危險的東西,送給外星人,呃,或者高呼「向我開炮」的「恐怖分子」當武器。是吧……

玩笑歸玩笑。既然建造天梯的目的在於——讓頻繁且大量的人員和物資往返太空和地球,需要一種廉價可行的方案來解決。但當下建造天梯,問題在於材料不過關,工藝沒解決,技術有待實踐和高昂風險。那麼有沒有折衷的辦法,能進行頻繁的輸送,又足夠便宜,且不需要開發新材料,不必研發工藝和技術,風險降低到能被接受的範圍?

答案是——有。

天梯的葬禮

人類近百年的太空探索過程,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儲備,一切都是現成的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只要將這些技術正確的整合起來善加利用。但最大的障礙,實際上來自政治,包括美國、歐洲、俄羅斯、中國等主要航天國基於各自的理由,均禁止民間對太空的開拓活動。這些限制持續到於2010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修改了前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所制定的太空政策,並向民間開放經營許可,美國政府轉向支持太空活動商業化。

火箭發射立刻成為急待開發,且利潤驚人的新興產業,短短几年時間,各個企業角力競爭之下,這個產業有了驚世駭俗的表現。像是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主攻火箭垂直降落,將其回收後補充燃料再度發射,如此重複循環來日進斗金,其實這生意裡面是筆經濟賬。

科幻中的天梯,預期能把送入太空的承載,每公斤花費降低到200-300美元,問題在於NASA(美國航太總署)這樣的國家機構,發射一枚火箭消耗1億5000萬美元之巨,輸送一公斤承載需1萬美元左右。那麼先放棄天梯概念,僅保留天梯目的,再換了個思路,並將成本控制做到極致,會發生什麼?

獵鷹9號運載火箭經歷多個版本升級後,造價已經被逐漸壓縮到1600萬美元,而每次發射成本則控制到600萬美元,而GTO 載荷(地球同步軌道)卻上升到8.3噸。如此,不需要怎麼計算,也能看出其中玄妙所在——每公斤GTO 載荷的花費,即將被壓縮到1000美元附近。自誕生以來,浸潤無數人心的天梯夢,在短短几年時間就被火箭終結。

天梯就這樣死了,硬邦邦地死了,科幻的浪漫部件,被徹底粉碎、埋葬、蓋棺定論。這個百年前興起的科幻概念,在人類期待中的不經意間,以最直接的方式被提前完成,而且所用手段是——火箭,以及嚴格的成本控制。相比,這個方式既不雋永,也不史詩,相反帶著一定的簡單粗暴。是啊,殘酷的現實,逼死了浪漫的科幻……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慣例,新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也會重新審視NASA的計劃。他的政策顧問查爾斯·米勒認為用 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送宇航員登月是個「經濟實惠的好選擇」,而且報告都已經給出,可以想像NASA方面的尷尬,而且SpaceX也在推進自己的火星計劃。所以,這又算是民間逼死官方?

至於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是今年11月。GTO載荷被提升到22.2噸。配合在赤道海域的回收平台,再擴大發射規模,成本將繼續下降。如果說獵鷹9號只算測試的話,後續更多升級和新火箭,每公斤承載費用跌落至200-300美元只是時間問題。剝去浮華的表象後,天梯的構想和目標以另一種形式「竣工」了……

還記得,航天先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嗎?親眼目睹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激情澎湃的他想到人類可以在升降梯經由直入雲霄的纜線進入太空,從而產生了天梯概念。最後,他失敗了,天梯成為失去科學價值的幻想。最後,他也成功了,一輩子都在研究的火箭,將人類送入太空,送上月球,變成「天梯」,最終還將前往火星。

天梯已死,「天梯」已竣工。想必老爺子泉下有知,也會對自己的正確判斷,倍感欣慰吧。

後記

幾年前聽聞可回收火箭,只覺不可思議,狹窄的記憶中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可丟棄配件。親眼目睹才明白,原來問題在官方主導的太空探索活動是不在意成本的,從來沒想過用十分之一的開支,去獲取百分之百的結果。瞬間拋棄天梯的我,還為此同人爭論一番,不過隨著可回收火箭的成功次數越來越多,結果是不言自喻的。

比如《席德·梅爾的野蠻》續作中,再也沒有天梯這樣的世界奇觀,謀求太空勝利只需要直接製造部件即可,飛船的拼裝也在是太空中完成的。顯然各種遊戲設計師,也在緊跟時代快速更新著陳腐的知識,至於《使命召喚13》應該是立項很早了,所以才會有天梯,至於其他各種文化產品中的天梯,也在逐步黯然離場。

唯一讓人糾結的是,正在傳聞中起伏多年的《三體》電影,到底會不會出現天梯,如果會,又將會怎麼出現呢……天梯的誕生天梯的建造天梯的價值天梯的風險天梯的葬禮後記

*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觸樂網站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觸樂 的精彩文章:

《戰爭機器》製作人:《LawBreakers》有點慢熱,但我會證明它的獨特魅力
《堡壘之夜》短暫實現了PS4與Xbox One跨平台聯機功能
金屬老炮樂隊Megadeth也要推出遊戲了
《憤怒軍團:重裝》:4個人的彈幕復仇活劇
《冒險島2》國服測評:一款「不正常」卻很有趣的端游

TAG: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