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已滅絕節肢動物的代表
節肢動物的現生代表以昆蟲為主,而滅絕的節肢動物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三葉蟲了。三葉蟲是一類已經滅絕的海洋節肢動物,生活時代為寒武紀到二疊紀。
古生動物標本:三葉蟲
三葉蟲名字的由來
三葉蟲是在寒武紀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動物,它的身體分背、腹兩面,背面披有礦化的背甲,腹部主要為柔軟的腹膜和兩排細長的附肢。從結構上來說,三葉蟲的背甲由前向後分為頭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就像三片並排排列的葉子,因此得到三葉蟲之名。
三葉蟲的頭甲構造最複雜。中間隆起的部分為頭鞍,兩側為頰部,眼位於頰部。頰部為麵線所穿過,兩麵線之間的內側部分統稱為頭蓋,兩側部分稱為活動頰或自由頰。麵線中部從眼與眼葉之間穿過,便於三葉蟲從此處蛻皮,麵線的類型是三葉蟲分類的重要依據。
胸甲由若干胸節組成,這些胸節相互連接又可以自由活動。每一胸節上都生有一對背溝,將胸節分為中央的軸節和兩側的肋節。
尾甲是若干個體節互相融合而成的一整塊板片,形態和大小因種而異。尾甲邊緣常生有各種尾刺。
三葉蟲時代
三葉蟲時代的生物
三葉蟲是距今5.4億~4.9億年的寒武紀里數量和種類最多的化石,因此寒武紀又被稱為三葉蟲時代。
從距今約6億年開始,地球上發生了一系列的生物輻射演化事件,至寒武紀時無脊椎動物開始異軍突起。包括軟體動物的單板類、腹足類、喙殼類、軟舌螺類,腕足動物,以及眾多分類位置難以確定的已經滅絕的門類,成為寒武紀早期的首批「過客」。其後,以澄江生物群為代表的寒武紀大爆發更是展現了生物演化史上最蔚為壯觀的一幕,大多數現生動物的代表都在那時湧現出來。
總的來說,寒武紀出現的生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和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中,除了三葉蟲以外,還有屬節肢動物的三葉形動物、原螯肢類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中的軟舌螺類、腹足類、雙殼類和頭足類,棘皮動物中的海膽、海百合和海扁果等,筆石動物中的樹形筆石類,原生動物中的有孔蟲,腔腸動物中的缽水母類和水螅類,以及海綿動物中的古杯類,等等。另外還有古蟲類,以及脊索動物華夏鰻,原始的脊椎動物、海口魚、昆明魚等。寒武紀時還沒有出現真正的陸生生物,陸地上一片荒蕪。
真正完整的蝙蝠蟲
三葉蟲家族裡的明星們
在個體大小方面,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三葉蟲發現於葡萄牙北部4.65億年前的奧陶系地層中,身長約90厘米;而此前發現的當時最大的、現在排名第二的三葉蟲發現於4.5億年前的地層中,體長72厘米,寬40厘米,最小的三葉蟲成體只有1.07~1.50毫米長。
在形態方面,比較有趣的三葉蟲有蝙蝠蟲和王冠蟲等。蝙蝠蟲是產於上寒武統地層中的一種三葉蟲,因尾部具一對強大的前肋刺對稱生於左右兩側,使尾甲形似蝙蝠而得名。
蝙蝠蟲早在300年前就已被人發現。中國明代崇禎年間,一個名叫張華東的人在山東泰安大汶口發現了包埋有貌似展翅蝙蝠的怪石,便將之命名為「蝙蝠石」。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古生物學家經研究後發現那些「蝙蝠」其實是一種三葉蟲的尾部,並把這種三葉蟲叫做蝙蝠蟲。
王冠蟲是中國志留紀的地層中常見的一類三葉蟲,體長只有幾厘米,因頭部邊緣有一列突起的小瘤,狀似王冠而得名。
三葉蟲的生存絕技
絕大部分三葉蟲在溫暖的淺海地帶過著底棲生活,依靠其扁平的身體貼伏在海底緩慢爬行,只有少數三葉蟲可以在水中浮游。因為它們行動遲緩,一般不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它們的食物可能是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以及軟體動物的屍體,也可能吃些藻類和其他小型生物。
三葉蟲有各種各樣的自衛方法。它們用堅固的背甲抵禦攻擊能力強大的捕食者,許多三葉蟲背部發育的靈活關節能捲曲,以保護腹部,有些種類甚至頭部長有突起,尾部生孔,可以蜷成一個「球」。三葉蟲的眼睛也許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結構精密的複眼,每隻眼睛都是由許多精密的獨立單元組成,可以把不同的光線組合成一個統一的影像,這樣有助於迅速發現掠食者。有些三葉蟲的頭部堅硬,可以鑽入泥沙中生活。有些三葉蟲身體雖小,但長有發達的長刺,利於在水中遇敵時起保護作用。
然而,由於三葉蟲附肢未分化為強有力的螯肢和顎器,加上游泳能力也很弱,遇到肉食敵害時,它們就只能捲曲起來或埋入泥中避難:但即使這樣也難免被吞食,所以自志留紀開始,三葉蟲便衰落了,而二疊紀末發生的集群滅絕事件,更宣告了它們王朝的終結。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台(ID:kxylydt)
※史上今日:2007年9月19日中巴資源一號02B衛星發射成功
※史上今日:1998年8月18日 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電站竣工移交
※史上今日:1994年9月17日 美國科學家離開人造小地球
※史上今日:1994年9月16日 蘭新鐵路複線全線鋪通
※史上今日:2016年9月15日 「天宮二號」發射升空
TAG:新華網科普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