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幹政老佛爺、鐵骨錚錚李鴻章、奴顏婢膝左宗棠……
文|陳事美
如何評價一個朝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在這個問題上,爭議非常多。隨著網路的興起,尤其是自媒體的博興,談論歷史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觀點層出不窮。於是,有人驚呼,有人要洗白,有人要翻案,是搞歷史虛無主義。伴隨而來的是各種質疑、爭吵、謾罵,甚至還出現了打人的現象。那麼,如何看這種「洗白、翻案」的質疑呢?
一直以來,我們似乎都對歷史產生了一種定論。比如對於晚清,那就是落後的、愚昧的、野蠻的、腐朽的、黑暗的。這種思維好像從小就固化了,就像貼標籤一樣。慈禧就是一個蠻橫霸道的老太婆,李鴻章就是奴顏婢膝的賣國賊。這就是一種臉譜化的簡單思維。如果看待歷史都這樣簡單,那就不用研究歷史了。
首先,歷史是沒有定論的。對一個朝代、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的史料可能會更多。這些歷史的線索、證據都會左右對歷史朝代、歷史人物的評價。比如某個人物的歷史評價非常正面,但在外國的檔案被解密後,發現此人有諸多賣國的證據。那麼,對此人的歷史評價就要重新修改。
老照片:晚清的公堂審判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會隨之變化。過去看不習慣的東西,也許過了幾十年又非常喜歡。當時習以為常的事情,或許過了二十年就會被徹底否定。
評價歷史,要把一個人、一件事情放到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橫向、縱向對比,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評價。比如評價慈禧,就要縱向對比中國古代帝王,還要對比女人當權者,如武則天。橫向對比就是與同時代的外國君主進行比較。對待晚清時期的中國也是一樣。晚清中國究竟怎樣?也要縱向、橫向對比一番才更有說服力。
由此可知,這個世界上,沒有亘古不變的真理。對歷史進行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都是不科學的,對歷史動不動採取定論說同樣也是不科學的,是經不起歷史考驗的。
沒有絕對的真理,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權威。歷史課本不是絕對權威,歷史學家也不是絕對權威。無論什麼人、什麼機構編著的歷史教材,都只是歷史的參考書,也就是一份參考資料而已。無論多麼牛的歷史學家,他的觀點也同樣是歷史的參考書,同樣是一份參考資料。
歷史賦予了每個人思考的權利,更賦予了質疑的權利。只有在不斷思辨中,思想才會得到升華,真知灼見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才會產生。
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對於義和團的評價,在最近一百年中曾多次反覆。比如義和團,清末時的評價有正有負,有好有壞。民國時,基本以負面為主。1949年後,又完全以正面為主。由此可見,歷史的評價與政治環境息息相關。但後世的政治環境本不應該影響歷史,否則,歷史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再延伸來看,歷史的定論這種固化思維危害非常大。不容他人質疑,粗暴剝奪了他人思考的權利。久而久之,人們便逐漸喪失了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最後,就形成了所謂的統一思想的局面。這是非常可悲的。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從來不是靠統一思想完成的。否則、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就永遠也不會發生。
另外,國人對歷史的評價,還長期存在著一種「好人、壞人」的幼稚思維。「好人、壞人」這只是孩童時期的一種簡單世界觀。如果把這種思維放到歷史的評價上來看,那是極其愚蠢的。比如李鴻章就是漢奸、賣國賊,那無疑是壞人。但作為清廷的肱骨之臣,李鴻章主持下的洋務運動,又為中國的近現代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再比如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對國家的領土與主權完整做出的貢獻巨大,那無疑是好人,好人高大全。但左宗棠也曾「小人」似地構陷自己的親家郭嵩燾,讓對方一生都無法原諒他。
人是複雜的、多面的,一個個歷史人物就構成了歷史,因此,要看清歷史,就要進行多方位的立體觀察。否則,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去,我們還有百家爭鳴的歷史典故,就是要鼓勵大家容納不同意見。或許某些人的所謂「洗白、翻案」有炒作的嫌疑,甚至是嘩眾取寵。你可以辯論質疑、指責抨擊,這都是每個人基本的權利。每個人都有評說歷史的權利,評說他人功過,評價歷史並沒有對錯之分。
歷史的評價不是非黑即白,即使完全推翻原有的認識也絲毫不奇怪。顛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被顛覆、不敢去顛覆。
※如何看待《清史稿》的不客觀、不公正?
※你可能想不到,鴉片戰爭最恥辱的不是割地賠款
※甲午前攻打日本的計劃能成功嗎?
※晚清產婦的死亡改變了什麼?
※為何說慈禧是中國的喪門星?
TAG:陳事美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