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國賊李鴻章:其實是一個大劊子手
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大劊子手1851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一場針對清朝統治的規模空前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定都南京後,清朝官員李鴻章回原籍組織團練進行對抗,其後又受命組織淮軍,出任統帥,在上海與太平軍激戰,受到中外反動派的賞識,取得帝國主義者組織的「洋槍隊」(後改名「常勝軍」)的節制權。繼而率領淮軍與英、法干涉軍聯合抗擊太平軍。他在攻陷「天京」和「剿滅」捻軍起義中立下大功,從而連續獲得提升,先後擔任湖廣總督和直隸總督,總管洋務、海防大權。由此可見,李鴻章正是協助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一個著名劊子手。
清廷某些人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的著名人物
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方的武器裝備優於中國,於是大量購買洋槍洋炮武裝淮軍,聘請英、法軍官訓練淮軍,還籌辦機器局仿製洋炮、炮彈。創辦新式軍事工業來武裝清軍,便成了洋務運動的起點。當時封建地主階級統治者中的某些人,一方面面臨著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主權、領土的肆意侵佔,一方面卻要對付農民運動對清王朝統治的嚴重打擊,他們打起「自強」、「富國」的旗號,推行洋務「新政」,企圖以此來進行「自救」,擺脫統治危機。人們慣稱這些人為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及張之洞等就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洋務運動是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其中心活動是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軍事工業,並興辦民用工業。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要鞏固封建體制,它所創辦的許多軍事工業,都是封建官府的壟斷企業,它所創辦的民用企業,其經營管理權,也掌握在清政府和官僚買辦手中,因而具有濃厚的封建壟斷性;洋務派官僚辦洋務完全依賴洋人,他們辦的軍火工廠從設備、原材料、技術人員到管理人員都依靠外國,不過是外國軍火工廠的附庸,所以也具有濃厚的買辦性。雖然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也使中國社會開辦了一批機器工業和產生了一些近代產業工人,還派遣了一批留學生出國,學習了一些西方科學技術;對一部分中國官僚、地主、商人投資於新式企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以上種種,都不免要為後來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從洋務運動的本質上看,封建地主階級中的這批洋務派企圖依靠洋務「新政」來維持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求強」、「求富」只能是一廂情願,從根本上說是不可能的。經過19世紀80年代的中法戰爭的失敗,尤其是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就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清末主持外交以喪權辱國出名的大投降派
天津、北京條約訂立以後,英、法、俄及後起的日本,準備分割中國領土,要從邊疆入手。當時,清朝中反對洋務派的頑固派,在內政上甘於貧弱、腐敗,對外交事件則在口頭上動輒主戰,寧願戰敗求和;而當時掌握軍事和外交大權的李鴻章,則主和而不戰,一意主降。1874年,日、美勾結侵略台灣時,他不敢抗爭,力主議和。其後,日本吞併琉球的侵略行為更為露骨,琉球君臣向中國求救時,李鴻章又不敢出兵救援,致使琉球被日本正式佔領。1876年,英國趁沙皇俄國強佔伊犁,日本窺伺台灣,中國邊防、海防告急之際,利用雲南人民出於對侵略者的義憤,殺死為侵略者帶路闖入雲南的英國使館職員馬嘉理的機會(即所謂「馬嘉理事件」),向中國施加強大壓力,挾制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這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在半殖民地道路上又大大推進了一步。而當時清廷對外國「有求必應」,親自同英國侵略者簽訂這個條約的正是李鴻章。在《中英煙台條件》訂立前後,沙俄趁新疆回民起兵反滿之機,出兵佔據伊犁,洋務派中另一代表左宗棠,主張出兵西征,李鴻章卻主張不抵抗,要求清政府放棄新疆,兩繫於是勢成水火。
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又對中國發動了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法軍大舉侵略越南北方,廣西邊境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協助越南抗法,1873年年底法軍大敗。法國不甘失敗,1883年又擴大侵略戰爭,並在1884年把戰火擴大到中國邊疆、沿海。但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卻熱衷請英、美「調停」,嚴令守軍不得「先發開釁」,「雖勝亦斬」。由於中國人民對法國陸、海軍的侵襲行徑無比憤慨,自發起而抗戰,繼馬尾海戰,台灣、鎮海保衛戰連續取勝後,由愛國老將馮子材率領的抗敵軍,又於1885年取得了鎮南關大捷。與此同時,劉永福的黑旗軍聯合越南義軍,也連續收復了許多失地。這時法政府在法國人民反戰的浪潮下倒了台,法國陷於一片混戰之中。但是清廷卻憂心忡忡,害怕法軍反撲,下令前線退兵,妥協議和。一意主降的李鴻章竟不顧抗法愛國軍民的憤怒抗議,1885年代表清廷同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了屈辱的《中法和約》。這場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醜劇,使各國侵略者進一步看穿了當時中國確實已經成為軟弱可欺的對象的真面目!中法戰後,英軍又乘機攻滅緬甸,掌握軍事、外交大權的李鴻章又代表清廷毫無違抗地訂約,承認英國吞併緬甸的事實。1894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一次著名的侵略戰爭———甲午戰爭。在這場侵略戰爭之前,每一次外交上的失敗,李鴻章都借口「水師還未練成,船艦尚須添置」,所以不得不「含忍議款」。其實,他利用向外國購買兵船槍炮的機會,卻搜括大量金錢;對購械官員的貪污,他都不以為意;慈禧太后挪用大批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他也表示擁護;他只知以高價購買外國廢船舊炮,裝飾門面,鞏固淮系軍閥的權勢。這一切,都自然使得作為洋務派的「新政」支柱的新興海軍———北洋艦隊,在船炮武力上遠遠不及日本海軍,從而不免要在甲午戰爭中遭受巨大損失。但是從根本上說,甲午戰爭,清軍之所以戰敗,船炮不及日本,只是次要因素,主要原因卻是出於李鴻章的投降戰略指導。
1894年日本出兵朝鮮,慈禧太后和李鴻章不但不增援駐朝清軍,卻竭力避戰求和。日本不宣而戰,偷襲清廷駐朝海陸軍,清海陸軍被迫退回中國境內。日本佔領了朝鮮之後,北洋艦隊又被日本艦隊偷襲。是役,著名英烈鄧世昌率領的全艦愛國官兵拚死抗擊,壯烈殉國。當時北洋艦隊雖受重大損失,但主力尚存。李鴻章卻故意誇大損失,壓制北洋海軍中愛國官兵的繼續抗敵要求,強令北洋艦隊全部艦艇龜縮到威海衛港。於是日軍大舉向中國進攻,大連、旅順先後失陷。日軍大肆屠殺中國平民,旅順城內除了36名勞工被留下外,全城居民無一倖免。之後,日軍又侵犯威海衛,北洋海軍廣大官兵多次請求出戰,均遭李鴻章嚴令拒絕,以致「定遠」、「靖遠」兩艦先後被日艦擊沉於港內;海軍提督丁汝昌也被迫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其餘十幾艘艦隻均被日軍掠去。與此同時,日軍陸軍又在山海關外發起進攻,清軍全線潰敗。於是,清廷代表李鴻章親自向日本乞和、投降,於1895年訂立了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巨額款項、喪失大批主權的《馬關條約》。全國各階層人民聞訊,對李鴻章恨之入骨,紛紛要求殺李鴻章以謝天下。這個喪權辱國條約簽訂後,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殖民地化更進一步加深了!
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一年,即1896年,李鴻章又抱著「聯絡西洋,牽制東洋」的宗旨出訪沙俄,他接受了沙俄的巨款(300萬盧布)賄賂,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這個賣國條約的簽訂,大大加強了沙皇俄國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侵略勢力,是它妄圖變中國東北為它的獨佔殖民地的一個重要步驟。在義和團運動期間,當時正在擔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積极參与英帝國主義策劃的企圖以此分裂中國的「東南互保」活動。1901年,他又參加簽訂了《辛丑條約》。帝國主義列強通過《辛丑條約》,徹底制服了清朝政府,使它成為統治中國人民的馴服工具。《辛丑條約》也就成了清朝反動統治者完全投靠帝國主義的賣身契。慈禧太后就是在此時,厚顏無恥地公然表露了作為賣國賊的真實心聲:「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實行「以華治華」,清政府就的確成為「洋人的朝廷」了!
《辛丑條約》簽訂的同年,沙俄又侵佔東三省,中俄進行交涉。洋務派中的另一些人張之洞、劉坤一主張聯英、日拒俄,但李鴻章卻力主與俄簽約,決心出賣東三省。由於政敵張之洞對他的攻擊,其他列強也不允許清廷單獨出賣東三省與俄國,李鴻章的賣國行徑便未得逞。
點擊展開全文
※什麼原因促使朱元璋大開殺戒?
※傅冬不負黨組織重託,竭力勸服父親傅作義棄暗投明!
TAG:明明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