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沒有這套減壓法,我可能很難熬到十一放假

沒有這套減壓法,我可能很難熬到十一放假




你大概完全沒有意識到,身體出現的這些情況,其實是壓力正妄圖主導你的徵兆。



對抗與逃避


壓力來時,大腦釋放出一種激素,導致肌肉緊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常見於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壓力事件,如丟了工作、親人去世等。




默默承受


既不對抗也不逃避,而是默默承受壓力。長此以往,易致各種疾病,如心臟病、消化系統疾病等。


反應遲鈍


反應遲緩,思維像被「凍」住了,無法快速做出任何行動反應。但壓力引發的生理反應不會停滯,帶來的慢性壓力傷害仍存在。




情緒過載


突然且過大的壓力會導致一個人出現慌亂情緒。就像一頭鹿被置於聚光燈下,會不知所措。一旦人體無法承受同時襲來的過多情感,就可能患病。




極度疲憊


為提供更多能量應對壓力,大腦會自發調動大量葡萄糖。當大腦耗能過多,人就會感到疲憊、睏倦。




面對壓力,放任不管或儘力習慣都是在給身體埋 「地雷」,我們綜合了一套

「4步減壓法」

,希望能幫你釋放重負。



 Step1.遠離電子產品








閉目放空5分鐘


將兩眼輕輕閉上,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配合吐氣比吸氣時間長的腹式呼吸,然後放空思緒。





搓耳15分鐘


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耳輪處自上而下按壓,也可輕輕按揉耳朵後,再向下牽拉耳垂,按摩15~20分鐘。




冥想15-20分鐘


?選個舒服的姿勢,身體不要太緊繃或太鬆弛。可盤腿坐,上身挺直,雙手掌心置於腹部,集中注意力。


?用鼻子呼吸,感受吸氣與呼氣的節奏,想像「氣流從鼻腔進入,順著咽喉、氣管進入腹部」。


?深深吸氣,讓腹部鼓起,吸足氣後,稍微屏息,想像吸入的氧氣與體內濁氣正在交換。


?呼氣,想像氣流從腹部進入氣管,順著咽喉進入口腔、鼻腔,腹部慢慢癟下去,腹肌盡量收縮。反覆10次。


?將右手置於左胸心臟部位,感受呼吸節奏與心跳節奏。


?將心跳或脈搏跳動節律,與呼吸節奏相關聯。比如心跳4次、6次或8次,吸氣或呼氣1次等。反覆10次。




Step2.

藉助減壓「工具」





「說」出實話


心裡藏著事兒,常讓人壓力重重。通過一場「自掏心窩」的談話,或一則內省日記,告訴「聽眾」你真正的所想所思,心情會輕鬆很多。







聽音樂


音樂自古就是良藥,它能緩解焦慮、集中注意力、驅散負面情緒。感到壓力山大,不妨聽聽喜歡的音樂,比如舒緩的曲調,給身體做場「馬殺雞」。





堅持運動


試試呼吸性的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騎車等,可減緩壓力,讓人徹底放鬆、信心倍增。工作結束後或早晨一起床都是不錯的運動時間。




畫塗鴉繪本


繪本是近年大火的減壓「網紅」,能拋開雜念,讓注意力高度集中,另外,全神貫注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非常好的負面情緒「震懾劑」。




喝壺紅茶


研究指出,連續6星期每天喝4杯紅茶的人,在緊張工作後,比喝咖啡因飲品的人的皮質醇水平更低。另外,綠茶中的茶氨酸等物質,可轉變腦電波活動,放鬆繃緊的弦。




多看藍綠


綠色和藍色可以用在你穿的衣服,以及你家的牆壁或擺設上。壓力大時,避免紅色,它會讓情緒更加消沉。




捏捏小球


必要時,可隨身帶個網球或小橡皮球,壓力過大需要宣洩的時候就偷偷地擠一擠、捏一捏,可以讓神經鬆弛下來。




Step3.

完成「拖延清單」




之前一系列的放鬆,其實都是為解決核心問題做鋪墊。現在開始,一步步解決問題。









? 將你的壓力源(包括當下的和未來的)寫在一張空白紙a上,在為解決每個壓力源定一個小目標。


? 在空白紙b上寫下所有小目標,並列出待辦事項,這就是你的「拖延清單」。


? 在b上列出你真正渴望投入的工作,把它們也加入到「拖延清單」里,給重複的內容做好標記。


? 按照輕重緩急認真落實好清單里的每一項。


? 完成了某個小目標的待辦事項後,劃掉a和b紙上的這一目標。然後問自己,還會因為這個壓力源感覺沉重嗎?如果會,繼續給自己一個小目標。






很多事情,特別是工作,本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所以,並不會完全隨你我心意,反而更多時候都在和我們「作對」。明白什麼該做、什麼想做,可以怎麼做,然後整頓好心情,

踏出第一步,走好每一步

,你會發現,壓力沒你想的那麼大,困難也沒你想的那麼難解決。




如果是實在有壓力的事,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暫時放一放,也是為了更好的重振旗鼓。




Step4.

享受深度睡眠




疲憊是解決壓力最常見的「後遺症」,如果不妥善處理,會誘發負面情緒,讓之前的努力都前功盡棄,這時,一次深度的睡眠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要問我怎麼睡好,偷偷告訴你,所長一般裸睡。





 


提醒:

若覺得壓力持續1個月後依舊如影隨形,那麼顯然這個壓力可能已經超越你能適應和承受的範圍,要儘快求助於專業的心理諮詢人員進行指導。




集思廣益




你們都用什麼方式解壓?






編輯: Heroine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旗下「

讀心研究所」(微信號:duxinyanjiusuo)

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生命君開小號啦

更多腦洞大開的心理知識

請移步「讀心研究所」翻牌子

(ID:duxinyanjiusu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全球「精子質量」暴跌!你的生育力可能只剩1/4
人天生自帶一種「心理療法」,可惜越長大越不會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