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存孝念,感恩之行:從哪裡開始感恩?

心存孝念,感恩之行:從哪裡開始感恩?

我們這兩年一直在推崇感恩之心和利他精神,做了一些主題的宣傳和活動策劃。大家也漸漸的開始熟悉這兩個主題理念的核心思想。我們都知道感恩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的一種回饋心理和行為,也是一個人所需要擁有的品質。但懂得意思只是第一層的理解,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從認識上升到行動,是很難去統一界定的。感恩之心常在,感恩之行從哪開始?今天我就此談談我個人的認知。

某日看了一個節目,說到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一首詩,網友票選的結果令人有點意外。既不是婦孺皆知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也不是耳熟能詳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而一首母愛的頌歌:《遊子吟》。

這首由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詩共六句三十字,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文字間流露的情感真摯自然,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我不由得想到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國孝道文化包括敬養父母、生育後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緬懷先祖等,是一個由個體到整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體系。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將孝道作為人的基本品德,當時提出的「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和「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中都有關於孝的內容,孝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傳承幾千年至今,「百善孝為先」已成為中華民族極為重視的道德觀念。

雖然這些年,受到西方獨立家庭文化觀念引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養老福利機制的健全等因素的一些影響,是否供養父母已經不再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孝道的充分條件,現代社會中為人父母親也不再單純的追求「養兒防老」的古老訴求。孝道跟隨時代的發展延伸出更多新的內容,關乎對父母的陪伴、關懷、給予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維繫。無論時代和理念如何發展變遷,對於父母的孝道一定是亘古不變的品德基礎。

由此再回看我們倡導的感恩,公司給予的崗位、領導給予的機會、同事們給予的支持、朋友們給予的理解、陌生人給予的幫助等,都是值得去感恩的人和事,但最應該常懷感恩之心的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百善之首——父母。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不懂感恩父母的人會真正理解感恩的內涵。

從「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到「銜環結草,以謝恩澤」,再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我們有著深厚的感恩文化傳統,也深深地滋養著一代代人的成長。感恩並不是讓我們銘記所有值得感謝和回報的事物,而是在我們日常的行為中去體現和傳承感恩之義,順心而為之。從哪裡開始?我想您心中應該也有自己至親的答案,讓我們一起心存孝念、感恩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港灣微平台 的精彩文章:

瀾滄江項目部的多功能工

TAG:新港灣微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