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撐大宰相肚子的不是船,是委屈

撐大宰相肚子的不是船,是委屈



洞見

(DJ00123987)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數百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免費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 洞見Alicia


只有委屈才能撐起胸懷。胸懷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你用什麼樣的胸懷去對人對事,反之人和事就會以相應的成就回報於你。




01




昨夜,一首Beyond的《光輝歲月》劃破長空:


鐘聲響起歸家的訊號

在他生命里


彷彿帶點唏噓


黑色肌膚給他的意義


是一生奉獻


膚色鬥爭中

……



據說,當年有一位使館工作人員給曼德拉翻譯了《光輝歲月》的歌詞,老人聽完後,潸然淚下。



折戟沉沙,披甲而戰,光輝歲月的背後究竟是何等一生的痛訴與委屈!

9歲喪父,少小離家,26歲投身政壇,獻盡青春,44歲判罪入獄,漫長的牢獄生涯幾乎成為了他一生的回憶。


4.5㎡

的關押室,沒有光線、沒有交談、沒有訊息,每天的關押時間長達23個小時,一天中只有1個小時的活動時間。


而那些白人看守絲毫沒有因為曼德拉的年事已高就放過對他的毒打折磨,他們像對待年輕犯人一樣對待年邁的曼德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非人的虐待讓曼德拉不得不放棄一些權利,以換取與人交流的自由。


你若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也許就是這樣一種信仰,讓72歲的曼德拉終於等來了重獲自由的那一天。


1991年,曼德拉當選總統,在就職典禮上,他竟然做出了一件令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舉動。


他邀請了當年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27年的3名前獄方人員,來到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上,誰也沒有想到,曼德拉竟以總統的身份不是責難、不是懲處,而是恭敬地向他們致敬!


他說,正是那些囚困牢獄的歲月讓他學會了控制情緒,學會了接受並理解那些苦難帶來的痛楚。


他向世人展示了一個人的胸襟究竟能有多麼的博廣與寬宏,儘管受盡苦難,但他黑色的靈魂卻承受住了所有。


 「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人生在世,註定要受許多委屈,一個人能容忍多大的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也許,你現在所承受的委屈正是別人渴望已久的磨鍊。


所以,笑迎厄運,勇敢出擊,學會超然待之,學會化悲憤為力量,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02



說起牢獄之災,歷史上恐怕找不到比他更慘的境遇!


比4.5㎡的關押室還要小上無數倍的「牢房」,伸手可觸牆,視野僅抬頭,一口百尺深井就是牢房。


而住在這「深井牢房」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宋第一天才——蘇軾。


據記載,蘇軾當年被關押的御史台監獄,是一口百尺深井,呆在裡面時,身體只能繾綣而卧,視野向上僅一扇井蓋大小的天窗,非人的折磨長達130天。


這場慘絕件寰的歷史事件,甚至被載入了中國古代的文字獄——史稱

「烏台詩案」。



24歲橫空出道,一舉為天下所聞,卻因耿直諫言反對新黨變法,遂被貶流放。而黃州,便是他人生中被貶流放的第一站。


一日,蘇東坡與朋友齊聚暢飲至深夜,酒醒歸來已是三更。


敲不醒家童,入不了家門。無奈,蘇東坡只好繾綣門前,拄著手杖,靜聽江濤浪聲,心底不由醞釀詞一首: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失去了仕途的陽關大道後,還能用文火慢熬後半生,怪不得後人調侃,蘇軾是出了名的「愛吃紅燒肉的樂天派」。


建中靖國元年正月,遇赦北返的蘇軾遊覽金山寺。


寺里,蘇軾看著那幅李公麟所畫的自己,心裡百感交集,寫下了對自己後半生的總結——《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屈是一種魄力,更是一種氣度。


漫漫人生,幾多風雨,很多時候,是我們太在意旁人的眼光,而失去了正視生活的魄力,也忘記了一笑置之的氣度。


正因為這個世界本就不完美,所以我們更要學著像蘇軾那樣擁有一種豁達的心氣,無論有多少委屈,都要堅強地抬頭挺胸。





03




有人說,把委屈說出來,那就不是委屈了。


也有人說,不把委屈說出來,那就只能委屈自己了。


其實,想要使自己活得更精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讓它們揪緊你的心靈、擾亂你的生活。



從前有座廟,廟裡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天下。


但是,念珠只有廟裡的老主持和7個弟子知道,老主持想把衣缽傳給他們中最有悟性的弟子,以光大佛法。


可誰知,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主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怪罪。」


弟子們紛紛搖頭,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


老主持又說:「只要承認,念珠就歸誰。」


又過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主持很失望的說:「你們明天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早晨,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準備下山,只有1個弟子沒走。


老主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


弟子說:「我沒拿。」


老主持又問:「那為何背個偷竊之名?」


弟子說:「這些天,大傢伙之間相互猜疑、相互懷疑,要是有人能站出來,其他人也就解脫了。即使念珠不見了,可佛還在呀。」


老主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說:「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這就是佛法啊。」


故事告訴我們,懂得隱忍,成就他人,不惜經歷磨難與委屈,這不僅是一種高深的境界,更是一種超凡的智慧。


有句話說的好:「寬容他人乾坤大,包容虛空自圓融。」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大千世界裡的微小個體,越是成功,遭受的委屈就越多。


唯有學會從生活的苦澀中咂摸出點甜味來,或是學會擁有像大海容納百川的胸襟、泰山承受萬物的氣度,你的人生才會更加炫彩、更加升華。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規則,可以判斷出人品
你被收割的不是智商稅,而是常識稅
最好的學區房是自家的書房
牛逼的人只會往前看,只有慫人才會「想當年」

TAG: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