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虛雲老和尚聖誕!(今天農曆七月二十九,是近代禪宗泰斗虛雲大師聖誕紀念日)
《辭世歌》
少小離塵背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難名狀。威音過後成掛礙。
三百六十筋連體。八萬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
撐天拄地何氣概。知因果。辨時代。鑒古通今猶蒙昧。
只因迷著幻形態。累父母。戀妻子。空逞無明留孽債。
皮袋歌。歌皮袋。飲酒食肉亂心性。縱慾貪歡終敗壞。
做官倚勢欺凌人。買賣瞞心施狡獪。富貴驕奢能幾時。
貧窮兇險霎時敗。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
每日思量貪瞠痴。沈淪邪僻歸淘汰。殺盜淫妄肆意行。
傲親慢友分憎愛。呵風咒雨蔑神明。不知生死無聊賴。
出牛胎。入馬腹。改頭換面誰歌哭。多造惡。不修福。
浪死虛生徒碌碌。入三途。墮地獄。受苦遭辛為鬼畜。
古聖賢。頻饒舌。晨鐘暮鼓動心曲。善惡業報最分明。
喚醒世人離五濁。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為形累。幻質假名成對待。
早日回心觀自在。不貪名。不貪利。辭親割愛遊方外。
不戀妻。不戀子。投入空門受佛戒。尋明師。求口訣。
參禪打坐超三界。收視聽。罷攀緣。從今不入紅塵隊。
降伏六根絕思慮。無人無我無煩惱。不比俗人嗟薤露。
衣遮體。食充饑。權支色身好因依。舍財寶。輕身命。
如棄涕唾勿遲疑。持凈戒。無瑕疵。玉潔冰清四威儀。
罵不瞠。打不恨。難忍能忍忘譏嗤。沒寒暑。無間斷。
始終如一念阿彌。不昏沈。不散亂。松柏青青後凋期。
佛不疑。法不疑。了了聞見是良知。穿紙背。透牛皮。
圓明一心莫差池。亦返源。亦解脫。還元返本天真兒。
無不無。空非空。透露靈機妙難思。到這裡。不冤枉。
因地一聲是了期。方才稱。大丈夫。十號圓明萬世師。
咦。猶是那個殼漏子。十方世界現全身。
善惡明明不差錯。為何依假不修真。太極判。兩儀分。
心靈活潑轉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貴貧窮亦夙因。
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曉得莫顰呻。為妻財。為子祿。
誤了前程是貪瞠。為甚名。為甚利。虛度光陰十九春。
千般萬種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艱迍。老到眼花鬚髮白。
一善難聞枉為人。日到月。月到歲。空嗟歲月如轉輪。
世間誰是長生者。不如歸去禮慈雲。或名山。或勝境。
逍遙自在任游巡。無常迅速知不知。幾句閑言敢奉聞。
念彌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誰得似。學參禪。得宗旨。
無限精神只這是。清茶齋飯心不偷。二六時中徧法喜。
除人我。無彼此。冤親平等忘譽毀。無掛礙。沒辱恥。
佛祖同心豈徒爾。世尊割愛上雪山。觀音辭家為佛子。
堯舜世。有巢許。聞讓國。猶洗耳。張子房。劉誠意。
也棄功名游山水。況末劫。甚艱苦。如何不悟古人比。
縱無明。造十惡。費盡心機為世鄙。刀兵癘疫旱潦多。
饑饉戰爭頻頻起。變怪屢聞妖孽生。地震海嘯山崩圮。
適當其際可奈何。多行不善前生里。事難如意落迷途。
處貧遇患善心始。
善心始。遁入空門禮法王。懺悔罪過增福祉。
拜明師。求印證。了生脫死明心性。勘破無常即有常。
修行大有徑中徑。聖賢勸世有明文。三藏經書尤當敬。
瀝心腸。披肝膽。奉勸世人應守正。莫當閑言不記心。
大修行人必見性。速修行。猛精進。種下菩提是正因。
九品蓮生有佛證。彌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
皮袋歌。請君聽。
虛雲禪師,原籍湖南湘鄉,俗名蕭古岩,字德清,別號幻游。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年有不同說法,岑學呂編年譜言出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後由庶母撫養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遊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後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雲禪師幼時,從師讀儒書,18歲離湘至閩,19歲至福建鼓山湧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次年依妙蓮(1824-1907)受戒。
清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宗衣缽於妙蓮和尚,受曹洞宗衣缽於耀成和尚。出家後勤修苦行。27歲離鼓山,先後在江浙名山大剎參訪耆宿,研習經教,參究禪宗。此後又參訪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大寺,並由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由緬甸回國,朝拜雲南雞足山,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禪七法會,在赤山法忍和尚處獲悟。
光緒二十七年(1901)至終南山結茅潛修兩年。後至雞足山主持缽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緣建寺,至宣統元年(1909)自北京請得《龍藏》全部回雞足山,敕改缽盂庵為護國祝聖寺。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出現逐僧毀寺風潮。滇軍師長親自督軍上山捉拿虛雲,虛雲隻身與其講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虛雲。民國七年(1918),虛雲自南洋請玉佛回祝聖寺,並重建廟宇。此後,應滇、粵、閩軍政大員之請,曾移錫昆明華亭寺,住持鼓山,重興曹溪六祖道場南華寺。民國三十一年冬赴重慶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歷時3個多月。民國三十二年冬,規劃重興粵北雲門山大覺寺。
1952年4月虛雲離雲門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人會議,並被推為首席發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虛雲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是年,虛雲被聘為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10月13日,虛雲法師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
在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雲。
禪語
「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願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懍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儘力行持,消除惑業,習病若除,自然葯不需要。古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喻水遭塵染,一經放入白礬,清水現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凡成聖也。」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雲,『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教化人不在於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迴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孔子《論語》二十篇,第一句說:『子曰學而時習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說也。孔子教人將學過的東西,時常溫習,語默動靜,念念不忘;若所學彷彿大意,功夫就不相應,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樣,要學而時習之。」
「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慾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
一心念佛
「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迴向凈土。念佛貴於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恆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
「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麼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麼?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這樣就是你們置我於魔羅邊處了。」
貴在用心
「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麼燒豬、雞魚供養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別而去。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而虛雲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
「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髮,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
「聖之與凡,唯心之垢凈而現。六凡心垢故,則現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聖心凈故,則現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云:「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影現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自身受報。唯聖與凡,但問自心可矣。」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佛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於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嘉言錄
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生日又雲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機。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
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麼。
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慾,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痴,圓滿智慧德相,莊嚴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凈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慾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為死也苦,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為上計。
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學佛當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了。
眾生習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麼病,就給你什麼葯。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饑,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滿地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凈本相輔而行。
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凈中之禪,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處,又名學跡,是在家男女所應學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人心不古,置因果於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無憂喜。當知現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
人的投生,起首由於淫慾,及至出生後,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於財利,謂:「一切罪業,皆由財寶所生。」所以五欲第一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麼事都辦不成,可見財的厲害了。
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卧,要順時調護。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盪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
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 於諸欲境,心不生顧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 -- 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至。
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著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里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
@聲明:本平台所刊內容均取自於網路或書籍,若有篡改遺漏,與任何高僧大德無關!若有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正!感恩!
@四種決定清凈明誨~~~【先斷心淫、次斷殺生、後斷偷盜、後復斷除諸大妄語】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壇經》
南無阿彌陀佛!
TAG:繫心一緣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