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羲之:我矛盾的心,你懂嗎?

王羲之:我矛盾的心,你懂嗎?

猛戳上方藍字,關注書法屋

王羲之:我矛盾的心,你懂嗎?

王羲之為什麼能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書聖」?這是我們應當仔細研究的課題。

讀《晉書·王羲之本傳》。我們就會發現一些線索,據《晉書》載:「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 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大約少時沉默寡言者,多是有心計而且是心思極為縝密的,此種人性情「骨鯁」是合乎情理的。王羲之的確有些怪誕不群。當時太尉郄鑒讓他的門生到王導(王羲之的堂伯父,也是當時著名書法家)家求女婿,王導讓求婚人在東廂相看王家所有子弟。門生回去以後,給郗鑒說王氏各位少年都好,然而聽到求婿這個事都有些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郗鑒說:「此正佳婿耶!」訪問了王家,原來是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王羲之為妻。

王羲之:我矛盾的心,你懂嗎?

徐樂樂《東床坦腹圖》

這個王羲之大不咧咧的,真有點不拘禮法。這一方面是魏晉士族文人所謂:「尚通脫」,追求個性自由的總潮流所使然,同時也是王羲之這個門閥士族文人不守儒家綱常名教約束,敢於衝破封建傳統觀念的「骨鯁」之處,把女婿稱為「東床」,典故也就由此產生。

王羲之政治上是有抱負的,他認為「國家之安在於內外和」,不主張國內各派軍事勢力之間互相衝突。當時殷浩與桓溫不協,他多次寄信給殷浩,曉以大義,動之以情,阻止他北伐。當東土饑荒時,他「開倉賑貸,解民倒懸之苦」。朝廷賦役繁重,他「上疏爭之,事多見從」。他給他的好友謝安寫信還論及此事。

《寒切帖》即是王羲之寫給謝安的信札

他還喜歡在政治上與人爭高下。當時有驃騎將軍王述,與他齊名,他瞧不起王述,好幾年都不理王述。王述得到了比羲之高的政治待遇,王羲之「恥為之下」,「 稱病去郡」,在父母墓前發誓「去官」。辭官之後,他像魏晉許多文人一樣「共修服石,採藥石不遠千里」,還說「我卒當以葯死」。此時的王羲之,對國家和人民完全不負責了,服石、遊歷、垂釣,寄興于山水之間,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之中,成了王羲之晚年所追求的最佳境界。消極無為,「放浪形骸之外」,這既是失意門閥士族文人的一種頹唐的心理狀態,也是魏晉之際「以無為本」的時代思潮的一種表現。

他的著名行書作品《蘭亭序》雖然是他做官時的作品,但也表現出他「不樂在京師」,眷戀會稽佳山水,想過「服食養性」的「名士」生活的意向,他與謝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諸位朋友春日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為友人所詠《蘭亭詩》寫序文以表明他們的志趣。在良辰美景之中,不免「感慨系之」,作「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之嗟嘆,「臨文嗟悼」,悲嘆至再。對現實不滿足,對未來視為渺茫的王羲之,他寫經與山陰道上換鵝、為蕺山老姥書「六角竹扇」的佳話背後可以看出他「復得返自然」的真態。

王羲之:我矛盾的心,你懂嗎?

趙孟頫《王羲之軼事帖》中的「羲之書扇」

這就是出身豪門的王羲之,他既「骨鯁」又洒脫對國家人民既有責任感,又不願鞠躬盡瘁;處順境則得意忘形,處逆境則消極頹廢;既有理性,又重感情;既講禮法,又不願死守;既有魏晉士族文人的普遍習氣,又有個人獨具的性格特點。他的《初月帖》、《姨母帖》、《喪亂帖》、《孔侍中帖》、《快雪時晴帖》、《奉橘帖》、《十七帖》等都從另一側面反映出不同於時人的意象,這些行草書作品所表現出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都是他身在朝堂心在山川的心相的表現。現在我們看王羲之行草書是傳統之作,在當時未嘗不是創新的佳構,魏晉之際崇尚的「刑名」、「玄談」、「通脫」是王羲之書法所由產生的時代思想風潮,是他自己獨特的意識、性格、作風以及他的書法風格產生的思想基礎。漢魏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哲學以及道家、陰陽家的哲理在魏晉之際有了新的發展變化,這就是對儒家禮教觀念的衝破和對道家哲理的崇尚。這也就是王羲之書法美學觀念、審美意識的哲學基礎。

總的看來,如果我們不求全責備,應該承認他的心境是美的,書跡是美的,書境是美的。文採風流盡在楮墨之間,筆情墨趣遠在點畫之外。千載書史無愧「書聖」之譽,神州內外,當贊「右軍」之績。

聲明:

本圖文系書法屋出品

公眾號轉載需經作者本人同意

往期熱點頭條:

您的點贊轉發是小編進步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
乾貨!國展名家分享行書展秘籍!
別把寫字當書法!不是一回事!
太美!這小楷難道是趙孟頫穿越到清代寫的?
乾隆皇帝臨《三希帖》,比你如何?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