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找到身體這7個「排濕窩」,每天拍一拍,隔天濕氣少一半

找到身體這7個「排濕窩」,每天拍一拍,隔天濕氣少一半

每次說到濕氣,大家都很怕,為什麼呢?濕氣,大家都不會陌生,濕氣甚至還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稱號」。很多人惹上它的時候,就以為是上火,天天吃補藥,醫生告訴你補錯啦!

濕氣不除,吃再多的補藥也是如同隔山打牛一樣。其實祛濕也很簡單,而我們身體就有7個祛濕口,只要每天拍打幾分鐘,濕氣自然就輕鬆排除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哪7個排濕口吧!

1、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取穴,在手肘關節的彎曲凹陷處。

中醫認為,大腸經的濕濁之氣都聚集在曲池穴。按摩曲池穴可以治療上肢癱瘓、肩肘關節疼痛、高血壓、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急性胃腸炎、感冒發熱等。

大家按摩時可以在肘窩處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出現酸脹感為宜。

2、極泉穴

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在腋動脈的搏動處。

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它與心相連,彙集了很多與心臟相關的神經和血管。

大家可以常常按揉或撥動,一次36下左右,一天按2次,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理睡眠的作用,緩解心悸、胸悶的狀況。

3、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出口,如果這裡被堵住,濕氣就很難從身體排出,關節炎、腰酸背痛等疾病就會發生。

平時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4、足三里

足三里是身體上的一個全能的穴位,健脾益胃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足三里穴位,當然除濕也少不了,按摩艾灸都是比較好的方法,但是如果除濕的話,艾灸更好一點。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理濕氣的,如果濕氣排不出去,就會產生痰飲,所以我們還是要先健脾,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足三里和陰陵泉配合著來,空閑時候按揉陰陵泉,晚上睡覺之前艾灸足三里,能夠達到很好的健脾除濕的效果!

5、豐隆穴

豐隆穴是身體除濕的最重要穴位,適當的按揉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效果非常不錯,痰濕體質的人應該多加重視 !

6、承山穴

承山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適當的刺激承山穴,能夠幫助我們振奮陽氣,排出濕氣,有些人在按壓承山穴的時候,會有酸脹痛感,這就說明我們的體內存在濕氣,適當的按揉一段時間,會感覺身體逐漸的發熱,那就是陽氣在向外發散,濕熱體質的人可以多注意這個穴位,對改善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

7、陰陵泉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

每天要按揉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再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濕在好轉。

除了每天拍打這7個「排濕窩」之外,最好還要結合食療祛濕,這樣效果會更好。其中祛濕最好的食物就要說到薏米了。薏米的祛濕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滲濕。」現在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雲南曲靖,貴州興仁、以及福建金沙薏米,金沙薏米產於金沙村,距今有千年歷史,宋代就開始大範圍種植,明朝成為了朝廷的貢品,是福建省仙游縣著名的土特產。別名玉蘆、玉珠珠。

中國的薏米很多,只有金沙薏米是朝廷的貢品,足以看出金沙薏米的營養之高。《本草綱目》記載的正是金沙薏米。金沙薏米也是目前國家唯一確認的糧葯兼用、唯一有國家地理保護標識的薏米。中醫認為顆粒越小,藥用價值也越高,而金沙薏米在眾多薏米中的顆粒是最小的。

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

做法:將薏米、紅豆等洗凈,紅豆、糙米、薏米要提前浸泡1小時,然後將所有材料盛入燉盅,放入適量的水,文火燉3小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薏米紅豆蓮子粥

材料:蓮子10克、薏米15克、紅豆20克。

做法:1、蓮子、紅豆和薏米用水沖洗乾淨,浸泡半小時2、鍋中加適量水,煮開放入泡好的蓮子、紅豆和薏米3、大火煮半小時,煮出粘稠的感覺,盛出即可食用。

2、運動也除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身好健康 的精彩文章:

吃飯時動不動就出大汗,難道是大病前兆?
酒前做到「三不做」,酒後做到「三不宜」,越喝越長壽!
如果你腳有這5種「現象」,說明你身體有大病發生!
女友睡前在肚臍上抹一滴風油精,15天後身體出現巨大變化!

TAG:健身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