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器智能了,會造成人類的「普遍失業」嗎?

機器智能了,會造成人類的「普遍失業」嗎?

文|楊國英

在遠比你強大百倍、千倍的機器面前,你的付出會急劇貶值,如果你不是掌握機器人、擁抱機器的少數人,你該憑什麼索取?

AI時代,註定是一個禍不單行的時代:多數崗位會被機器取代,造成前所未有的「普遍失業」,大數據讓每一個人成為透明人,從而失去自由。更有甚者,在美國互聯網大佬激辯該不該禁止「殺手機器人」出現的時候,Facebook的高管因為過度擔心人身安全,扛著槍躲進了叢林……

所有這些問題,最緊迫的莫過於「普遍失業」,畢竟,民以食為天,更何況,人之所以需要擁有一份工作,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的衣食所需,更關乎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其他較高等級的需求——除了生理需求,人還需要有安全感、需要被尊重、需要自我實現帶來的價值感。

即便是一直擁護人工智慧的李開復博士,對人類的「普遍失業」問題也極為擔憂。在9月16日刊發在雷鋒網的李開復專訪文章中,李開復開門見山地講道,我們必須接受AI將帶來的巨大改變,尤其是AI造成的普遍失業。什麼叫普遍失業?按照李開復之前的觀點,就是50%的工作將被AI取代。

「普遍失業」的必然性

為什麼需要擔心AI將會造成的「普遍失業」?一,這個問題的前提沒有錯,AI不是概念,它真的要來了,之前AI曾經經歷過多次低谷,但這次不一樣,我們不僅有更強大的演算法,還有了足夠的數據,這些數據,既包括移動互聯網時代被創造出來的個人消費、社交等C端數據,也包括金融等天然的數字化機構和部門擁有的B端數據。在數據能源的驅動之下,AI正在迎來一次真正的復興。

二,和之前的歷次工業革命不同,AI在取代人之後就沒有下文了,並不會有大量的新型就業崗位被創造出來。正如李開復所說,「AI不會相應的創造工作,它只會純粹地消滅就業。」為什麼為這樣呢?因為AI替代的是人腦——人類最引以為傲的東西!這種取代,意味著剩餘的工作崗位將會出現兩極分化,一級是低端的,但需要一定靈活性的工作,另外一極是高端、非常依賴創造性的工作,這樣一來,人們長期依賴推崇的以中產階級為主的橄欖型社會,將轉變為中層逐漸趨近真空的沙漏型社會,這種極端分化的社會由於打破了多數人在經濟地位上的上升通道,很難認為是更穩定的。事實上,這種趨勢在今天的歐美國家已經初現端倪,近幾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如何提高中產家庭的收入已經是一個讓候選人燒腦的焦點問題。

三,和之前的歷次工業革命不同,AI在資本逐利本性的驅動下生產出來過多的商品之後,將過剩產能向落後國家轉移空間很小,而且不可持續。之前的幾次工業革命,發達國家轉移過剩產能的方式已經夠殘酷了,不外乎將貿易戰升級為真正的國家和地區戰爭,從而打開落後國家的市場,而在全球化空前發達的今天,總體上的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全球問題,而且會越來越突出,長期來看,指望通過結構升級、靠富裕階層的人拉動消費,對於帶動整個經濟大盤,僅僅是權宜之計,何況AI的出現,會使整體消費需求和能力匹配最好的中產階層趨於萎縮。

「普遍失業」之後,多數人會怎樣生活?

普遍失業雖然不一定意味著多數人衣食無著,但一定意味著多數人的人生是灰暗的,生而為人,他們需要苦苦思索生存的意義。對這一點,李開復是比較樂觀的,他認為,「雖然會被AI取代,但誰說人類非得工作不可?」李開復甚至描寫了一幅未來人類社會的理想圖景,「在一個富裕的世界,工作不一定是為了養活自己,可能更多是為了實現自我。或許屆時獲得收入的方式會與現在不同。或許大家會有基本津貼,比方說2000美元/月,如果你做了許多有愛心的事,你還能再得到1000美元。」我不懷疑社會財富分配製度會向被機器取代的多數人傾斜,問題是,沒有了工作,多數人將以何種方式實現自我?去做有愛心的事,獲取經濟報償?這種想法無疑是太過理想化了,做好事的機會可能並沒有那麼多啊,除非我故意跌倒,你扶我一把,這也算嗎?

人類,從來都是因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的,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AI時代,當多數人進行群體活動的利益驅動機制失效了,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個人人空前個性化、各種基本能力逐漸退化的社會,動物還需要自力更生、求偶繁殖,人類真的能夠適應飽食終日、滿足基本的生理欲求而無所作為的生活嗎?如果不滿足,那麼怎樣才算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驅動力又在哪裡……

你的付出無意義,憑什麼去索取更多的物質和社會認同?這個問題,還是交給AI時代的哲學家去思考吧,不過,到時候,社會這個詞本身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國英觀察 的精彩文章:

無人駕駛、無人零售,難道真的是胡扯嗎?
未來世界,什麼才是無價的?
AI時代,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成為「廢人」?

TAG:楊國英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