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步兵的好夥伴:無后座力炮傳奇故事
1914年,美國海軍少校戴維斯設計了第一款實用型的無坐力炮。無坐力炮,顧名思義,就是在向前發射炮彈時向後產生一個等效的力來抵消後坐力的影響,從而提高射擊精度。最初的無坐力炮通過加裝配重鐵來抵消後坐力,不過隨即被後噴的火藥燃氣所取代,並成為目前無坐力炮的主流。
(主流的無坐力炮原理圖)
建國初期,解放軍的無坐力炮主要是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美製M-20型75mm以及M-18型57mm無坐力炮。抗美援朝期間蘇聯援助志願軍部分B-10型82mm無坐力炮,不過B-10與美製的兩款無坐力炮相比過於笨重,這對輕武器重量有著嚴格要求的解放軍來說無疑是不合格的。1958年,兵工部提出了國產輕型無坐力炮的研製計劃,由我國著名的兵器設計大師吳運鐸負責。在歷經9年的艱苦努力後,65式82mm無坐力炮最終於1967年定型並交付部隊使用。
(武警裝備的65式82mm無坐力炮)
65式82mm無坐力炮(以下簡稱65式82無)全長154厘米,火線高度可在30至68厘米間調整,炮身重21.7千克,可肩抗射擊。使用破甲彈時最大直射距離為300米。通常一個82無坐力炮班有8人組成,其中4人為供彈手,每人攜帶4發炮彈,總重在16千克左右。由於發射藥性能較為落後,65式82無為滑膛式,因此直射距離較短。
(65式82無,旁邊為標距桿)
在65式82無生產初期,大都用於抗美援越中去,我軍的裝備數量非常少。珍寶島衝突爆發後,為了抵禦蘇聯的裝甲洪流,65式82無才真正獲得青睞。使用破甲彈時破甲深度為120mm/65度,具備正面擊穿蘇軍T-62坦克的能力。不過預想中的中蘇大戰始終未能爆發,65式82無反而在十年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上大放光芒。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使用65式82無進行射擊的「小北京」)
由於中越邊境高山眾多、叢林茂密,這對重裝炮兵的行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叢林環境因視線干擾等問題,常常會爆發無準備的遭遇戰。這時無坐力炮的強大直射火力就派上用場了。曾有我軍戰士使用65式82無連射14發炮彈摧毀越軍12個工事的輝煌戰績。後來根據部隊在戰時對65式82無的反饋結果,又研發出改進型78式82無。78式82無減小了尾噴的危險區域,減輕了重量並增加了直射距離,得到部隊好評。
(78式82mm無坐力炮)
隨後我國又研發了可由「212」型吉普搭載的79式105mm無坐力炮,不過目前各型號的無坐力炮已被98式120mm火箭筒所取代,除了一些邊防部隊外,在一線部隊已經很難見到這些無坐力炮了。傳奇的65式82無在歷經50年的風雨後,正式走進了歷史。既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是偉大時代的開端。
※馬來西亞版瀕海戰鬥艦溯源,竟是法國百變金剛追風級
※2017北京航展展望,空客派出強勁陣容參展
※朝鮮今日再次發射疑似彈道導彈,從日本上空飛過以對抗安理會決議
※老將新生,J11B復產說明了老機型也能適應現代化戰爭
※實機拍攝下足功夫,國民精神象徵噴火為電影展翅敦克爾克
TAG:浩漢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