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避免說正確的廢話?

如何避免說正確的廢話?

我們總會在生活中聽到一些「正確的廢話」,它們在道理上無可非議,但是沒有實際作用和指導價值。如何分辨這些正確的廢話?如何避免自己說出正確的廢話?避免它們後會有什麼好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開智部落成員「魚串串」的理解。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感悟:關於好好說話。在人人都能表達的時代,說人話,卻成了稀缺品質。正確的廢話,漫天遍布。據我觀察,常見的臨床癥狀如下:

1. 概念化。比如新零售的行業峰會上,一堆大數據、雲計算、智慧物流等概念在大會上蔓延,但是真正給出洞見的卻很少。

2. 複雜化。說個段子,一次相親會。女孩問男士:「你從事什麼行業?」男士:「是 IT 和通訊的周邊服務,也就是智能高端數字通訊設備觸屏表面高分子化合物線性處理」。女孩聽懵了:「能不能通俗點?」男士回答:「手機貼膜」。是不是很搞笑?把一個簡單的東西說出花來,也是勇氣可嘉。

3. 排比化。比如「性、度、力」。你經常會看到的:性(顯著性、安全性、易用性),度(專註度、自由度、可信度),力(自控力、領導力、溝通力)等等。

4. 化化化。當然還有我上面這三個「化」,也是出於方便理解,而且對齊有利於眼睛迅速掃描到要點。但是我後面加了解釋,你是不是理解起來更容易一點。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避免說正確的廢話呢?

用熟悉的事物解釋抽象概念;

用細節的語言描述具體事情;

用簡單的語言說清複雜事情。

說人話,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概念

最近在重溫老電影,看到《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一段對話:

老師給學生提問:「請說一下『機器』的定義」。

查圖爾同學照搬課本的回答,讓老師非常滿意。

版本 1:「機器是各種部分的結合體。按照設定的指定工作,通過信號傳送,使用螺絲等工具或者利用槓桿原理,對樞軸的支點或滑輪進行調試。尤其其構造幾乎都由複雜的活動零件組裝而成或由簡單的機件部分,如輪子槓桿凸輪等。」

好了,定義完了。

被老師批評的男主角的回答:

版本 2:「機器其實就是減少人類勞動力的東西。任何使工作簡化、節約時間的工具都是機器。比如夏天天熱,只要按下按鈕,就會產生氣流,電風扇就是機器。跟遠方的朋友聊天,用的電話就是機器。計算機一秒百萬次換算,計算機就是機器。」

前者是典型的死記硬背課本的定義,後者是說人話,有木有。

說人話,用細節的語言描述事情

讀庫的六哥,在一次訪談中聊到好好說話,說大家聽得懂的話的問題,提出了一個建議:學會低語境的說話、寫文章這很重要。也就是說語言的抽繹程度,要從一個高語境的文本向低語境的方向走。

他舉了一個人具體的例子。什麼叫做抽繹程度?比如:

「一個人在吃東西」,這是高抽繹度。

「一個小孩在吃水果」,就往下來了。

「一個不滿周歲的男孩在吮一顆草莓」,這就是低語境。

從一個媒體記者角度來講,要學會這樣的觀察,這種做法,沒有形容詞,全是動詞。「一個不滿周歲的男孩在吮一顆草莓」,句子裡面的信息量比「一個人在吃東西」要豐滿得多,所以如果只學會高語境說話,脫口而出就是高語境,說明你沒有真正地觀察,沒有真正地去了解實際情況。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為了不讓說的話架空,必須注意細節,可感知,可聯想,符合當時的場景,這才是一個豐滿的細節所需要滿足的。

但是,這裡並不是否定抽象表達,相反,抽象表達是智力的一種較高級的表達方式,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只是,在移動化碎片化的技術背景下,更為落地的口語化表達會成為一種趨勢。

從傳播技術的發展史來看,麥克盧漢將其分為:部落化時代(口語時代)——脫離部落化時代(文字時代)——重新部落化時代(互聯網形成地球村,口語回歸),也就是說,在印刷文明,文字為主的時代,人們習慣一個人讀書思考,抽象能力較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帶來重新部落化,人們又迎來一個口語復歸的時代,這時候細節的描述、抽繹程度的降低,成為必須。

今天就想到這兩個點,其實在如何說人話的路上,還有很多的秘籍亟待發現。這篇文章源於我自己對「表達」這件事情的關注。

避免說正確的廢話的兩個好處

一是修鍊自己。不管是寫作還是演講,文字或是口語,不說空話廢話,都是讓自己越來越靠譜的一種方式。

二是認識他人。只有見多了說話裝 13 的人,你就會越來越有免疫力,就不會輕易被忽悠,也更容易被真才實學所打動。如果你身邊都聚集了一批靠譜的人,那麼你自己也會慢慢形成自己的能量場,也會越來越靠近。

——- 預約開智部落 -——

逃離世界關注 閱讀一流經典

專註輸出創作 品鑒優秀作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任何事情都無法被精準預測
人類的大腦似乎偏愛故事
什麼是工作記憶?
那些影響我們精神生活的事物,我們往往視而不見
實際上,人們解決問題依賴的是記憶,而非邏輯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