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FinTech 無法可管,彭博指 3 大風險恐釀金融危機

FinTech 無法可管,彭博指 3 大風險恐釀金融危機

FinTech 無法可管,彭博指 3 大風險恐釀金融危機

【Technews科技新報】金融科技 (FinTech) 是當今金融界最火熱的話題,過去在資本與專業知識上都為高進入障礙的金融業,現在面臨科技入侵,各種新創公司,甚至媒體也可以做金融,只要有技術,金融也可以是一個不需要人類決策,就可以賺進大筆鈔票的行業,但彭博新聞分析,金融科技被追捧的結果,很可能釀成下一次金融危機。

彭博 (Bloomberg) 分析指出,2007 年金融風暴之前,華爾街金融業者賭政府不敢讓它們倒閉,開始玩火,投資房屋市場以及複雜的衍生性產品,最後釀禍,政府得到教訓,開始對金融業嚴加控管,但是金融科技卻不受管理,彭博點名機器人顧問公司 Betterment、Wealthfront,還有募資平台 Kickstarter、Lwnding Club,虛擬貨幣比特幣與以太幣。

這些金融科技可以做到決策自動化、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讓更多人更容易取得資金,但因為金融科技服務大多來自新創公司,不穩定,且具破壞性。彭博提出三大風險,第一是這些新創公司規模太小,且發展不夠多元,無法承擔風險。第二,難以監管,由於金融科技是由複雜的電腦運算做決策,風險與報酬都不夠透明,法規也管不到這些新興技術,如首次代幣發售 (ICO),稱區塊鏈眾籌,就讓各國政府傷透腦筋。

最後,報導認為,金融科技領域也還沒有發展一套不成文的規範與期望,如傳統金融業者在 2008 年雷曼兄弟破產事件時,華爾街投資銀行負責人聚集在紐約,協調行動防止進一步恐慌。如果是發生在現在,這麼多金融科技新創公司,玩家涉及各行各業又無法監管,重點是企業也沒有動力為更大利益彼此合作,只顧著魯莽的擴大獲利,後果難以想像。

報導提到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走在比較前面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在制定金融科技政策上非常積極,目前全球有超過 300 家新創公司落戶新加坡,超過 20 間跨國金融機構和科技業者在新加坡設立創新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去年成立全球最大金融科技中心 LATTICE8。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計劃將全國個人資訊平台 MyInfo 資料運用於金融、區塊鏈技術進行跨銀行和跨境付款,並提供金融科技創新試驗項目高達 50% 補助,每個項目最多可獲 20 萬星元。2016 年開始陸續推出包括普及統一讀卡支付終端機、中小企業全面採用電子付款技術、精簡現有金融監管條規,以及改良即時電子轉帳系統等多項相關政策。

英國渣打銀行去年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第一個創新試驗室 eXellerator,推展金融科技試驗計劃,內容涵蓋區塊鏈技術、人工智慧以及監管科技等。金融科技領域包含資金、政策、人才和需求等 4 大要素,新加坡安永 (Ernst & Young) 東協金融服務主管認為,新加坡政府在資金與政策上做到位,剩下就是人才與推動需求。

除了新加坡,阿布達比與倫敦都推出類似的監理沙盒計劃,創建一個「安全空間」讓金融科技新創事業可以測試新創產品、商業模式及產品散布模式,而不會立即受到現存法規制約。但其他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尚未發展出面對金融科技的應變機制,彭博認為,再這樣下去,下一次金融危機不會發生在華爾街,很有可能是來自矽谷。

(首圖來源:Flickr/reynermediaCC BY 2.0)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Technews科技新報

在科技產業研究機構做公關多年,本身對科技新聞很有感,擅長操作科技新聞議題,關心產業趨勢,科技業品牌、行銷、策略布局等,工作之餘喜歡以書寫參與與刻劃時代。

Latest posts by 黃 嬿

未經許可,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複製、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echNews 的精彩文章:

DRAM 一年來翻漲逾 1 倍,3 大供應商僅 SK 海力士準備擴產
懟完三星Note 8懟iPhone X,華為Mate 10怕是要上天吧?
iPhoneX的FaceID臉部辨識技術解析:從感光元件到3D立體影像感測原理
Facebook Messenger 月活躍用戶數破 13 億大關,成長幅度放緩
Equifax 徵信大批個資外泄後,再爆高層內線交易

TAG:Tech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