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十大太后,你只知道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十大太后,你只知道武則天?

說到垂簾聽政,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慈禧太后。其實,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中國歷史上女人執政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

一、先秦時期的宣太后

宣太后(?―前265年),羋(mǐ)姓,出生地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市),又稱羋八子、秦宣太后。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

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以「太后」稱謂的第一人,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卷一》云:「《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故范睢說秦王有獨聞太后之語。其後趙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說。是太后之號,自秦昭王始也。漢襲秦故號,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太后專權,也是自她而始。宋代陳師道《後山集·卷二二》云:「母后臨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因此,後世的呂后、慈禧之流都是她的徒子徒孫。她以太后身份統治秦國長達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發展了國力,「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記·穰侯列傳》)。

宣太后以為子奪位的行動和過程告訴世人,女人不是弱者,她更不是一個「弱質女流」,任何人如果拿鄙視女人的眼光來看她,必將自嘗苦果。這個三十歲上下的成熟美婦人一躍成為封建社會裡后妃掌政的鼻祖。秦國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時期之一,就是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

二、西漢呂太后

呂太后即呂雉(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她開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

呂太后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呂太后當政十五年,推行約法省禁、與民生息的政策,做了幾件大事:叫各郡縣推舉優秀農民,予以勉勵,減輕賦稅,改秦稅什收其伍為什伍稅一;允許以往逃避山林、湖泊和遷徙他鄉的農民回到家鄉,並歸還田宅,官吏不得因其過去有不法行為打罵或歧視;釋放奴婢,回鄉從事農耕,官吏不得干涉;裁減大批軍官士卒,轉業還鄉,優先給以土地,妥善安置;大赦天下;廢秦時因株連而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使邊境安定。這些政策的實施,緩和了內外矛盾,刺激了生產發展,增強了漢王朝的國力。

三、東漢鄧太后

鄧太后叫鄧綏,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的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

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生下來只有百多天的殤帝劉隆,被鄧綏迎立即皇帝位。鄧綏隨之被尊為太后,臨朝聽政。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

東漢王朝在鄧太后的治理下,國家經濟在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下仍能獲得復甦,社會漸漸安定。鄧綏執政期間,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支,減輕賦稅,救濟災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她採納西域都護任留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以平息。

四、北魏馮太后

馮太后(名不詳)是長樂信都人,出身於北燕皇族,祖父馮弘是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後宮,成了拓跋氏的婢女;正平二年(452年),13歲的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不久,就選中馮氏做了貴人。這一年,馮氏只有11歲;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歲的馮氏被冊封為皇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日,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英年早逝,由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后。獻文帝即位後,由於貪權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欺凌這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北魏政治中樞又面臨嚴重的危機。

有著多年宮中生活的閱歷和非凡膽識的馮太后立即進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計,收捕乙渾,鎮壓叛亂,穩定了北魏動蕩的政治局勢,馮太后表現出果敢善斷的政治才幹。接著,她再露鋒芒,宣布由自己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不過馮太后的這次臨朝聽政,前後僅有十八個月的時間。

由於獻文帝喜好黃老(道)、浮屠(佛)之學,厭倦國政、給人予不以天下事為意的印象。在馮太后的強大壓力下,獻文帝只得在皇興五年(471年)八月,禪位給不滿5歲的太子拓跋宏,《魏書·天象志三》:「上迫於太后,傳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歷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獻文帝自己則做了太上皇,這一年,他只有18歲,是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時的馮太后,已年過而立,無論才識、氣度還是政治經驗,都更加成熟了。太和,是孝文帝的年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一系列改革稱為「太和改制」。由於舊史的記載,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這一功勞歸於孝文帝,甚至徑直稱為「孝文帝改革」,而忽視了馮太后的實際作用。其實,在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之前,馮太后一直臨朝聽政,作為北魏的實際執政者,不少現代人稱讚她才是「太和改制」真正的主持人。翻開史籍,馮太后勇於改革的蓬勃英姿便會展當今後世讀者面前。這一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及其深遠的歷史影響,正說明馮太后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

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馮太后,主持北魏政權多年,其團隊中主要是中書學畢業的士族大地主,對北魏國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影響深遠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體智慧的結果。無論算到馮太后頭上,還是孝文帝頭上,都是貪天之功。只能說,馮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層多年,以個人智慧實現了北魏兩代人的順利交接,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馮太后實行的,她輔佐三代帝王,為北魏王朝的政局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五、北魏胡太后

胡充華, 北魏宣武帝皇后,安定臨涇人。《中國文藝詞典》將其列為中國女詞人,代表作《楊白花歌》,中國文學史作為北朝的代表作介紹。曾臨朝聽政13年,武藝高強,好射箭,愛登山。臨朝聽政初期,頗有政績。

按北魏王朝慣例,為防止婦人干政,立太子時必殺其母。因而皇后、嬪妃無人願生太子,但胡充華寧願一死也要為宣武帝生一嫡子以繼承王位,被傳為佳話。延昌四年(515年),胡充華所生之子元詡被立為太子,依照皇家舊制,元詡被立為太子之日,也就是胡充華的人頭落地之時。然而,胡充華卻靠自己一人之力打破了這個慣例。她只對宣武帝說了一句話:「皇上如果殺了我,將來太子元詡繼承了你的位置,會恨你一輩子的。」就保住了自己的項上人頭。

熙平元年(516年),宣武帝去世,年僅6歲的元詡繼位,是為孝明帝。胡充華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實際掌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權力。胡太后臨朝聽政之初,頗有一番作為。她每日臨朝批閱朝臣奏章,對重大案件親自決斷,親自考核地方官員,一時之間,朝綱肅整,百官膺伏。然胡太后一旦擁有不受約束的最大權力,其天性中追求奢靡的陰暗面很快就暴露無遺。

掌權後的胡太后,按照皇帝的做法,也給自己弄了個三宮六院七十二帥哥。只要長得帥的,她就 「一個也不能放過」,私生活荒淫而又毫無節制。而對於那些敢於對她不滿的人,胡太后同樣是「一個也不能放過」,在她的鐵腕之下,朝中眾臣除了敢怒之外,還真沒人敢言。

六、唐朝武則天

武則天,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武則天天生就是一個政治家,善於察言觀色,在太宗時期不是特別得寵,就轉向了儲君李治,後來李治當了皇帝,就把出家為尼的她又接進宮去,拜為昭儀。此後因為高宗體弱,武則天就借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之機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買人心,佐持朝政三十年後,在690年,67歲時登上帝位,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於世。

七、北宋高太后

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小名滔滔,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親,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她的姨媽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因此家庭地位顯赫。

高太后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1085年,神宗病故,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帝。當時的高太后已經是太皇太后,她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皇上,垂簾聽政。

高太后一執政,就開始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高太后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派,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這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

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太平、百姓最安樂的時期,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這與高太后的賢德是分不開的。高太后臨朝期間史稱「元祐之治」,她也被後人譽為女中堯舜。高太后對北宋皇權的平穩過渡、政局的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遼代蕭太后

蕭綽,小字燕燕,契丹族,遼朝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攝政期間,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保寧元年(969年),被冊封為皇后。保寧三年(971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按景宗留下的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將遼國交到了二十九歲的蕭綽手裡。統和元年(983年),聖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承天皇太后。

蕭太后是個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的女子,早在遼景宗在世之時,她就已經開始協助景宗旨治理國事,很多軍國大事都出自她的意見,奠定了之後的執政基礎。

蕭太后對遼國的制度和風俗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學習漢族文化,這些舉措不但將遼國從奴隸制國家進一步向封建制轉化,更改善了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據《遼史·刑法志》記載,自蕭綽變革之後,遼國「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統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獄空聞」,遼國內政呈現一片興旺的景象。

宋太宗於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公元986年)的三月,對遼國發動「雍熙北伐」。 蕭太后親自披戎裝上陣,大敗宋軍。後來,遼宋達成澶淵之盟,雙方結束了多年不息的爭戰,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相對和平。

九、清代慈安太后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於咸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初封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奉旨立為皇后,時年十六歲。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大阿哥載淳(即同治帝)即位,尊為母后皇太后,又稱東太后,上徽號曰慈安皇太后。後聯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除顧命八大臣,與慈禧太后一同展開首度垂簾聽政。

在部分影視作品和個別清史研究員的眼中,慈安是一個忠厚老實、懦弱無能的傀儡太后,是一個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人。事實上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著母儀天下的高修養和高素質條件,《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慈安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慾望,但最終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輪不到她來管。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大權在握、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後先後任過光祿寺、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對於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與行事風格,老百姓多有贊同,當時的民間,甚至出現了「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說法。

十、清代慈禧太后

慈禧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和實際統治者。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的帝制時代中,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慈禧是以殘忍的手法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為維繫其獨裁權力,對於政敵的整肅,她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給近代中國帶來的惡果是不言而喻, 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台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均難辭其咎。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水泊梁山的三個攪屎棍,知道真相你還會說他們是英雄嗎?

李世明寫祭文暗諷曹操,只能搞軍事卻不懂政治,事實如此嗎?

幫助雍正登基的四大功臣,為何三人被賜死,只有一人善終?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飯局,你只知道鴻門宴?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前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末年最神秘的組織,成員竟都是女子,首領更是第一女高手
作為華夏兒女,「夏朝」真的存在嗎?
水泊梁山的三個攪屎棍,知道真相你還會說他們是英雄嗎?
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竟全因一念之差
「富不過三」?原來說的是這回事!

TAG:以前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