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名太重要,關乎國運,一國偏將「名字」抹去,還說為了中國
一個國家的首都,對百姓而言是很重要的,有了首都,國家不再是無本之木,而國民內心也會踏實。對於一個國都而言,名字起得好壞,關乎國運,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很少有人會把國都名字給改了。
在歷史上統治者有過遷都的例子,比如朱棣遷都,它不是改了國都的名字,是改了風水,改了國運,這其實是很冒險的。古人是很迷信的,你在這個地方發展得好,換個地方未必發展得起來。朱棣遷都是經過漫長的激烈的爭論最終才落實的,這體現了朱棣偉大的戰略眼光。
換個國都是很難的,換個國名也是很難的。對於統治者而言,國都太重要了,一舉一動莫不關乎天下運勢,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換名字的。
但有一個鄰國,在太平無事的時候,它就改了國都的名字,這其中跟中國有很大關係。因為它的國名曾經的中國賜予的,象徵著中國跟它千年來友好往來,可以說是國家之間友情的一個見證。
韓國用「漢城」做國都名字,用了將近五百年,後來國都改了個新名字叫「首爾」,新名字才用了七十一年的時間。
我們知道一般國家政權更迭的時候,會帶來國都名稱的變遷,一般沒人閑著沒事把國都名字改了,不過即使政權更迭,也未必改名字。
五百年前,李成桂上書給明朝皇帝,讓皇帝賜名,朱元璋說:「不如叫朝鮮」?李成桂拿兩個名字讓朱元璋挑一個,也表達朝鮮對大明政權的歸屬之意。
當時朝鮮王朝還叫李氏朝鮮,他們遷都漢陽後,因為對中國的崇拜將國都名確立為「漢城」。
終其大明一朝,朝鮮都沒換國都名字,將「漢城」穩穩用了下去。清朝的時候中國太弱,日本因為覬覦中國,就開始對朝鮮下手,他們想把朝鮮變成另一個日本,採取的方法是軟刀子割肉。
日本第一步就是要摧毀朝鮮百姓的尊嚴,先把他們國都的名字給改了,然後再進行文化殖民——建立幾個偽政權,辦幾個日語學校等等,日本擅長文化入侵,擅長將對方的文化抹去,變成大和民族的文化和武士道精神,他們經常對歷史悠久的國家下手。
日本認為,漢城是一個很有漢文化底蘊的地方,歷史比較悠久,所以漢城獲得了小日本的青睞。
日本投降後,應該把「漢城」的名字改回來吧?然而並沒有,韓國沿用美國的叫法,把自己的國都改為「首爾」,拒絕使用「漢城」,因為「漢城」有太重的中國痕迹了。
漢城和首爾發音相近,而美國人總是會弄混淆,中國倒是一直不會混淆堅持叫漢城,因為發音相似中國沒發現韓國改名了,而韓國呢,它其實有自己的考慮,要不然為何官方書面語仍用漢城,而口語用首爾?其實是有它複雜考慮的。
去漢化是一個最正常不過的考慮,這一點韓國是承認的,他們說,首爾與漢城的韓語發音接近,想必中國也不會反對。
換個國都名,當然了,也是人家是自由,但問題是,韓國特意聲明這點,就有點古怪,聯想到他們要求機場、交通和旅遊標誌,包括教科書都使用新名稱,這就更古怪了。
漢城是對於中朝千年來友好往來最後一個鐵證,漢城的國都名稱不換,說明古中國還存留在李氏朝鮮後世子孫的心裡。對於今天的韓國而言,忘記曾經請求中國冊封這段歷史並不容易,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執意要去掉「漢城」,這也是他們去掉中國影響力的決心。
韓國、朝鮮認為他們的歷史被中國影響了,包括首都、文化,都有中國的影子,他們是充滿擔憂的,因為在遙遠的古代,自己的祖先曾那麼崇拜中國,對本國也進行了漢化,他們的習慣越來越像中原人,漢族人,這讓他們覺得自己更像中原統治下的一個民族。
為了擺脫這種被壓制的感覺,他們才改了一個比較「洋氣」的國都名,以為能跟西方接軌了,這樣就抹去了老祖宗那段歷史,抹去了對中國的記憶。
越想忘記的事情,就越不可能忘記,越想擺脫歷史,說明自卑情結越重。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行的智慧,而選擇遺忘是懦夫才有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韓國並不比我們堅強。
韓國改名也有忘記日本人影響的意思,朝鮮半島曾受到日本殘酷的統治,改個名字也是新的開始。
韓國學者說,他們要與國際接軌。估計認為他們說得是對的。不過韓國改名的舉動,對中國確實有衝擊,它說明中國軟實力影響力下降,這還是要引起注意的。
※一小國一直跟中國做對,後來想通了要成中國一省,結果反被滅國
※日本看敗局已定,慌忙往中國一城市移民,結果一國幫了中國
※此地區富裕的國家太多,人均暴富,還抱中國大腿不放
※本是一弱國,戰敗後卻說:把土地還給我們,現成一流強國
※中國最絕望的時候,只有一大國突然發聲:中國領土一寸也不能少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