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夷山成為中國青茶和紅茶的搖籃,是青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武夷山成為中國青茶和紅茶的搖籃,是青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烏龍茶(青茶)的誕生,也像其他茶類一樣,很難說清它的具體時間,但它不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源遠流長;應該說,它是脫胎了歷史上最早的茶類,從中演化而來。茶葉專家張天福在他的《福建烏龍茶》一書中說:「烏龍茶的起源可能由宋代建州龍團鳳餅演變的。明朝洪武初(1368年)罷造龍團改制散茶,製法相應改革,品質不斷提高,香味濃郁,色澤偏烏,可能因此而標名為烏龍」。

明朝景泰年間(145—1455年)武夷御茶園罷貢之後,茶山荒蕪,茶樹枯荒,官茶衰落民茶興起,茶樹的栽培向三坑兩澗轉移,從此後武夷岩茶漸興,茶農首創烏龍茶「做青」新工藝、師承北苑『真香』,發展形成烏龍茶獨特香氣。

福建自唐代有了茶葉生產以來,武夷山一直是全國矚目的茶產地,而烏龍茶是承襲武夷茶製法而創新。莊主任在《烏龍茶發展史·品飲藝術》中關於烏龍茶的起源時說:「迄今我們見到的敘述烏龍茶製作方法的最早文字史料,以1717年曾任崇安縣令陸廷燦所著《續茶經》所引了草堂《茶說》最為明確。」這說明烏龍茶的起源於武夷茶葉生產有著歷史淵源。同時,武夷山也是中國紅茶的發源地。

明末清初,武夷岩茶的特點和炒制方法,《續茶經》引王草堂《茶說》是這樣論述的:「武夷茶自穀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而成;松蘿、龍井,皆炒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轆(搖動),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老葉及枝蒂,使之一色。烹之天然真味,其色不紅。」《茶說》所述,完全是武夷茶延伸演化成武夷岩茶(烏龍茶)至今始終未變的傳統技藝。這些記載與當今烏龍茶製法及品質的「三紅七綠」的要求是相同的。由此證明烏龍茶製法,在王草堂《茶說》之前,在茶葉生產上已廠泛應用,而且有一定流傳時間。陸廷燦《續茶經》多寫在1734年,其引用《茶說》當然更早。《茶說》總結性地對武夷岩茶初制工藝的概括,其形成時間應更早於文字。有說烏龍茶是1837年由安溪蘇龍移植於建甌,以「蘇龍」與「烏龍」諧音命名的茶樹品種製成的,從時間上已晚於《續茶經》100多年。又有說烏龍茶是安溪人到武夷山製造的,眾說不一,傳說歸傳說,事實勝於傳說。

足資佐證烏龍茶起源於武夷的文字資料,更有明末清初在武夷山為僧的閩南籍僧人釋超全,原名阮旻錫(1625一1711年)的《武夷茶歌》和稍後的《安溪茶歌》。

《武夷茶歌》說:「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晴天北風吹。若遭陰雨風南來,香色頓減淡無味。近同製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術工夫細。」釋超全所述的武夷岩茶不但其製法與現代烏龍茶製法相似,而且鮮葉原料也是俟嫩梢生長形成駐芽(粟粒芽)時採摘下來,其製成的茶比過去更為品質優良,更為清水(方言,好的意思)。說明烏龍茶類至遲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就在閩北武夷山形成。

烏龍茶類中的武夷岩茶是在鮮葉適制性的基礎上,採取細微複雜的技術措施,創造出半發酵的「綠葉紅鑲邊」的岩茶,在色香味上具紅綠茶之長,製成具有岩骨花香的優質岩茶,為其他茶類所望塵莫及。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收購建茶,經爪哇輸往歐州試銷,幾十年以後,武夷茶風靡英倫三島。1762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在《植物種名》書中,用Bohea(武夷變種)代表中國茶。幾十年後,茶葉竟發展成為歐人日常必需的飲料,並「以武夷茶為中國茶之總稱,且駸駸乎由域中而流行海外,武夷遂辟一新紀元矣」。由於武夷茶名揚四海,銷量劇增,此時「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岩茶樣,先炒後焙不爭差」,武夷茶在外銷市場銷量日益擴大,供不應求,安溪茶農施展在武夷學得的制烏龍茶的技術,仿照岩茶的製法,造制烏龍茶,一時真偽難辨。同時,閩南和廣東的茶商競相在閩北的建甌、水吉、武夷山、赤石等地,買山設庄、入山收購毛茶,運回閩南再加工,葚至經拼配製成各有特色,各有銷路,各有牌號的商品茶,暢銷南洋各地。

烏龍茶製作工藝,大約在1670年從閩北經沙縣傳入閩南,於是「溪茶遂仿岩茶樣」,安溪烏龍異軍突出,達到真偽難辨的地步。外國輪船駛入泉州港,官方以奇貨可居,獨攬了烏龍茶外銷,一時岩茶難得,將溪茶與岩茶拼配外銷,逐漸在安溪發展茶戶,於是安溪烏龍與閩北烏龍並驅,溪茶與夷茶遂形成福建烏龍茶兩大產區。總之,建茶之烏龍茶類誕生,促進南北兩大荼區的發展,以及相繼向廣東,台灣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武夷山北麓是江西武夷山,南麓為福建武夷山

武夷茶共分兩大類,一為紅茶,一為青茶,當地人稱之為岩茶。由此可見,武夷山成為中國青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武夷岩茶除了大紅袍還有四大名叢,既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和半天腰「四大天王」,大紅袍是武夷四大名叢之首。確切的說大紅袍已經不能說是青茶了,應該屬於紅茶。

武夷名叢指的是那些自然品質優異,具有獨特風格的茶樹單叢,而其中最具特色的武夷四大名叢是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和半天腰。其實在以前,大紅袍是武夷四大名叢之首,但由於它品種獨特,深受眾人追捧,一時名氣大噪,於是便把它單獨作為一個派別,作為大紅袍派。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半天腰才有機會填補這個空缺,成為武夷四大名叢之一。

鐵羅漢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鐵羅漢是武夷山最早的單叢。鐵羅漢是武夷宋樹的名稱,葉片很長,是狹長的柳葉形。鐵羅漢的制茶工藝與其他岩茶差不多,但又比其他岩茶更為精細。鐵羅漢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

水金龜

水金龜產於武夷山著名的牛欄坑,因其葉片濃密且閃光模樣像極了金色的水龜而得名。水金龜在5月中旬採摘,也是以二葉、三葉為主。干茶色澤綠里透紅,而且閃爍著「金光」,滋味甘甜,即使濃飲也不見苦澀。

白雞冠

白雞冠比大紅袍更早被人發現,但由於產量稀少,所以充滿了神秘感。白雞冠的樹葉呈現淡綠色,嫩葉淺綠帶黃,葉片上的茸毛似雞冠,因此被人命名為白雞冠。白雞冠一般在五月下旬開始採摘,以二葉、三葉為主,製成的茶葉色澤米黃呈乳白。

半天腰

半天腰原名「半天鷂」,因其產於武夷山九龍窠三花峰的半山腰,而取名為「半山腰」。半山腰的生長環境非常獨特,無地表污染,所以其香氣清醇馥郁,蜜香幽遠綿長而且還帶著一份妖媚的氣息。

武夷山名叢除了這「四大天王」和大紅袍之外,還有白牡丹、金貴、金鎖匙、北斗、白瑞香等等名叢。雖然名氣不大,但它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河紅故鄉問古茶

河口紅茶,歷史名茶,古稱「江西烏」、「烏堆」,又稱河紅工夫茶,簡稱河紅,產江西鉛山,始於明代。

據《中國商品大辭典》載:「河紅茶簡稱河紅,始於明代,據嘉靖五年(1526)《廣信府志》載:『茶。六邑俱產,然上饒、鉛山、弋陽產者為佳………國朝,(貢)茶一十六斤八兩。………鉛山五斤八兩。』」

鉛山制茶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鉛山茶即為貢品。

明萬曆間(1573-1620)《鉛書·食貨書》載:鉛山「凡石山帶土者,兩山夾岸者、陽岸者、陰峽者皆種以茶木。………宋即有周山茶,有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皆以佐建安而上貢。」「明宣德間(1426-1521),又有小種河紅、貢毫、貢玉、花香等名茶問世。」

其實,鉛山制茶還可追溯到更遠。1963年,國家文化部進行文物普查,在鵝湖山峰頂禪院發現一塊峰頂禪寺(鵝湖寺)羅漢塘茶雕版牌示,上刻:「本山鵝湖峰頂奉三朝勅建唐大義禪師開立叢林慧眼觀之十八大阿羅漢在塘沐浴五輋石壠吐出泉水綿遠常流合眾飲之伏中不絕也石山兩硤甚高自歷是名羅漢塘此塢雲霧常居之所前人勤栽春茗今制加工細做緊手煨焙揀手提叢上上青綠嫩芽恭賜顧者請認實招牌各圖書為記。羅漢塘。」由此可見,始建於唐代的鵝湖寺早就在周邊山塢種植茶園,並表明該茶已上市───「恭賜顧者請認實招牌」。

明萬曆《鉛書》又載:「至三四月清明前後,始吐芽,山人無論男婦入山采芽,蹂作焙炒,………凌露而采,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黑,日制者黃,早取為茶,晚取為茗,紫者為上,綠者次之。清明前采芽為『上春』,清明後采芽為『二春』,四月以後采芽,則不入茶經………」可見明代鉛山茶質已具相當品格。

明沈德符《野獲篇》載:「明洪武廿四年(1391)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龍團,唯採茶芽以進。」自此,鉛山茶攺「蒸」為「焙」,攺「碾」為「揉」,由蒸制團茶而攺制發酵散形紅茶。至明宣德年間已形成成熟紅茶制茶工藝。

鉛山,上饒市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脈北麓。地處東經117°26′~118°00′,北緯27°48′~28°24′。東連上饒縣,西接弋陽縣、貴溪市,南臨福建省的武夷山市和光澤縣,北接橫峰縣,上饒市轄縣。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南北最大跨度66公里,東西最大寬度54公里,總面積2178平方公里。全境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南高北低。山地、丘陵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1%。南部武夷山脈綿亘於贛、閩省界,主峰黃崗山海拔2157.7米,在鉛山縣境內,為閩贛兩省分水嶺。北境最低處海拔僅40米。南部中低山區,層巒疊嶂,森林茂密;中部低山丘陵區,梯田層層,油茶遍布;北部低山崗地河谷平原區,地勢平緩,阡陌縱橫,信江河谷平原是主要的農業區。有豐碩的毛竹、木材資源,是省內主要林區縣。全縣森林復蓋率80%,形成了「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基本地貌特徵。境內河流眾多,幹流信江自東向西,橫貫縣境北部,支流有鉛山河、陳坊河、楊村河等。

鉛山,屬中亞熱帶濕潤型氣候,距海洋較近,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風交叉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7℃~17.9℃,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6℃~5.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18.7℃~29.4℃,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平均年日照為1952小時。年均無霜期25l至274天。由於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

自明代始,朝廷把茶列為「五利」之一而加以發展,武夷山脈南北兩坡茶葉的生產與貿易在這一時期即得以空前擴大。又由於明初倭寇(日本海盜)肆虐,嚴重威脅海上航行安全,明洪武帝朱元璋立下「寸板不得下海」的禁令,完全關閉了由東南海上出口的貿易通道。而地處武夷山脈北麓信江河畔的河口,此刻便來到了茶葉生產與貿易歷史的重大拐點。

從懷玉山發脈的信江流至河口,由於注入了武夷山北坡的大量水源,水面增寬,水流平緩,水深清澈,正如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記》中記述:「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源,經鉛山縣(永平鎮)至此入大溪(信江),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由於具有十分優越的水上交通之便利,河口鎮迅速地發達起來。至明清時,河口鎮已是閩、浙、贛、皖、湘、鄂、蘇、粵等地百貨集散地,商賈雲集,沿江10多處碼頭泊船達數千艘,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碼頭,極盛時有店鋪2000多家,大小紙店100多家,茶行近50家,豐城人何柱成開的葯號金利合與全國500多家葯號有業務往來,徽商朱少峰的綢緞店資本逾20多萬銀元,晉、陝茶商每家資產均在30萬銀元以上,各地商人在河口建的會館有20多家,徽寧會館在河口的同鄉會員有724人。清乾隆八年,《鉛山縣誌》記載:(河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輯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斯鎮勝事,實鉛山巨觀。」民間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商界則稱之為「八省碼頭」。正是由於如此,河口以其東溯信江至玉山下富春江溝通江浙;西下鄱陽湖出長江,上溯川鄂、下入淮黃;從鄱陽湖轉溯贛江,越梅嶺可達廣州市場,這便成了海禁時代江南東、西商道的主幹。同時,從鉛山域內的陳坊河、楊村河、紫溪河、石塘河南溯,經雲霽關、馬鈴關、鴨母關、桐木關、分水關、溫林關串通福建,以及自浙江西進鉛山,經分水關入閩的閩浙驛道便組成了「海禁」時代福建通向內地的主要水陸商道。自明嘉靖起,「河口即逐步成為南方內陸水運中心和茶紙加工、轉運的貿易大市場」(見《中國通史》),河紅茶也由此躋身全國乃至世界貿易大宗。

明萬曆年間(1573-1620))《信州府志》載:「河紅茶乃國內紅茶最著,為華夏首問世界之紅茶。」

清·乾嘉年間(1736-1820),河紅茶葉貿易進入鼎盛,鉛山從事茶業人員達三萬之眾。茶界一直都有「河紅茶葉通四海,河紅茶師遍天下」之說。河紅茶向外銷售金額「年不下百萬金」(《廣信府志》),僅河口一地茶行即48家,擁資百萬以上的江、郭、呂、庄四茶行,號稱「四大金剛」。

清·咸豐年間(1851-1861)英商,復慶(R·Fortane)《中國茶鄉之行》中寫道:「河口是一個繁華的大市鎮,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英國商人到中國內地自行採購紅茶,可選擇河口作為據點,從這個據點,可以去武夷山和寧州,也可以去安徽婺源的綠茶區。」

清代學者袁干在其《茶市雜詠》中記述道:「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河口轉運河南,遠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返絡繹不絕。首春客至,由行東赴河口歡迎,到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恣所不問」。晉商在清中後期,因巨款銀錢攜帶不便,在河口設立了「尉長厚」票號分號,以利商匯,該分號為其總號在全國分設的六大分號之一。

清人程鴻益七絕二首:「獅江婦女趁新茶,鬢影衣香笑語嘩。齊向莊客分小票,春蔥纖剔凍茶芽。」「千盤茶繞代香熏,一日青蚨二百文。拋卻女紅入塵世,桑鳩啼遍不曾聞」。生動描繪了河紅茶市繁盛景象。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成立粵海關,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嚴施海禁,限定廣州一口通商。此前,江西紅茶售於崇安星村,以武夷茶經廈門輸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後,閩北諸縣之茶葉經崇安倒流鉛山河口,再加工岀口。與此同時徽南、浙西以及毗鄰的橫峰、上饒、玉山、德興等地的茶葉也運至河口精製加工拼和後投入市場。據《鉛山鄉土志》載:「清代鉛山茶葉岀口的路線分南北兩路。北路是一條國際商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後形成,從河口至九江、武昌、樊城、張家口、越內蒙過蒙古直達蒙俄邊境恰克圖;南路從河口運至鄱陽湖溯贛江而上到贛南,然後越南嶺至廣州,由廣州十三行辦理岀口。」

「北路」是一條始於十八世紀末,繁榮了近兩個世紀的國際「萬里茶路」。起點為武夷山下梅村,全長達5150公里,其中中國境內從福建武夷山區至中俄邊境的買賣城恰克圖約4500公里。山西商人在武夷山茶區採購的茶葉,就地加工成茶磚,水運到「茶葉港」漢口,再經漢水運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歸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後抵達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再販運至伊爾庫次克、烏拉爾、秋明,直至遙遠的彼得堡和莫斯科。總長達一萬三千多公里。是一條由晉商主導,從中國福建武夷山出發,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八省區,縱貫祖國南北方,貫通中、蒙、俄三國的商路,通過這條商路,中國外銷茶葉譽滿歐亞大陸,是一條堪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國際貿易黃金商道,這是一條湮沒已久的古代商路,是一段曾經輝煌的國際商業傳奇。中國的茶文化就是通過此道傳遍世界各地的。

「青山南去連八閩,綠水北流入信江。」 河口古鎮商業繁榮,是由其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而形成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廣信府乃將同知移駐河口,設同知公署,以管理水陸交通、商務稅收等事宜。清乾隆年間河口鎮的貿易中心和制茶技術中心的地位相繼形成,並更加突岀。當時,福建、江浙、安徽都將毛茶運到河口加工成精茶。大量貿易推動了茶葉製作工藝的改進,吸引了當地兩、三萬人從事紅茶加工,後來這一批批茶師傅逐漸走向全國各茶葉加工單位,連福建崇安縣的制茶業都聘請河口師傅。他們走向全國後譽稱「河紅幫」,有諺語「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紅幫茶師遍中國。」 「河紅幫」茶師是我國紅茶製作最早最強的一支技術隊伍,他們為促進我國工夫紅茶加工技術的提高起到了先導作用。

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粵海關成立到鴉片戰爭前的150年間,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後的80年間,是茶葉對外貿易的大發展期,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河口紅茶」的歷史輝煌。

在這裡我還想談點關於河紅茶在中國紅茶中的地位問題。

清順治九年至十一年(1652-1654)和清康熙四年至六年(1665-1667),經過兩次英荷戰爭,英國因在海上贏得一連串勝利,取代荷蘭,逐漸壟斷世界茶葉貿易。清康熙八年(1669),英國政府規定茶葉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從此,英國由廈門收購的武夷茶(紅茶)取代綠茶,紅茶逐漸成為歐洲飲用的主要茶類。

從現存史料看,毫無疑問贛閩邊際的武夷山脈地域是中國紅茶發源地,並且以「武夷茶」名出口西歐,正如《中國名茶志·福建卷》載:「福建省茶葉出口最早是以綠茶為主。以後武夷茶增多,(武夷茶)成為中國(茶)在歐洲的代稱」。

這裡所說的「武夷茶」是什麼概念呢?

民國三十一年《崇安縣新志》記載:「武夷茶共分兩大類,一為紅茶,一為青茶,然均非本山所產,本山所產為岩茶。」

既然非本山所產,那又產自哪裡呢?

清乾隆間在崇安作縣令的劉靖在其《片刻餘閒集》中云:「山之第九曲盡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為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至此,江西紅茶(江西烏)售於崇安星村,以「武夷茶」經廈門輸出已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岩茶有否出口呢?

這位劉縣令又說:「凡岩茶,皆各岩僧道採摘焙制。遠近賈客於九曲內各寺廟購覓,市中無售者,余為崇安令,五年,至去任時,計所收藏半斤」。當了5年崇安縣令的他還收藏不到半斤,哪裡還有出口?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嚴施海禁,關閉了由東南海上出口的貿易通道,限定廣州一口通商,「武夷茶」經廈門出口的路徑被封堵,武夷山地域贛閩兩省16縣的條紅毛茶,則全部集中在鉛山河口精製、運銷,故而全部稱為「河紅」,而使「河紅」聲名大振。毫不誇張地說,在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後的80年間,是茶葉對外貿易的大發展時期,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河紅茶的歷史輝煌

《上饒地區志》載:「詳查國際貿易史,先有河紅,次有寧紅,又次有祁紅」。這與茶葉界老前輩吳覺農先生「紅茶始自崇安,發展到河口,再發展到景德鎮,然後發展到祁門」的說法基本吻合。其「始自崇安」句顯然是吳先生採用了《崇安縣誌》資料:「清初本縣茶市在下梅、星村,道、咸間下梅廢而赤石興。紅茶、青茶向由山西客至縣採辦,運至關外銷售,乾、嘉間售於粵東。」吳先生這裡說的「始自崇安」是指在崇安星村鎮茶市出售的幾款紅茶。偏偏這幾款紅茶按《崇安縣新志》所說「均非本山所產」,而恰恰是「邵武、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因此,吳覺農先生所說「紅茶始自崇安」就是指在崇安星村出售的「江西烏」,換句話說「紅茶始自江西烏………」,至於寧紅、浮紅、閩紅、宣紅、祁紅均創製於清代中、後期,實難於與創製於明代中葉的河紅一論短長。紅茶是在清乾嘉年間以後,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因出口拉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中國紅茶生產史與中國紅茶外貿史息息相關。因此,河口紅茶(崇安星村茶市稱之為「江西烏」)無論是以「武夷茶」經廈門出口,還是清乾隆廿二年後武夷山地域贛閩兩省16縣之條紅毛茶集中在河口精製、運銷,「河紅」的地位都難以撼動,因此河紅冠以紅茶鼻祖的稱號當之無愧。

綜上所述,武夷山成為中國青茶和紅茶的搖籃,是青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來源網路與您分享

GIF/1K

互助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琴棋書畫,都能靜心,為什麼要選擇茶?
別人以為他只會做室內設計,這個設計師卻要在茶具里造一個中國
喝杯茶而已,中英日俄友人都有些奇怪的講究
土掉渣的奶茶妹妹,憑啥能當上京東老闆娘?
普洱茶的沖泡 生茶篇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