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展該何去何從:傳統HiFi是時候玩點新花樣了
1是門檻太高?還是思想太過古板?回頂部
雖然不知真假,但今年已經是第24屆的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下稱廣州音響展)被譽為世界四大民用音響展之一,可見這個老牌展會的影響力不僅停留在廣州或者華南地區,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都被廠商和消費者所重視。視乎參與展會的廠商都想把家底亮一亮,全力以赴在這個展會上展示品牌最新或者最好的產品,藉此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可是,現在已經是2017年了,主流消費群體逐漸往前靠攏,傳統HiFi來到這個時代是一塵不變,亦或者改頭換面一般肆意迎合?其實從這一屆的音響展中我們已可以看出一二來了。
註:特別鳴謝三耳工作室對本文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越做越便攜,可它真沒那麼簡單由於之前的嘗試受到觀眾的喜愛和肯定,廣州音響展也是希望展會可以向著更加多元化的形態進發,吸引更多潛在的觀眾,因此今年不但新增了黑膠主題展區和汽車音響展區,而且進一步擴大備受歡迎的「耳機隨身聽展區」面積。更大的展出面積,對於廠商和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更加寬鬆的展位,方便廠商展出更多產品,作出更加詳細的演示,方便慕名而來的消費者進行試聽。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的耳機隨身聽展區,很多廠商都在盡情作出展示。特別是播放器廠商,更是一股腦地將數量不少的新品和旗艦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試聽,並且強調了自家播放器的機能和操作。在智能手機已經得到普及的現在,這樣的做法不僅相當貼合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為消費者接觸更好的音質降低了門檻,更是廠商開拓市場所必須有的動作。
小編在耳機隨身聽展區逛了好一陣子,仔細上手聆聽了幾台當下火熱的新品,並且和駐場的廠商人員進行了交談,發現現在播放器有點想開啟「配置比拼」的節奏。動不動就在入門級設備上來個雙AKM4490已經是家常便飯,以往很多在高端隨身器材上才會出現的做法,現在也逐漸開始下放。雖然小編我本身並不認為這樣是件好事,說白了有的廠商連CS4398乃至ES9018都沒玩好。但不可否認,普通消費者對其中蘊含的道理了解不多,只要和手上的手機對比能輕鬆聽出差距足以,至於要不要買就要看夠不夠愛(qian)了。
同時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小編髮現這些播放器看起來目標很明確(搶佔潛力越來越大的入門市場),表現也足夠出色,但在宣傳推廣的模式上,很多廠商還是有些「想當然」。做器材行業的廠商都比較內秀/工程師思維,對產品推廣的想法,還是對受眾心態的揣摩,都是只踏出了開始的一兩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要讓用戶關注到產品,哪怕是否優秀,都需要別出心裁的營銷模式,更何況這是許多用戶認為只需一部智能手機便可解決的需求。
你覺得HiFi就要聽黑膠,其實也不一定阻擋音頻產品進一步打開市場的的不僅是智能手機,也許還有這個展會,乃至這個行業,本身給人固有印象(萬元以下聽個響?)。
「廣州音響展」這五個字,對於很多人來說聽著其實就挺「HiFi」的。什麼是HiFi?除了「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一個字通透」之外,更多人想到的是一大堆看著不起眼卻很貴的音箱、耳機、播放器乃至線材,那台黑膠機或者CD機里放著「是誰在敲打我窗」之類的音樂。大部分年輕人是這麼認為的:很貴,很老頭子,很花時間。沒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HiFi」的既有印象。
這個晶體管你們感覺貴么?
但回歸到企業根本問題:How to 掙錢,掙 more 錢。隨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腰包在不斷鼓起來,廠商也在不斷思考應該怎樣才能滿足新興主流人群,多多掙錢佔領市場,這一點也不丟人。轉化過來的是潮流所趨:簡單,易用,有格調,不僅取代了「很貴,很老頭子,很花時間」這三個詞,更是成為了指導廠商開發產品的新標準。要在這年頭完成轉身,其實最容易的還是耳機隨身聽。
例如被不少圈外人知曉的HiFiMAN,在推出了對標森海塞爾奧菲斯靜電耳機系統的香格里拉靜電耳機系統之後,在本次展會上也展出了全新的平板耳機SUSVARA,以及搭配使用的耳放。一站式的搭配讓用戶免除了很多考慮的麻煩。除此之外,全新推出,採用拓撲技術的RE2000和RE800入耳式耳機,居然號稱手機也能輕鬆推動,這在以往旗艦產品上是很少會出現的宣傳標語。當然了,除了HiFiMAN之外,給予小編深刻印象的廠商及產品還有不少,比如飛朵天狼星和新品Virgo、樂圖新版金菊花、MUKO 5單元公模等等。
不僅是隨身器材廠商,傳統音響廠商其實也在著手降低用戶入手的學習成本。參展的無論是廠商還是經銷商,都在擴大使用「數字音源+有源音箱」這樣的組合——其實經過多年的積澱,這種搭配出來的聲音已經可以脫掉「多媒體音箱一點都不HiFi」這頂固有帽子。例如惠威,除了開拓自己的專業線市場之外,對於民用市場的開發,也在走著「有設計+好聲音+很易用」的路線。藍牙、WiF和更先進的數字DSP分頻系統,都是為了適應現在消費者方便易用之類的需求所孕育出來的產物。
這台音箱有誰知道是什麼型號么?好東西來著....
廠商努力著不斷降低著所謂「HiFi」的門檻,讓年輕一代能夠更加輕鬆擁有好音質。雖然市場了解到接受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只要廠商踏出了這一步,事情就有發展的可能性。可是.......
2逛展後記:傳統HiFi正面臨巨大挑戰回頂部
音響展上賣發燒碟,可其實並不太對味小編不知道有多少來逛展的朋友,會在展會上盡享各種最新最好的音頻器材的同時,順便去發售CD的區域溜達兩圈。如果和小編差不多年紀的朋友(90後),會發現唱片區域所售賣的CD,基本上都是各種類型的「發燒天碟」,並且選購的人群大多數也是上了年紀的顧客。小編在這裡並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只是覺得,已經引入耳機隨身聽展區兩年的廣州音響展,既然鐵了心要再發展,那是否應該將這場轉型升級,來得更加猛烈一些?
回顧廣州音響展今年的安排推廣,比起過往有了不少變化。不僅展會時間從以往的十一月首次調整到九月,並且在推廣宣傳上,主辦方也是花費了不少功夫。廣州地區的電台廣告、報紙雜誌,甚至是公交站的站牌,細心點都能發現音響展的信息。儘管展會模式和宣傳手段在變化,為廠商的轉型提供了平台,但這場變化來的還是有點不夠徹底。雖然不願意承認,但確實小編的內心體會,廣州音響展還是逃脫不出「少數人的遊戲」的怪圈。
和廣州音響展形成鮮明對比,在一河之隔的香港,每年8月舉辦的香港高級視聽展,不僅廠商的展位要比廣州音響展更加寬鬆。更出彩的是,展會的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且更有吸引力。同樣是售賣CD的區域,發燒天碟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品類,還有古典樂爵士樂,甚至是當下流行明星的唱片簽售,吸引的顧客年齡層次十分多樣化。
除此之外,每一年的香港高級視聽展的表演展示,總有讓人期待的部分。每一年均有不同的流行樂壇當紅明星到場演唱,經過價值以百萬為單位的民用音頻器材實時回放。展會外每天也有民樂和軍樂表演,向觀眾展示樂器發聲的原理和規模。關鍵的是,展會的開放時間設置合理,方便觀眾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探索器材的魅力。
寫到這裡,小編有點懷念過去的2016廣州音響展。不知道是否因為剛好碰上檔期的原因,林憶蓮的PRANAVA世界巡迴演唱會廣州站在音響展上宣傳,吸引了不少娛樂記者到場報道。而在稍早前的2014年,王菀之也因為要對自己的廣州演唱會進行推廣,因此在當時仍然存在於東方賓館二樓的音樂之聲直播室中進行直播宣傳。廣州音響展所作的這些嘗試其實值得稱讚,但並沒有類似香港高級視聽展那樣具有持續性。
這樣一說,有朋友就會質問小編,是不是覺得「隔離飯焦香」(廣東俗語,意思是別人家的就是好)。幾乎從開始玩音頻以來,每年廣州音響展必去的我,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意思。只是對比教化能力更強的,真正起推廣文化性質的香港高級視聽展,廣州音響展在當下依舊有許多地方迫切需要改進。
新一代的消費者會購買品質更佳的器材,基本是由於無損音樂和數字音樂帶來的連帶需求。因此,廣州音響展僅僅推出耳機隨身聽展區,而沒有在對於這類型消費者更重要的音樂內容上下功夫,更多讓人感覺只是流於形式,吸引力的發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如何糅合器材和音樂之間的關係,對於展會方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命題。
甚至拋開廣州音響展,從全國範圍,以年度為單位,衡量行業展會,以及媒體舉辦或民間自發的聚會,我們會發現,如今的消費者可以幸福得連展會都能挑著去(起碼一二線城市的朋友是這樣子的),然而這些展會更多也只是展示器材,沒有太多和音樂結合的部分。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脫離音樂的器材僅僅是一種工具,無論是展會還是日常使用,只有聆聽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展會後的思考:意識的萌動 行動的迷濛時代沒有停下前景的腳步,但消費者的聽音取向核心其實始終沒有變化——如何能夠隨時隨地,用更輕鬆的方式享受自己喜歡的音樂。從磁帶到CD,到MD,再到今天的數字音頻,介質容量越來越大,尺寸卻在不斷縮小,基本解決了隨身攜帶音樂庫的「溫飽問題」。來到文化生活方式內容日漸豐富的今天,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消費者開始追求更優秀的音質,這從各大音樂平台付費下載無損音樂服務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有了群眾基礎,以往小眾的「HiFi」早已不是曲高和寡的事情,對於廠商來說,這既是擴展市場的必要條件,自然也是贏得競爭的前提。因此,我們才能夠以廣州音響展為縮影,看到廠商心態和產品形態的變化,也能對於這個市場的供需關係解讀有更深的了解。
既然市場所需擺在那裡,廠商也相當樂意做更大的蛋糕獲取更多的利潤。尤其是相關行業有意無意推動硬體業務的發展,更是為廠商的轉型發展鋪平了道路。然而如何在入門門檻更高的發燒器材,和初步感知到音質的差異,但被傳統HiFi行業既有印象影響的消費者之間,建立一條更加通達的渠道,這是多方面都在考慮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在廣州音響展中,我們看到了不同類型的廠商都在嘗試用各自的方式——或者是產品,或者是服務,或者是現場溝通——來接近消費者,甚至連主辦方——廣東人民廣播電視台音樂之聲,都提早一個月通過電台廣告(吐槽一句這個廣告牛X吹得有點大)、站牌廣告等手段,試圖吸引更多非專業觀眾入場觀展。無論是廠商和展會方,都在用自己能夠做到的手法,儘力讓展會變得更加通俗易懂。
然而就小編這幾天泡在展會中的感受,反而會覺得因為贈票數量的減少,願意湊這個熱鬧的人數真的少了。雖然從幾個廠商,還有一些燒友朋友的口中,能夠感受到展會觀眾的素質有所提升,但這顯然不是展會方和廠商想要的結果。坦白點講,對於大眾消費者來說,踏入廣州音響展的門檻,還是有點高。
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逐步歸納起來,無論是硬體廠商還是音樂公司,對於產品設計和定位,市場策略和推廣營銷,亦或者本身依舊偏高的門檻等等,可進步空間還是太多了。站在展會方角度,所做的努力的確有一部分觀眾買單,或者可以說滿足了消費者在新時期的需求,但在開拓新市場方面,展會方也還有更多的因素要思考和行動。
市場原本就是能被引導甚至教育,這項工作當然不會是任何一個單方面能夠一力承當。廣州音響展近兩年針對市場需求轉型和拓展,同時幫助廠商進行形態升級,對於和這個展會息息相關的各方都是一個好消息。然而,羅馬並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轉型升級的路不好走,所花費的時間很長且需要耐心。不過,這也讓我們對廣州音響展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
總歸一兩句話:傳統HiFi正面臨巨大挑戰,這一命題早有人說過,只不過現在留給它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萬元以下聽個響、老人不屑便攜產品、萌新不會選擇高端貨?不存在的,如何刺痛新一批主流人群的痛點,才是其轉變成功與否的關鍵,話說現在還有什麼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