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動·境 天津博物館的古代體育文物展(下)

動·境 天津博物館的古代體育文物展(下)

下篇繼續:

浮雕螭龍乳釘紋石質六博盤

戰國

河北省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

戰國之世,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中山國是由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千乘之國。戰國中山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耀兵稱王於太行山麓。

六博是我國古代一種擲採行棋的博弈遊戲。它得名於遊戲所使用的6根中空細長的半邊竹管,這樣的竹管稱之為「箸」,用以投擲以決定行棋、類似於今天的骰子。而一套完整的博具,除了「六箸」,還包括作為棋盤的博局和12枚棋子。相傳起源於夏,在春秋戰國得到發展,秦漢是其興盛期,魏晉則出現形制上的變化。到宋代時,六博已被認為失傳。

戰國中山國地理位置示意圖,河北省博物館

《呂氏春秋·先識篇》:周威公又見(晉太史)屠黍而問焉,曰:(晉先亡)「孰次之?」對曰:「中山次之。」威公問其故,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有別,人之義也,所異於禽獸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遙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戰國至秦漢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六博實物。其中戰國至西漢早中期出土的六博實物,大多為博具,可將其歸為六博的直接具體形態。而西漢中晚期以後,尤其是東漢時期的出土實物,六博則大多以圖像形式被再現於畫像石、畫像磚等器物上,同時也有放置於陶樓之中或者獨立存在的六博俑。上半年國博的大英博物館展覽里展有一件東漢六博釉陶俑,可以做對比。終於看清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下篇)

第一次見到另一件青石板製成的六博棋盤是在河北省博物館《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中,同是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一共出土了二副),都讓人感覺美到心旌動搖!

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

白玉谷紋劍首

戰國

天津博物館收藏

鑲嵌在劍柄頂端的裝飾品。位置在劍莖上方,只有一小塊,以玉或金屬製成,造型多呈扁圓體,光素或陰刻裝飾紋,並有穿孔和溝槽。背面有一圓形凹槽與劍柄連接。

白玉雲紋璏(zhi)

天津博物館收藏

玉劍璏是指劍柄與劍鋒之間的飾玉,鑲嵌在劍鞘上,器面下略近一端,有一長方形穿孔,供穿帶佩系之用。

孫機 《從歷史中醒來》

《說文·玉部》:「璏,劍鼻玉也。」鼻是器物上供貫帶組以懸系之處。貫璏佩劍之法在戰國、兩漢和稍後一些的時代中,不僅在中原地區通行,而且流傳到邊遠地區和國外。南西伯利亞所出匈奴黃金飾牌上將這種佩劍法表現的很清楚,而隨著匈奴的行蹤,在歐亞大草原被廣泛傳播開來。如在南俄出土,黑海地區出土的薩爾馬泰人的遺物中也多次發現劍璏。

而起初居住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大月氏人,向西南傳入他們所建立的貴霜王朝,貫璏佩劍法形成傳統,與貴霜毗鄰而後起的波斯薩珊王朝也接受此法。

白玉雙螭紋珌

天津博物館收藏

玉劍珌是劍鞘下端的飾玉。出現較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件出自戰國中山國王墓。

玉劍珌大部分都是上寬下窄,見以小尺寸者居多。

白玉蟠螭紋劍格

天津博物館收藏

玉劍格是劍柄於劍身之間的偏長形飾玉,作護手之用。

劍是適用於近戰的短兵器。西周、春秋時的銅劍還相當短,使用方法以直刺為主,被稱為「直兵」,大約主要用於衛體防身。戰國到秦,劍身加長,使用時除直刺外,又強調旁擊即砍劈的方法。《墨子·節用中》曰:「為刺則入,擊則斷,旁擊而不折,此劍之利也。」西漢初,沿襲戰國舊制,但青銅劍在中原地區逐漸由用於實戰轉為用於儀飾。

自先秦以迄漢、晉,男子法服盛裝時均須佩劍。而劍上最高貴的製品均裝玉劍具,被稱為玉具劍。《說苑·反質篇》曰:「經侯往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

上面的四件戰漢器物均為玉劍具。玉劍具最早出現於春秋晚期(但只有玉首和玉劍格),在具有使用扁莖劍的中原地區產生和發展起來,漢代為其最興盛的時期(完整的玉劍具由上面四件組成)。

綠釉陶投壺

西漢

河南省濟源市軹城泗澗溝M8出土

河南博物館收藏

宋呂大臨在《禮記傳》中云:「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 來源於射禮。

投壺之戲,自傳入日本,奈良朝(645——781)以後中絕。

龍鳳紋鎏金銅刀

天津博物館收藏

從西漢中期開始,刀在戰場上已逐漸代替了劍的地位。這是為了適應騎兵在馬上揮砍的需要而產生的變化。刀背可以製作得比劍脊厚實,不易折斷。

明朝人楊慎所撰《升庵外集》記載:龍生九子,其中之七為睚眥。形容其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擅斗,嗜殺好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釋名》所說:「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也。」刀的主要用法是擊即砍。

蘇漢臣嬰戲圖頁

宋(960—1279)

絹本 設色

高18.2CM 寬22.8CM

天津博物館收藏

絹本上時當盛夏,兩個孩子皆身著薄紗衣褲,其中一個男孩正輕步向前,張開雙手去捕捉飛舞於野花間的蝴蝶;另一個孩子伏坐在地上,手執紈扇注視著他的夥伴。兩個嬰孩一靜一動,在撲蝶的情節中相映成趣。構圖均衡,設色鮮潤,筆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表現得精彩之極,畫面即親切又饒有情趣,沒有矯飾和誇張,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蘇漢臣,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宣和年間畫院待詔。南宋紹興年間復職,孝宗隆興初因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師劉宗古,工畫道釋人物,尤擅畫嬰孩,是宋代風俗畫的代表作者之一。

明人張泰階《寶繪錄》云:「(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而更盡神情。

金明池爭標圖頁

北宋

高29.5CM 寬30CM

天津博物館收藏

絹畫中描繪的是北宋時在東京開封府金明池上泛龍舟觀水戲的熱鬧情景,原是從一套冊葉里散出的一開。此圖所表示的方位:上為西,下為東,左為南,右為北,與現代畫地圖的習慣不同。

明·李濂《汴京遺迹志》卷八曰:「金明池在城西鄭門外西北,周回九里余。」尺幅之中虹橋水殿、樓觀彩棚,盡收眼底;水面上大小龍舟鼓枻激浪,池岸夭桃垂柳,掩映成趣。各處稠人廣眾,徘徊瞻眺,熙來攘往,不下數百。

圖中的大龍舟已離開澳屋,正向南岸駛去。此舟極其富麗豪華,應為哲宗紹聖年間名匠楊談重造者。《夢華錄》說:「大龍船約長三四十丈,闊三四丈,頭尾鱗鬣皆雕鏤金飾。」「上有層樓台觀檻曲,安設御座。龍頭上人舞旗,左右水棚列六槳。」

此圖左側粉牆一角有「張擇端呈進」細字款,但畫的筆意與北京故宮所藏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相去很遠,其非張氏原作,固不待言;研究者多認為它是南宋時傳摹之本。但問題是它的底本有沒有可能出自張氏手筆?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只要看圖中描繪的金明池風物的真實程度,便可知其創作者倘非親歷,是絕對畫不出來的。

磁州窯白釉黑彩蹴鞠圖八方枕

河南博物院收藏

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記載:古磁器,好者與定相類,但無淚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低於定器。新者不足論。

磁州窯以「白地黑花」裝飾的反差最為強烈。以毛筆作為工具,用俗稱「斑花石」的貧鐵礦礦石為彩料直接在瓷器上作畫,充分體現了中國畫的技法,表現出自由、奔放的畫風。瓷品之畫,以繪人物為上,繪獸次之,花卉、山水又次之。

而宋代瓷枕,以磁州窯所燒最具有代表性。

中國最早記錄蹴鞠活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策》。《戰國策 · 齊策》記載山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到了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平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橫街玩蹴鞠等,有詩云:「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而蹴鞠運動是在明代以後逐漸走向衰落。

龍泉窯豆青釉印花卉紋棋子罐

四川博物院收藏

青釉帶蓋鼓式罐。堆塑裝飾,罐外壁串枝花卉紋;蓋雲龍紋。罐底部及蓋沿均有一圈乳釘紋,口沿及足有醬釉邊,淺圈足。

目前考古發現的元代龍泉窯址總計達二三百處,其中分布在浙江甌江、松溪兩岸的窯址約佔三分之二。元代龍泉瓷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胎體逐漸趨於厚重,釉層變薄,釉多呈青黃色。元代龍泉瓷器造型上的特點是高大,盛行釉面裝飾。而這件龍泉窯棋子罐精緻而秀美,別有意趣。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龍泉豆綠者與汝窯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龍泉堅而且細;汝釉薄而清,龍泉釉厚而混;汝無釉之處色如羊肝,龍泉無釉之處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龍泉釉上無光,汝潤若玉;汝多有魚子紋,少有蟹爪紋,龍泉間有蟹爪紋,絕無魚子文。其相異之點在此。

其實只要認真看過汝窯和龍泉窯極容易分別,建議可去故宮博物館陶瓷館中細細對比,觀賞。

躀跤圖卷

首都博物館收藏

躀跤即中國式摔跤,可惜現在在全運會上並沒有這個項目了。其實中國式摔跤一直流傳至今,是「活」的體育運動,具有完整的技術手法和完善的比賽規則,但因為各種原因其現在只能埋沒於民間。

圖卷中描繪有五組人物、兩兩成對、正施展撲,拉、甩、絞等技巧制服對手,另外五人聚在周圍,或整理衣服,待上場。

完!

天津博物館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特展就先寫到這裡啦,等有時間把幾個常展再補充一下!

九月、十月北京故宮、國博、北京畫院等等大展不斷。。。本來就快跑斷腿。。。可馬上月底要回杭州小住,剛查完杭州展訊,發現浙博、浙江美術館、西湖博物館、絲綢博物館的好展一點也不比北京的少。。。這下基本腰都會折了!只能祈禱多留一點時間給大家寫寫公眾號吧!

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

天津博物館四層

至2017年11月26日結束

本廳憑博物館門票入場(免費)

天津市友誼路31號(近平江道)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開館——下午16:00停止發票( 16:30閉館 周一閉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物件兒 的精彩文章:

TAG:老物件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