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戛納電影節開張&淝水之戰爆發
原著:高曉松
摘錄:琢育小編
▍戛納電影節開張
1946年的今天,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開張,到今天,戛納電影節應該算是全世界僅存的最大的國際電影節。我前面曾經說過,奧斯卡並不是個國際電影節,那只是美國的電影節,更嚴格地說那其實就是好萊塢的工業俱樂部自己弄的一個獎,所以奧斯卡只有一個獎是頒給其他國家的電影的,就是最佳外語片。國際電影節在最輝煌的時期,曾經有過六七個非常大的電影節,其中「三大國際電影節」就是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再加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俄國的莫斯科電影節,以及瑞士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也可以稱為「六大國際電影節」;如果再加上東京、墨爾本電影節,那叫「八大國際電影節」也可以。隨著整個時代的平庸化,整個娛樂業的庸俗化,大師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我當年學電影的時候,我的老師戴錦華教授曾經講到,20世紀80年代偉大的電影時代已經過去了,每每講到這些都會淚灑課堂,備感遺憾。現在是一個沒有大師的時代,電影節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所以這些電影節也就煙消雲散了。現在僅存的戛納電影節是全世界公認的最高水平的國際電影節,但它也沒有什麼更多、更好的辦法能讓電影業再次輝煌起來,也只是能把紅地毯鋪得再寬一點兒、長一點兒,多請幾個好萊塢的明星來。
最開始歐洲的這幾個大的國際電影節的風格都和好萊塢不一樣,他們認為好萊塢電影只能叫作保持簡單、通俗化的「KISS」電影,他們覺得好萊塢的電影都特別傻,只有他們的電影是在搞藝術等。當年歐洲電影節當中確實也有很多大師,所以那時候這些國際電影節是可以和好萊塢抗衡的,但後來沒有了大師以後,歐洲的電影節開始衰落,於是大家就開始求好萊塢,趕緊派倆明星、弄倆大導演來我這兒走紅地毯吧。但好萊塢明星也沒有那麼多空,不能哪個電影節都去,最後這些明星就看什麼地方好玩,什麼地方有好吃的,就去什麼地方玩一趟。柏林首先就不去了,因為柏林電影節是每年2月份舉辦,大家知道德國本來就挺冷,2月份的柏林正是漫天大雪的時候,連門都出不去,沒意思。而威尼斯電影節舉辦的時候正好是夏天,每年夏天威尼斯都是人山人海,那算了,人太多也不去了。只有戛納電影節是每年的5月,這個季節還算不錯,所以還經常會有一些明星來。這三大電影節最初在設計的時候就是互相隔開這麼一段時間,這樣大家好來分配這些新電影。因為三大電影節都有一個共同的驕傲,那就是必須在我的電影節上首映的片子才能來參賽,如果你在前面的電影節放過,那就不能來參賽了。但一年下來也就有那麼幾部好電影,所以這幾個電影節就分配好時間,相互岔開,5月份戛納電影節,8、9月份威尼斯電影節,2月份柏林電影節。
5月份是法國南部最好的季節,戛納又是一個特別適合辦各種節日慶典的地方,不光電影節,還有戛納電視節、戛納音樂節等。大家之所以願意選擇這個地方,首先是這裡的風景宜人,戛納可以被稱為「3S」,就是有Sea,有Sex,有Sun——有海、有美女、有陽光。而且美食上戛納也是法國最棒的地方之一,法國最好的美食應該在里昂,但是里昂的美食主要是各種下水,包括牛腦、牛肚等,而戛納的海鮮是全法國最好的。大家去戛納一定要吃一道菜,叫牡蠣。牡蠣是法餐中最重要的海鮮,在我們這兒牡蠣是最不值錢的東西,在海邊恨不得兩塊錢一大簸箕,大家也不怎麼會做,但是在戛納那是最好的海鮮。牡蠣有十幾種做法,最流行的做法是用好幾種葡萄酒加芝士一起蒸,蒸出來的牡蠣非常鮮美。大家如果去法國南部吃牡蠣,那一定要優雅地吃,怎麼叫優雅呢?牡蠣是一種長貝殼的食物,吃完第一個以後,要把這個貝殼擦乾淨,然後拿貝殼當夾子,去夾起其他貝殼裡面的肉,這樣吃才顯得你很懂法餐,你的吃相才叫優雅。戛納還有一道頭盤,叫小米炒龍蝦,非常好吃,把龍蝦剁成碎末,然後跟小米一起炒。戛納不光有美麗的風光,不光有美食,而且戛納整個城市特別小,大家知道舉辦電影節,這城市一大就沒有那種圈子感,像柏林的城市就非常大,而戛納特別小,就兩條街,參加電影節的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只要在那條街上站一會兒,幾十分鐘幾乎就能看見所有的人,大家一起吃飯、聊天,很溫暖。
中國電影人也曾經在戛納電影節上獲獎,當然沒有在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上獲得的多,在戛納電影節獲獎難度較大,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有一部影片獲得了金棕櫚獎。金棕櫚獎是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最開始的時候它也不叫「金棕櫚獎」,而是叫「金鴨獎」,後來改名金棕櫚獎,因為戛納到處都是棕櫚樹,非常美。我第一次去戛納是在1998年,我還在戛納的棕櫚樹上刻了一行字,就是「十三年後得獎的是高曉松」的字樣。到今天十三年早已經過去了,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得過一次金棕櫚獎。王家衛導演曾經得過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他還做過戛納電影節的主席,應該是在戛納第五十九屆電影節的時候。戛納電影節最受歡迎的中國導演有兩位,一位是王家衛導演,另一位就是賈樟柯導演。賈樟柯導演也是每年都要去參加戛納電影節,2013年時得了一個最佳編劇獎,但是他一直沒有得過金棕櫚獎。法國電影圈力捧的中國導演就是賈樟柯,他還曾獲得了法國騎士勳章。總而言之,法國就自認為自己的電影是世界上最好的,因為電影是從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起源的,所以法國人認為自己在全世界的電影界面前都是權威,我說你好你就可以得獎。
還有三位中國演員分別得過戛納電影節的影帝和影后。葛優憑藉《活著》,獲得了戛納電影節影帝,成為戛納電影節的第一個中國影帝;之後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獲得戛納影帝;再之後是張曼玉得了戛納影后,但她獲得戛納影后的電影並不是中國電影。大家知道張曼玉曾跟一位法國藝術家在一起並且加入了法國籍,所以她後來到法國去演電影了,2004年的時候,張曼玉憑藉一部法國電影《清潔》獲得戛納電影節影后。所以統計的時候,也有人說這個算不算中國演員獲得影后呢,因為她當時已經是法國籍,拍的又是法國電影。但是我們也不管那麼多了,就認為她是中國電影人吧,所以總共有三位中國演員獲得戛納電影節的最佳演員獎。希望我有一天能拿到這個金棕櫚獎,當然不是我也沒有關係,中國導演們繼續努力,我們爭取獲得第二次金棕櫚獎。
▍淝水之戰爆發
下面來談一談淝水之戰,淝水之戰的細節我就不多講了,大家在歷史課本當中都學了很多。關於淝水之戰留下來了三個成語,第一個成語叫「投鞭斷流」,就是苻堅說:「我坐擁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馬鞭投入淝水,就足可把河水斷流,區區淝水豈能阻擋我軍前進?」於是後人以「投鞭斷流」形容人馬眾多,兵力強大。另外兩個成語是形容他戰敗時的狀況,叫「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就是大家在戰敗的時候,聽見颳風的聲音,聽見鳥叫的聲音,都覺得敵人要追上來;夜裡看見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覺得會有敵人埋伏在那裡。
關於淝水之戰,有一點我要講一下,就是我從來不相信苻堅有九十七萬大軍,或者後來還有人說有八十多萬大軍。因為打仗不像大家去玩電子遊戲,實際戰爭中這幾十萬大軍得吃喝拉撒睡,得互相通信接受指揮。大家知道那個時候沒有鐵路,今天鐵路、公路都這麼發達的情況下,百萬大軍在前線打仗,供給都經常跟不上。那個時候沒有鐵路、公路,這些糧草就得靠人肩扛或車推。肩扛在平地上還可以,但打仗不可能光挑平地吧,打仗是哪兒的地形複雜往哪兒去,而且即使是在平地上,這些運送糧草的人自己也得吃飯。在淝水之戰的時候,如果從陝西推一車糧食送到前線,估計還沒到前線,這車糧食就得被吃光了。所以就只能靠大家接力把糧食往前線運,這糧食一邊運、一邊吃,這樣算下來每一個前線士兵差不多就得有十五個人為他運糧食。你想即使是八十萬大軍,那八十萬大軍乘以十五,也得有一千二百萬人,也就是說得有一千多萬人運糧食,這在當時根本就不可能。官渡之戰,曹操根本沒多少兵也撐不下去了,原因就是沒有那麼多糧草。再有,如果有這八十多萬大軍,那這麼多人上廁所也是一大難題,因為曹操就曾經下令不許在軍營里上廁所,那幾十萬人怎麼上廁所?再有這麼多人怎麼通信,怎麼聯絡?所以我從來就不相信古代能夠組織起十幾萬人以上規模的戰役,那確實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地考證出來,淝水之戰到底是多少人。
友情提示:『歷史上的今天』推送系列是根據高曉松先生的脫口秀結集著作《魚羊野史》摘錄整理而成,以饗讀者。如需完整版,推薦購買原著紙質版。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琢育
國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了解琢育更多動態。
弘揚傳統文化,孕育書香門第。
點擊展開全文
TAG:琢育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