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好校長·名校長工作室系列

中國好校長·名校長工作室系列

「中國好校長·名校長工作室系列」,圍繞領航著力,集中反映這些教育家型校長如何通過名校長工作室平台,發揮種子的作用,實現在領域內和區域內的逐級傳遞和領航。

——編者

楊剛校長工作室

「私人訂製」破解成長之困

2015年10月22日,楊剛校長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7位在北京市遴選出來的優秀骨幹校長在中關村第二小學(以下簡稱「中關村二小」)校長楊剛的帶領下組成了一個新型的「學習共同體」。由於這7所學校來自不同區縣,有的是新合併的學校,有的建校歷史悠久,有的是當地區縣的優質校。工作室如何針對成員校不同的建校史和發展階段,以及成員校長個人的成長經歷,助力成員校長的發展及所在學校的整體提升?成員校長如何成長才能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一直是楊剛思考的問題。

楊剛對工作室的預期就是成長。什麼是成長?過程即成長、參與即成長、自主即成長。成長既包括我們共同的發展和成長,也包括每位成員個體的收穫與成長。為此,楊剛提出:依託工作室這一學習共同體,根據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成員校長的發展需求,通過成員間的自主學習、網路研修、課題帶動、下校診斷、到江蘇培養基地參觀學習等方式,為工作室成員私人訂製發展規劃和培養方案。

共探教師個性化發展之道

「經歷了這麼多的教師培訓,『教師個性化脫產培訓』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感覺『私人訂製』的培訓很大膽、很有新意,也很務實、接地氣,對教師的個人成長受益很大。」

「這種培訓好是好,但卻存在著人員調配方面的難度,楊校長您是如何更科學地協調人事安排,激發教師全員參與熱情的呢?」

這是發生在楊剛校長工作室第一次活動「現場互動」環節的一幕。在這次活動中,中關村二小教師個性化培養方案成為了台下研修教師和工作室成員校長的關注焦點。楊剛向來自房山、昌平、石景山等郊區學校的7位骨幹校長詳細介紹了二小開展教師個性化培養工程的始末,同時邀請剛剛參加完第三期個性化脫產培養的4位教師分享他們的成長收穫,並就一些細節問題與7位校長進行了深入探討。

「『個性化脫產培訓』,不是學校統一安排的規定動作,而是針對教師個體發展需要的私人訂製;不是面向少數教師的個別培養,而是自主申請、全員參與的個性培訓。」楊剛向工作室成員校長介紹,個性化培訓內容不僅面向教師專業成長,而且面向教師個體發展的多方面提升,因人、因需動態調整。「每一位教師的成長需求都不一樣,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有一份專屬的課表。這一張張專屬的培訓課表,是在充分尊重參加培訓老師自身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與學校對該教師的發展要求相結合,不斷溝通和反覆研討形成的。」

眾所周知,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沒有好的教師,學校一切都無從談起。「教師個性化脫產培訓」這一實踐引發了成員校長們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深入思考,解答了困擾他們多年的關於「在職教師工作量大、工作壓力大;學習時間零散;集中培訓無法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方面的困惑,給他們送上了「突破教師專業發展瓶頸,助力教師再發展」的一劑良方,幫助他們找到了本校教師個性化培養的方向。

在此後的幾次下校診斷中,楊剛驚喜發現,工作室成員校長不僅為本校教師量身訂製了多樣的個性化培訓方案,還把這一培訓經驗推廣到本區多所學校。教師們在培訓中不僅找到了自身新的發展點和生長點,助力所在團隊的提升,而且推動了全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

「敞開校門」共享優質資源

作為學習共同體,楊剛校長工作室的學習是實時的、互動的、多樣的、開放的。楊剛除了將校內的優質資源與成員校長共享,還定期準備豐厚、高端且有前瞻性的優質「教育大餐」。在工作室第一次活動期間,楊剛校長工作室就已經有多位骨幹校長帶領著教師團隊參加第五屆「北派名師」之「南北名師匯」小學語文「整合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活動後,不少校長和教師反饋:這樣的盛會對本校語文教學方式的反思與改革大有裨益,希望這樣的高端資源能夠持續分享。

於是,這樣的「資源大餐」開始不斷通過工作室這個平台,推送給成員校長。6月14日,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走進中關村二小的「名師大課堂」。確定日期後,楊剛立即在工作室的網路學習平台里向工作室7位校長發出邀請。很快就有校長諮詢:「我可以帶著我們全校的教師去嗎?」「我們可以像二小的老師那樣跟俞老師互動嗎?」楊剛回復迅速並承諾:「中關村二小的大門隨時為你們敞開,走進工作室里的每一位成員都是主人,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提升。」

楊剛校長工作室還藉助「校長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資源和優勢,邀請教育部領航校長江蘇培訓基地的專家、導師到成員校長中間來講學指導,並帶領成員校長參加江蘇培養基地的各項培訓活動,走進基地其他學員學校進行跟崗學習。

「1+N」激活每一個細胞

工作室是成員間相互學習、共同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楊剛希望每一位成員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生成,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思想上,有新的突破;在辦學上,有更好的創新與實踐。

通過在楊剛工作室的學習,北京石油附屬實驗小學校長王梅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將所學到的經驗方法應用在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上,打造出一支充滿活力的教師團隊。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房山小學校長張亞輝則在楊剛以「家園文化」凝聚多校區發展的啟發下,也找到了撬動自己學校文化建設的槓桿。

「成員校長不僅要自我提升,更要發揮『1』的種子力量,帶動所在區縣的『N』所學校共同發展,這也是我們工作室的責任與擔當。」楊剛說。

兩年來,楊剛校長工作室聯動學校利用網路研修平台,組織了與來自世界和全國各地的友好校進行跨國、跨省區、跨學科互動研修20餘次;工作室校長依託工作室平台,承接了8期北京市農村中小學教師研修工作站任務,通過跟崗學習、名師帶徒、送教送培、入校診斷、現場報告、名師大講壇等多種形式,先後對來自大興、懷柔、平谷、昌平等郊區農村學校的幾十位教師進行了專業引領與指導,促使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綜合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楊剛校長工作室的幫扶工作逐級傳遞,在這個環節中,每一個「細胞」釋放著自身的活力,而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則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本文由校長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江蘇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培養基地提供)

畫龍點睛:追求校長、教師 個性化發展

顏華銀

對於名師、名校長工作室這些旨在幫助教師和校長成長的平台,不少人在承認其優勢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擔心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將名師名校長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比較個性的經驗和做法,直接教給另外一批批教師和校長,會不會導致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拿來主義」呢?若如此,這會不會導致學校因材施教原則的喪失和學生髮展的千人一面?

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江蘇基地學員——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以下簡稱「中關村二小」)楊剛校長的工作室實踐給了這一問題很好的回答。

楊剛校長工作室工作的開展,肇始於一次校本「研修」活動。這一活動的主題是中關村二小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的目標是通過學校層面的「個性化培養」實現每一名教師的個性發展。在這場研修活動中,中關村二小接受「私人訂製」個人發展規劃,正被培養的教師現場展示了他們的學習、研究、行動過程、方法和實績。

「教師即教育」「教師即學校」,在這樣的理解和思考之上,楊剛校長開闢了一條與當前應試情境中一般學校教師發展路徑不同的個性化發展之路。

觀摩了「現場」和「情境」之後,工作室校長從中受到啟發。他們回到自己所在學校,研製帶有鮮明個性色彩的自主發展3年或者5年規劃,乘勢而上,適時啟動旨在發展本校教師的校本研修工程。

尊重、保護和激發工作室成員校長的個性化發展,一直是楊剛校長工作室的第一要義。名校長工作室,其作用在於將自己的成員化「藍」成「青」,點鐵成金。正因為在同一個平台上,自然要防止學習、借鑒過程中的「師徒」同質化傾向。其中,關鍵是名校長向誰呈現了什麼,如何呈現。

楊剛校長呈現了學校發展基本規律,他和學校對於校長和教師專業標準核心元素和主要精神的踐行以及遵循並踐行規律所取得豐碩成果。工作室成員校長對此自會有理性思考,自會有理解和判斷。經過深思熟慮後,自會結合本校實際,有取捨,有運用,而這正是工作室的意義之所在。

(作者系江蘇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0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蘭州:3萬高校師生入駐職教園區
語文課本中不能沒有魯迅
綜合素質評價如何借力「互聯網+」
校歌要大聲唱起來
「傳統文化教育,讓我們的孩子更棒了」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