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春節時,如果看到有人門前貼上這樣一幅對聯:


守孝三年容易滿,

思親千載最難忘。

說明這家三年前是有老人去世,後輩子孫已守孝三年,可以步入正常生活,但是,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的。

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許多皇帝,都是號稱以「孝」治天下的,所以,「不孝」在古代是大逆。孝的表現是多方面的,俗語就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這裡的孝指的是對父母生前之孝。父母死後,還有「守孝」的禮儀。

生活在封建時代的人們,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守孝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辭定回家,為父母守過三年孝期,稱為「丁憂」。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按照古禮,子女(主要是兒子,即「孝子」)為父母守孝的三年期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裡,而要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曉苫枕磚」,即睡草席,枕磚頭塊,要粗茶淡飯不喝酒,不與妻妾同房,不叫絲弦音樂,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這樣的要求對於現代人來說,是苛刻了點,所以,後來才又移風易俗了)。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此前的「守孝三年」多是道義上的宣講,到朱元璋時代,就以法律的名義固定下來了。朱元璋登基後規定,「子為父母皆斬衰三年」。斬衰三年,指用最粗的生麻布做衣服,斷處外露不縫邊,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孝三年。在古代,一般是為父斬衰三年。唐高宗時,武后曾下詔「為母終三年服」,但未實行,還是老朱厲害,大筆一揮就在全國實行開了。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守孝期為什麼是三年?它最早出自哪裡呢?有記載的文字表白,孔子的那個時代就有守孝三年的概念了。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的意思是說,小孩子出生三年父母才讓你放心地離開他們的懷抱。尤其古時是沒有牛奶的時代,他們不辭辛苦地照顧了你三年,後來他們死了,這三年的感情,你怎麼去還?所以三年之喪,就是對於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把我們撫養長大了的一點點還報。如果連這三年的懷念都沒有,哪裡還談得上孝字?父母去世子女為何要守孝三年?這個期限的根據是什麼?

只是,到了最近幾十年,「孝子」的意思,是倒過來解釋為「孝順兒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