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金龍︱南北朝時代的和平與戰爭

張金龍︱南北朝時代的和平與戰爭

戰爭是南北朝關係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南北朝關係從戰爭開始,亦以戰爭結束。

劉裕北伐

控制東晉政權已有十餘年時間的劉裕,為了積累篡位的最後政治資本,於417年發動第二次北伐,試圖消滅接納了反對劉裕的桓氏和司馬氏殘餘勢力的羌族姚氏的後秦政權。要消滅遠在關中立國的後秦,劉裕統率的北伐軍必須經過北魏控制的黃河中游沿岸地區,南北衝突在所難免。劉裕北伐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消滅後秦政權,故而不想與魏軍糾纏以免消耗過多的精力。劉裕原本打算用絹帛買路以減少麻煩,不過最終雙方還是通過戰爭一決勝負。在成功壓制了魏軍的阻撓後,劉裕率軍越過北魏控制區,順利實現了消滅後秦政權的既定目標。

宋孝武帝劉裕

劉裕北伐佔領了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和以洛陽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南北朝疆界在黃河沿岸完全接壤。數年之後,宋武帝劉裕去世、少帝劉義符即位之際,北魏趁機發動南征,並且取得了很大戰果。明元帝親征督戰,北魏大軍渡河攻佔了由劉宋軍隊據守的河南重鎮滑台、洛陽、虎牢及其附近地區,將其勢力範圍擴展到河南地域,為其後與劉宋進一步爭雄河淮地帶並向南擴張疆界創造了條件。在其後幾乎同時的三十年間,南北朝政權分別是由鮮卑族的拓跋燾(408-452)和漢族的劉義隆(407-453)進行統治的,他們的在位時間分別是423.12.24-452.3.11與424.9.17-453.3.16,南北朝關係即是這兩個年齡相近的君主及其統治集團政治智慧和軍事實力的較量。

就北魏方面來說,在很長時間裡其征服的矛頭是指向北方地區的各個區域政權,太武帝即位初北魏雖然已據有河南幾個重鎮,但總的來看黃河中下遊河南地區主要還是劉宋領土。儘管如此,對於劉宋在河南地域的統治而言,北魏河南諸鎮有如插入其北部邊疆的幾把尖刀,讓劉宋朝廷執政者難以釋懷。因此,宋文帝時期曾幾次派軍北伐以爭奪河南沿岸重鎮,而北魏方面也都進行了有力還擊,並試圖進一步擴大戰果,對劉宋河南疆域進行蠶食和削弱。這樣,在河南地區的軍事衝突便成為太武帝發動大規模南伐戰爭之前近三十年間南北朝戰爭關係的焦點。

總體來看,南北朝關係在當時更多地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雙方通使頗為頻繁,在整個南北朝關係史上處於外交關係最為密切的一個時期。這主要是因為,太武帝時期北魏政治的重心是在消滅北方大夏、北燕、北涼諸政權並加強對各個征服區域的有效控制,鎮壓各地不斷發生的反叛活動(其中嚴重者如蓋吳之亂,甚至威脅到北魏政權的統治基礎),而對漠北強大的柔然游牧政權的多次遠征和防範,也牽掣了北魏太武帝的大量精力。另一方面,隨著北魏對關隴地區的征服,南北朝在今陝甘南部接壤地帶的隴南漢中地區發生了衝突,這一帶是氐族聚居區,楊氏是當地的實際統治者,南北朝政權的衝突與氐人的向背息息相關。

北魏太武帝南征

450年初北魏太武帝率軍南征,入侵劉宋汝南地區。宋文帝在太武帝北撤後派軍北伐,兵分三路對黃河和渭河沿岸地域展開進攻,雖然最初也取得了攻城略地的戰績,但當時劉宋的軍事實力並不具備支撐大規模北伐戰爭的條件。更嚴重的是,北魏太武帝針鋒相對,率軍發動第二次南征,數十萬大軍一路高歌猛進,渡過黃河、淮河並迅速向長江北岸集結。451年正月初一大會於瓜步山,與劉宋京師建康隔江相望,對劉宋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不過,以步兵和騎兵為主力的魏軍面對波濤浩渺的長江巨流和宋軍構築的嚴密的長江防線,自知渡江無望,而且深入敵後、腹背受敵也是兵家大忌,為避免重蹈苻堅淝水之戰的覆轍,太武帝很快便率軍撤退,揮師北上。

北魏大軍的這次入侵,雖然最後並未實際佔領劉宋領土,但魏軍在劉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掃蕩,「凡所經過,莫不殘害」,「青、冀、徐、兗、南兗、豫六州,民死太半」。少年時代經歷過這次事件的史學家沈約有這樣的描述:「強者為轉屍,弱者為系虜,自江、淮至於清、濟,戶口數十萬,自免湖澤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時歲唯暮春,桑麥始茂,故老遺氓,還號舊落,桓山之響,未足稱哀。六州蕩然,無復余蔓殘構,至於乳燕赴時,銜泥靡托,一枝之間,連窠十數,春雨裁至,增巢已傾。」在沈約看來,這次戰爭成為劉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北魏大軍的南侵不僅給江淮地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絕大部分的民眾死傷或遭到擄掠,倖存者也不得不離鄉背井,流離失所。戰爭的恐怖殘酷,在當地社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北魏前期的摩崖石刻

這次南伐後的近二十年間,南北朝關係以和平交往為主,邊境地區甚至還設立了互市。宋明帝初年劉宋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嚴重的政治軍事鬥爭,最終宋明帝一方獲得了勝利,但不認同其統治的淮北青齊地區的軍政長官則舉地歸降北魏,使北魏僅用很小的兵力便將這一廣大地域據為己有。469年劉宋北方四州入魏,是繼北魏統一北方後所得到的最大一片領土,使北強南弱的局面進一步擴大,也對其後南北朝政局發生了重大影響。北魏佔領青齊地域後,大批青齊士人入北,他們的才學為後來的孝文帝所重,成為改革的重要參與者,發揮了很大作用。青齊國土喪失十年後,劉宋為南齊所取代。建立南齊的蕭道成正是作為淮南軍政長官,依靠淮海地域的豪族人物,建立了南齊政權。可以說,青齊地域的入北對此後南北朝政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此後二十餘年間,南北朝邊境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小規模衝突時有發生。北魏孝文帝南遷後,以統一為己任,短短數年間三次親征南伐,南朝邊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孝文帝遷都即是以南伐為名,其遷都的終極目的也指向了南北統一。孝文帝率領的北魏大軍渡過淮河,進入南齊國境。對北魏軍隊的進攻,南齊進行了有效的還擊,使得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然而由於南齊內政急劇衰敗,使其邊防實力銳減,為北魏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沔北諸郡創造了機會。不僅如此,在內鬥中失利的南齊南兗州刺史裴叔業還以壽春獻於北魏,使得北魏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國境擴展到淮南地域。在此之前近三百年間,除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外,還沒有任何一個北方政權能將國土延伸到如此靠南的區域。不僅如此,由於梁朝梁秦二州長史夏侯道遷的北降,北魏也是未費吹灰之力便將西南重鎮漢中收入囊中。

壽春和漢中相繼入魏,都不是北魏政權靠軍事實力所獲得的。對北魏而言,這兩個重鎮猶如兩枚楔子插入了南朝領土,如果條件成熟,有可能成為南北進退的重要戰略支撐點。不過北魏佔領這兩個地區,可謂利弊共生,禍福並存。由於距離統治中心路途遙遠,且在南朝領土包圍之中,危機之時自救困難,會牽扯很大的精力。六世紀之初,時當北魏宣武帝即位初年,南朝政權經過一系列紛爭實現了朝代更迭,梁武帝蕭衍建立梁朝,很快便穩定了南方局勢。梁武帝統治近半個世紀,成為南朝政治局勢最穩定、社會局面最安寧的一段時期。對北魏而言,已然失去了消滅南朝實現統一的最後機會。北魏政權在孝文帝以後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宣武帝時期沒有發生大的動亂,但不穩定的因素正在孕育,尤其是他死後繼位的太子尚在幼年,成為政局急劇衰敗的重要契機,使得北強南弱的大勢發生了逆轉。

南北局勢的逆轉和統一

北魏佔領壽春後,試圖以之為據點向周邊蠶食,不斷擴大領土範圍。北魏在以壽春為中心的淮南地區的軍事存在,對建立不久的梁朝政權而言是一個心腹大患,梁武帝試圖通過北伐戰爭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問題。梁朝初年在穩定內政的同時,梁武帝試圖奪回壽春,以解除後顧之憂。當雙方的戰爭衝突到來之際,梁朝軍隊無論在戰略戰術的部署實施,還是軍隊的調遣、後勤補給方面,都能夠迅速到位。北魏則有著明顯的劣勢,距離京師路途遙遠,在調兵遣將和後勤補給方面都極為不利,而南方的自然環境對北方將士來說也不太適應,影響到戰鬥力的發揮。天氣因素甚至成為決定此後戰爭走向的關鍵。

南北朝軍隊在壽春周邊軍事要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魏軍在成功抵禦了梁軍對壽春外圍諸戍的進攻後,試圖擴大戰果,向淮南重鎮鍾離發起進攻。在最初的戰鬥中梁軍幾乎全軍覆沒,但緊接著由於大雨使得「淮水暴長」,魏軍不得不撤退到壽春,「失兵四千餘人」,付出了很大代價。505年十一月梁軍大舉北伐,南北朝軍隊在壽春附近的諸多戰略要地發生了艱苦的戰鬥。由於梁將陳伯之不久前北降,北魏佔有梁城和合肥等重鎮,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陳伯之很快又重新南歸,梁城和合肥得而復失,北魏淮南駐軍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不過,面對梁軍北伐,北魏也顯示出志在必勝的決心,向淮南戰場投入了多達約三十萬人的兵力,因此在最初的戰鬥中取得了明顯的優勢,重占梁城,並且馬頭戍也為魏軍所據,俘虜梁將四十餘人,「斬獲士卒五萬有餘」。大獲全勝的魏軍統帥中山王英,決定乘勝進攻鍾離城。對於這一行動北魏朝廷並不贊成,但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元英一意孤行,最終因雨季淮河暴漲,加之梁朝二十萬援軍的到來,結果大敗而歸。綜合相關記載,北魏此次損兵折將當在二十萬人以上,嚴重削弱了北魏軍力。

鍾離之役的慘敗,阻斷了北魏進一步向南擴張的野心。不僅如此,北魏軍隊還在與梁朝軍隊爭奪淮北濱海地域的朐山之役中一敗塗地,未曾交戰便因嚴寒天氣而致死傷十餘萬之眾,梁朝不僅保住了青齊海濱最後一塊飛地,也對北魏軍隊的有生力量進行了又一次沉重的打擊。這兩次戰役,北魏的損失可以說是致命的,使得北魏軍力銳減,很難在短時間裡得到及時補充,極大地削弱了北魏的統治力量。這也是近十年後北魏內亂爆發之際無力調兵遣將,戰火迅速蔓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六世紀初年南北朝之間的戰爭衝突,北魏方面以慘敗收場,損兵折將超過三十萬人之巨,這在此前北魏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曾有過的。不僅如此,前此百餘年間北魏在歷次戰爭中的兵員損失的總和,也應該沒有達到宣武帝時期這兩次戰役中的損失。可以這樣說,一個新生的充滿活力的政權梁朝,與一個處於垂暮之年的老朽政權北魏,其力量對比已然發生了根本變化。

北魏末年的內亂徹底改變了持續近一個世紀的北強南弱局面,自顧不暇的北魏王朝未能及時做好調整,沒有從南北朝對峙的前線迅速抽身,從而將有限的兵力投入平定內亂的戰鬥中來。為了平叛,又不得不依靠爾朱榮的契胡族部落武裝,為其快速坐大創造了條件。爾朱榮憑藉其巨大功業,擁戴傀儡孝庄帝,呼風喚雨,叱吒一時。爾朱榮死於孝庄帝之手而未能最終稱帝,但他對南北朝局勢的深遠影響卻是任何人或勢力所不能相比的。從爾朱榮陣營脫胎而出的高歡和宇文泰最終奪取了北方政權,主導著此後北朝的東、西方局勢,進而由他們的子孫篡位建立北齊、北周政權,半個世紀的北方局勢皆由此決定。不僅如此,出身爾朱榮陣營、後相繼降附高歡和宇文泰的羯胡侯景,在六世紀中葉又南降梁朝,繼而發動叛亂,致使梁朝政權走上不歸之路。

雖然侯景之亂最終被平定,但南朝政權受到巨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新建立的陳朝在六朝政權中最為孱弱。巴蜀之地和長江中游重鎮江陵為西魏北周所佔,下游東魏北齊軍隊已佔據整個江淮地域,並曾一度過江進入建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北對峙中,北方軍隊逼近甚至佔領長江以南區域,這種現象是空前的。按理說在這種局面下,南方政權已沒有了生存餘地,然而由於北朝東、西政權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對立,戰爭衝突不斷,任何一方都不敢貿然出兵消滅陳朝,以招腹背受敵之困。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即蒙古草原地區突厥汗國的興起,也使得齊、周政權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牽制。雖然在南北朝三國分立之局中,陳朝最為弱小,但還是保有著一定的生存空間。然而,陳宣帝時期發動北伐戰爭,佔領淮南地區,使得北齊抗衡北周的兵力大受牽掣,最終為北周消滅北齊助上一臂之力。當陳朝面對統一了北方的強大的北周政權時,劣勢暴露無遺,悔之已晚。然而由於北方周、隋易代以及對突厥的顧慮,陳朝的滅亡又推遲了十年時間,最終在589年,隋朝大軍一舉消滅陳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開啟了新的歷史時代。

南陳、北齊、北周全圖

總的來看,南北朝之間的戰爭衝突是近兩個世紀南北關係的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對南北朝政權的盛衰存亡都有著重大影響。劉裕北伐軍成功抵擋住魏軍的阻撓,順利經過黃河中游沿岸地帶,實現了消滅後秦的北伐目標,為其篡位開啟南朝政局積累了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資本。這是晉室南遷以來一個世紀中任何一位高門士族人物所未能建立的偉業,也使得他成為可以與曹操統一北方功業相提並論的非凡人物,對他的篡位自然無人可以置喙。北魏太武帝通過大規模南侵對劉宋江北六州的統治秩序和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構築了此後北強南弱的基本政治格局。宋明帝初年的政爭使得淮北四州拱手相讓,對其後南北政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孝文帝遷都後的南伐,雖然只有沔北諸郡成為北魏領土,但對宣武帝初年壽春和漢中的歸北有重要的促進。壽春和漢中入魏,是北魏自得到淮北四州之後在南北紛爭中最後得到的南朝領土。然而守衛這兩個重要地區特別是壽春的防衛,也讓北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使其在日後爆發的內亂中難以有足夠的平叛兵力,終至分崩離析。

北魏末年的內亂決定了此後半個多世紀北朝政局的走向,也對南朝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樣出身於六鎮後來輾轉到爾朱榮旗下的高歡和宇文泰,以及他們的子孫,成了北朝後期東、西方政權的統治者。而具有相似經歷並相繼在高歡、宇文泰部下為將的侯景,在歸降梁朝後又發動叛亂,導致梁朝政權瓦解,徹底打亂了南朝的統治秩序。在侯景之亂平定的前後,北朝東、西政權在互相爭戰的同時,都將勢力範圍擴展到長江沿岸,甚至佔領了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由於北方東、西政權之間戰爭衝突不斷,給弱小的陳朝政權提供了難得的生存空間,雖然北方任一政權都遠比陳朝強大,都具有消滅陳朝的實力,但南北朝三國之間還是保持了基本的均勢。然而,陳宣帝的北伐卻打破了這種脆弱的平衡,北周抓住機會一舉消滅北齊,統一後的北方政權成為陳朝的勁敵,南北統一已經不再有任何懸疑,只是時間早晚而已。589年,隋朝大軍多路齊發,陳朝滅亡。分裂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歷史走到了終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南北朝|沉迷聲色, 宋少帝劉義符「要求」四大顧命大臣殺掉他!
南北朝君王:蕭詧,為圖大業隱忍多年,稱帝後始終不得志
南北朝|劉裕勢如破竹滅後秦, 卻因一人病故匆忙撤軍,長安得而復失
南北朝|剪除異己後, 劉裕想要收復中原, 必須先滅掉此人!
王猛——人如其名的南北朝猛人五

TAG: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