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小人物
今天是九月十八日,八十六年前的今天夜裡22:20,日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拉開了侵略東三省的序幕。史稱:九一八事變。
但我今天說的不是這件事。
日本是中國一個神奇的鄰居,幾千年來對中國的領土時時覬覦。歷史中有記載的、大規模的中日戰爭有五次:唐朝的白江口之戰,元朝時的元日戰爭,明朝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萬曆出兵援朝),清朝甲午戰爭,以及近代的抗日戰爭(註:元日戰爭的勝敗和必要性歷史上存在一定爭議,這裡不做過多贅述)。再加上明朝時的倭亂,總地評述下來,刀鋒對於日本已經無言,也好感全無。而這幾次戰爭中,除發生年代較近的抗日戰爭外,在幾年前讀明史時,對萬曆年間的那場戰爭的故事要相對熟悉一些。其中有一個人,印象尤為深刻。
你們以為我要說李如松?李舜臣?小西行長?還是豐臣秀吉?
沈惟敬。
明朝276年的歷史,有名的人物不少,善者如濟濟一堂,惡者也似過江之鯽。但要說起最能忽悠的人,除這位沈老兄者無右,因為他在拿兩個國家的戰爭、國運、國事做忽悠。
沈惟敬,祖籍浙江嘉興,生於日本,原為商人。萬曆二十年間,因需要與日本議和,懂得日語的沈惟敬被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推舉,作為談判代表,與日本指揮官小西行長(據說這兩位是舊相識)談判,商定議和條約。
聽起來很正常是不是?
可這件事從一開始就不正常。
當時的明朝經過第一次戰爭之後(此次朝鮮戰爭前後共打了兩次,之間相隔四年),初步認識到日本雖然暫時敗退,但要全數消滅也絕非易事。一方面為了拖延時間積蓄力量以作下一次戰爭之準備,另一方面也確實覺得沒必要趕盡殺絕,於是朝廷計劃和日本講和。沈惟敬由於有外語特長(後來看來這真不是什麼好事),又長得儀錶堂堂(所以說靠臉吃飯也是不靠譜的),石星一見傾心,臨時封了他個小官,作為大明的代表到日本軍中去談判。所以說基本上,明朝可能也就是抱著玩人的心態來處理這件事的——你能想像刀鋒有一天被國務院任務為對日外交發言人嗎?
但沈哥哥畢竟是出過國、見過大世面的人,第一天獨身一人到日本軍營中去,完全沒有被日本人的陣仗嚇到。小西行長當時有意要給他個下馬威,全軍出動,刀劍相加,但沈惟敬絲毫不為所動,徑直走進小西行長的營帳,面不改色,談笑風生。小西行長大為嘆服,於是開始和談。從早上到晚上,談了一天,最後小西行長率部眾畢恭畢敬地送沈大人回去。可以說在這一階段,沈惟敬還是「打」出了大明的風骨和氣魄的。
可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人有些目瞪口呆了。
首先是不要FACE的豐臣秀吉,在戰敗的情況下,提出的議和條件居然是娶大明公主、開展雙方貿易、佔領朝鮮一半國土、扣押朝鮮王子做人質等七項條件。看著這份議和條件,我深深地懷疑豐臣秀吉是不是完全被蒙在鼓裡,以為自己打的是勝仗?如果不是,那此人、此民族的臉皮還真不是一般的厚。
但是沈惟敬答應了,全部答應了。
但是不要以為沈老兄是賣國賊,他也沒想過要真的答應。回到大明,他扭頭就告訴石星:日本已經答應向大明稱臣,不日將派人請求封貢,同時從朝鮮全面退兵。而此時,日本方面卻以為大明答應的是自己的七條要求。
從此刻開始,沈惟敬開始了自己的全面忽悠工作。他利用中日雙方語言不通的「優勢」,偽造中日國書,當庭胡亂翻譯,「騙」得了一個雙方皆大歡喜的局面,使中日都以為和平即將到來,直到最後一刻。
1595年1月,明朝派沈惟敬出使日本,向豐臣秀吉宣詔。在日本,豐臣秀吉當堂大怒:「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摔詔書於地,並怒逐明使臣。之後,沈惟敬歸國途中,意識到事情已經不可交待,於是躲在朝鮮不回。而此時,他也仍舊不失忽悠本色,偽造豐臣秀吉的謝恩表,由他人代為交回國內。但事情最終敗露(因為日本再次起兵),萬曆大怒,革石星、沈惟敬職務,並下獄,於1599年處斬。
歷史上對於沈惟敬的評語,大抵不過「跳樑小丑、誤國誤民」等,再加上他後來見事情敗露,還一度將明軍的作戰計划出賣給日本以求庇護,所以又獲得了一個「漢奸」的榮譽稱號。但撥開歷史的評說,設身處地地想想,沈惟敬這個人,其實有他自己的可悲之處。小人物出身的他,未必有能力勝任兩國使臣的職務。在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小商人的短淺目光和趨利避害的思維,一直影響著他的行為。而同時,當時明朝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的朝堂氛圍,也對此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我們經常講,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其實是被歷史所左右的。但其實,這句話本身,就具備了歷史辯證的觀點。到底是歷史選擇了沈惟敬,還是沈惟敬選擇了歷史,真的不好判定。只不過,無論對國對民,他都難辭其咎。
沈惟敬最終被砍了頭,日本最終也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敗退,後世對於這段故事的評說,也終於有了一個相對普世的觀點。但幾千年來,直到現在的中國歷史中,從來不缺少沈惟敬這樣的人。他們本性不壞,不可恨,不可憐,但是,可悲。或許他們只適合作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一夕而得的高位,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負擔,而對於國家而言,是一種損失。
但比沈惟敬更可悲的是大明的朝廷!
TAG:刀尖上的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