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癥狀門診」該怎麼看

「癥狀門診」該怎麼看


今年6月底,22家北京市屬三甲醫院推出癥狀門診,如眩暈門診、睡眠門診等,解決患者「不知道該掛什麼科」的煩惱。那麼,「癥狀門診」到底能看什麼病?該怎麼看呢?

「癥狀門診」該怎麼看


「癥狀門診」該怎麼看
文/北京朝陽醫院耳鼻喉科頭頸外科 夏菲 王寧宇


張女士6年前開始有眩暈的癥狀,起床時常常感覺天旋地轉,有時人在床上雙手還是不自覺地抓緊床沿,生怕掉下床去,最嚴重時甚至不敢獨自出門,怕半路眩暈發作出意外。親朋好友多方打聽,她先後去看了多個科室、多家醫院,見到不同醫生,用了許多種治療方法,均不奏效,癥狀依然反反覆復。最後張女士也懶得到醫院在各科室間迂迴,她一暈就認為自己是頸椎病犯了,於是自己進行治療。
到醫院看病,您有沒有像張女士這樣的就醫經歷?歷盡千辛萬苦掛到號、見到醫生,然而醫生聽了您的描述之後說:「您的這些癥狀,不該看我這個科,請您到XXX科室就診!」天哪,還要重新預約、排隊、挂號、看病,想想就煩。就好像要出門,千辛萬苦買到了票,但在檢票上車時被告知票買錯了。這是多麼悲催的事!
為什麼會出現掛錯號的情況呢?因為大多數患者只能描述自己的癥狀,而對於這些癥狀是由哪些器官、系統的疾病引發的,這些器官、系統的疾病歸屬哪個科室治療,尚不清楚。搞不清這些,當然不知道該到哪個科就診。

「癥狀門診」該怎麼看


對病因模糊者適合掛癥狀門診


癥狀門診,從字面上就能看出,這裡是根據患者的「不舒服」來看病的門診,也就是以癥狀命名的門診,如眩暈門診、睡眠門診等。老百姓說的「不舒服」,專業名詞叫癥狀。癥狀是疾病過程中,機體內的一系列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異常變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觀上的異常感覺,或某些客觀病態改變。有的癥狀由一種疾病引起,一位醫生可以做出診斷,為患者治療。有的癥狀隸屬於不同專科,也就是說,多個領域多種疾病會引起同一種癥狀。比如頭暈、頭痛、發熱等,有上百種疾病能引起這些癥狀。
有時,對於一個癥狀,比如「暈」這個癥狀,患者都很難描述清楚。患者能描述眩暈時的感受,比如暈車時的頭暈不適、勞累後的頭昏乏力、天旋地轉噁心嘔吐,但是患者很難區別頭暈、眩暈、暈厥這三者。別小看這三個相似的名詞,它們截然不同,這類癥狀涉及耳鼻喉科、心內科、神經內科、眼科、骨科、內分泌、血液等多學科。造成眩暈的原因眾多,患者往往是「尋症而來」。如果講不清楚自己的癥狀,患者就醫時,常常掛錯號,有時會發生誤診誤治。有一些可能只是小毛病,但也有一些卻可能是嚴重疾病所發出來的訊號,患者掛錯號,延誤了就診時間,可能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患者頭痛看頭、腳疼看腳,但大夫不能頭痛醫頭。因此,癥狀門診出現後,對病因模糊的人就可以掛癥狀門診進行診治。
癥狀門診既可診斷也可治療
每位醫生都有自己的專長,也有自己的專業方向。醫生專業細分,可以使治療精細化,但患者的需求是綜合性的,需要一個綜合性的平台。就好像我們走國道、高速公路都可以到達目的地,但是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同。怎麼能像走高速公路一樣,直接快速到達目的地呢?還是要通過癥狀門診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解決上面張女士挂號的難題,有沒有可能在一間診室里,醫生能通過患者訴說有哪些「不舒服」就能幫助患者進行診療,而不是往返於多家醫院、多個診室之間呢?目前通過在大的專科下設小的綜合門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眩暈類癥狀以耳鼻喉科疾病為主,也會牽扯其他科室。眩暈門診是以耳鼻喉科為主形成專業紐帶,整合醫院相關科室,綜合診療患者。
張女士到癥狀門診後,醫生從癥狀出發,對病情做出全局的判斷,進行治療,避免了亞專業醫生從自己專業角度出發的先入為主地進行診療,糾正了張女士一暈就認為是頸椎病犯了的主觀錯誤認識。

「癥狀門診」該怎麼看


癥狀門診里有多學科專家


癥狀門診的接診醫生對疾病有全面判斷之後,可以在對症治療的同時,幫患者預約團隊內在專病方面有特長的醫生,可以儘快在專病領域指導患者進行治療,省去患者往返多個診室、多家醫院的時間,節省治療費用。
如果遇到罕見病、疑難疾病,癥狀門診團隊的醫生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病情複雜的患者往往涉及多個專科,需要多個專科的醫生共同協作。就像要到僻遠山區需要乘坐飛機、汽車等多種交通工具。癥狀門診的醫生會依照病情邀請相關專家,比如神經內科、心內科、眼科、內分泌科等共同診療,各個科室的醫生與患者面對面交流。這種基於癥狀出發的多科專家聯合治療,可以為難治性患者提供多位專家共同會診的機會,也能給患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越來越美」醫學美容與整形沙龍重磅來襲
9月養生:順應節氣 事半功倍
和您好好談談試管嬰兒
補益佳品看靈芝
引領孩子走得更遠的2%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