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階層固化最簡單的動作就是,不要定位我們的階層
看點 父母們無論處於哪個階層,都想讓自己的兒女能夠往上沖,接受好的教育,教育也因此開始分層。但下文作者認為教育的層級與經濟能力無關,關乎於父母對於教育的認知。她將教育分為四層:教育「溫飽」層、教育「小康」層、教育「大康」層和教育「心能」層,最後一層是打通不同的社會階層重要的通道,而這也是去除「階層焦慮」的關鍵。
註:本文轉載自「渡渡鳥媽媽課堂」ID :dodocourse,作者韓謹,媽媽哲學創始人。
文 | 韓謹 編輯丨李臻
1
中國社會的階層焦慮始終如一。
以上是梁曉聲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的一圖。每次看了這張圖我就想,就是這樣一個標的物,父母們無論處於哪個階層,都想讓自己的兒女能夠往上沖,而避免往下落。人之常理。
離下層社會最近的中層社會成為最焦慮的階層。
下層社會中,第8和第9的位置,相信都是大家絕對不願意子女脫落下去的位置。即使是第7也是小個體戶,比如門口攤煎餅的;城市土著,比較典型就是《老炮》中那一群哥們兒;富農是誰?大概是開農家樂的各個城市郊區農民。即使有點錢,也離不開那一方土地,被關在一隅之地,高重複性,低成就感地過日子。
這一層沒有詩和遠方,更別說價值和夢想,這一層是中層社會的夢魘,也是中層社會焦慮育兒的對境。
我小時候,我爸常威脅我:「如果你不好好念書,就會去掃大街,掃廁所,撿垃圾。」
「好好念書呢?」
「那就會像我和你媽這樣,有鐵飯碗,受人尊重。」
我爸這話已經在風中飄過三十餘年,當年被「階層脫落」威脅的孩子長大了,雖然僥倖沒有掉下去,但卻又開始重演父母的焦慮。
今天的教育焦慮更加龐大,鐵飯碗已經不能代表一勞永逸,即使在國企、事業單位,變遷也很劇烈。競爭每日每時每分都在加劇,行業裂變,未來深不可測。學習力變得尤為嚴峻,且不僅限於教科書的範圍,舉凡有序可排,有比可攀的領域,都成了孩子們競爭力馳騁畋獵的戰場。
因此,孩子每解出一道奧數題,考完一個級,獲得一項獎狀,為父母者彷彿就覺得為孩子的未來儲存了一張期票。
2
我們的教育也已經是分層教育。
焦慮所迫下,父母對於教育的認知形成了一定的分化,也由此產生了不同層次的教育方式。
第一層,教育「溫飽」層。
父母能力弱,無論是經濟和認知能力都難有獨到之處。
這一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種是「天養兒」型父母,是孩子在公立教育體系下,聽之任之,父母沒有能力在干預孩子成長上有所作為,而是聽天由命。
第二種就是「孩子盼頭兒」型父母。這部分父母心裡想的是:我們小時候不知道念書,現在無論如何要督促孩子好好念書,我們這輩子反正就這樣了,我們現在所做一切都是為了你。
第二層,教育「小康」層。
父母處於梁曉聲所劃分中層社會的底層,第5層,第6層,月收入穩定,但往往有房貸車貸等壓力,資產是負值,害怕變動。
這一層父母極端重視教育,是「分數至上」型父母,敏感詞是:學區房、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最極端的例子是,從孩子兩三歲就執行上小學的倒推計劃,提前育苗甚至拔苗助長。教育「小康」層養活了大量教輔機構、補習班、私教。
第三層,教育「大康」層。
父母處於中層社會上部,是「社會精英」,有一定資產,比較自信。他們的教育關鍵詞是: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短期留學、遊學、海外教育。這個階層的孩子普遍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物質生活十分充裕。
第四層,教育「心能」層。
父母經濟地位可能處於任何階層,但是在教育觀上卻沒有被階層所困,對亂象紛紜的焦慮和社會的迅速迭代,秉承古老的價值,保持著定力。無論家庭實際狀況如何,都會把自我尊重、重視誠信、寬厚樂觀、積極穩健的品格和心態傳遞給孩子。
3
每一塊田地,都有它的產出。每一種教育,也都可預期孩子將來的生活狀態和社會階層。
教育「溫飽」層最好的教育成果是孩子能夠習得一門技能,實現養家糊口的接力。
最壞的結果是,孩子渾渾噩噩,反叛教育,沉迷娛樂,不思進取,甚至不能謀生,成為啃老族。
教育「小康」層最好的教育成果是孩子在物質主義、標籤主義以及攀比中奮鬥大半生,是全球廣告大潮和網紅達人各種生活方式的買單者。
最壞的結果是孩子被分數所囿,大部分孩子挫折感極強,其中一些孩子會罹患心理疾病,其餘大部分人會反叛學習,沉迷娛樂,成為娛樂遊戲的消費者。
教育「大康」層,這批孩子生下來就是繼承者,家裡有些不動產,甚至有產業可以繼承。他們沒有升學和就業壓力,家中資源和父母人脈就是自己的起點,因此這一層比較好的結果是能較高概率地進入精英階層,複製父母的成就。
教育「大康」層壞的結果是腐化。幸福人人渴求,但是幸福+幸福不一定等於雙倍的幸福,有時候等於無聊,有時候等於貪圖享受、失去進取心,有時候等於匱乏價值感帶來的自我吞沒。
那麼教育「心能」層呢?
這一層的孩子,有強烈的內在動力,能夠尊重他人、尊重機遇,隨遇而安。比較好的成果是,遇到任何情況都能夠積極樂觀,安身立命,渡人渡己,擁有寬廣的生命觀,有極強的使命感。不太理想的成果也是至少能夠獨善其身,不嫉妒、不攀比,不隨波逐流。
教育「心能」層,是打通不同的社會階層重要的通道。是打破階層固化的關鍵,也是去除「階層焦慮」的關鍵。
4
媽媽哲學闡釋教育「心能」。
這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去農村不再那麼可怕,城裡不再那麼有吸引力,在大的行業和系統中做螺絲釘也會有巨大風險。在這個時代,成型於三四十年前的經濟巨頭們很多在系統上已經進入中年和晚年,面臨改革、調整,甚至解構、衰落。
經濟產業、文化科技正在和自由創意組合,並且是以非凡的速度。那些依存於畢業證和考試成績的傳統經濟產業、文化科技正在衰老,而自由創意是不能以「考試成績」來簡單分級和標識的。
自由創意是個信念系統,是「心能」的系統。
一個人的成長,心才是內容和界限。
心能一定要從小傳遞,才能事半功倍。有幾件事情,是我特別重視的,也一直在傳遞給孩子們。
1. 要有信念,相信自己有極其獨特的稟賦。
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是世界大系統必不可少、獨具魅力的部分。堅信「你一定行!」,任何與這個信念相違背的語言、評價都必須警惕,及時調整。別人歸根結底是通過我們對自己的信任,認識我們。
自信是打開世界所有機會的鑰匙。
2. 要懂得感恩,與人為善,不念舊惡。
可以切割掉舊惡,遠離之,但最深的切除,是心裡也清理掉。
懂得感恩,則必然會有良好的人脈,感恩是打開世界所有機會的地圖。
3. 要精進努力,然而在這之前,可以尊重懶散。
如果有懶散的情況,那就讓它幫助我們的生命做剪輯,花點時間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只要找到了,精進和努力就有了前提和基礎。在找不到之前,不妨先培養運動習慣,任何運動都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而一旦取得任何階段性進益,便多一分堅持的理由。
我們保持運動,也正是為了培養堅韌、精進的習慣,以待真正的機會到來
4. 遠離對於成績和畢業證的執念,代之以興緻盎然和喜悅有趣。
做數學可以有趣,背古詩可以情不自禁,學英語可以充滿喜悅,學習歸根結底不是學到了什麼,而是怎樣和學習相處,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成為學習型的人,而不是在學校學習的人。」
熱情極具感染力,使得自信更具能量,使得精進更有動力,使得人脈更容易點燃。
5. 尊重古老的價值。
經濟地位、際遇不盡如人意時,有一些古老的價值,依然在起作用。比如:「人窮志不短」,比如「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經濟地位穩定富碩時,有一些古老的價值,也依然在起作用。《大學》中孔子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仁者利用財富達到自己的理想,不仁者以自己作為獲取財富的工具。
《論語》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獲取「富和貴」也就是利益,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利益一定要取得的有道,如果違反道去獲取,是不可以的,所以古人認為應該「以義取利」。
古老的價值,使我們不困窮途,不夭坦途,保證奮鬥道路的身心平衡。
5
媽媽哲學:防止階層固化最簡單的動作是不要定位我們的階層。
媽媽哲學的一個紀律,不要對照本文開始那張表,不要定位我們的階層。
為人父母倘若充滿憂慮,患有未來恐懼症,甚或是成績拜物教的教徒,是大腦的剝削者,而不是心的信賴者,那麼就是想讓孩子做階層攀岩運動,窮盡一生擔憂脫落的發生。
以後的階層,將很快不再以收入地位等現實基礎被劃分,而是以「心的認知能力」來劃分。心的力量將會成為「無中生有」的核心力量,這些不是簡單的每次考個好成績,拿了多少級別的資格證這樣慢慢碼台階基礎的。
認知能力怎樣構建——不要焦慮,不要定位,不要有階層危機感,不要有從眾緊迫感,不要有脫落恐懼感。
因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自由,都是沒有階層的。
當然,階層固化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存在,在當前的技術背景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內容和創意產業的蓬勃,你如果再按照工業時代的畢業證敲門磚去試圖完成任何跳躍,當然都不如父輩們那個時代可能啦。在舊的認知基礎上,階層正在固化。
那是因為在用心的時代,如果只用腦,當然不夠能量。未來,我們需要心腦並用,而且心是領頭的。腦前鋒的時代,慢慢翻頁了。
我也恐懼,我當然也有恐懼,哪裡有沒有恐懼的媽媽呢。我最大的恐懼,不是怕滯留中產,或者脫落下一級階層。我是怕自己陳舊的觀念和認知,武斷粗暴地影響到孩子的認知。作為媽媽,我祈禱,讓我成為孩子們的一舟渡船,幫助他們渡過童年少年之河。
媽媽哲學由此揭示一層秘密:階層是自我限制。只有掙脫束縛,才能擁抱未來和無盡的可能性,充滿信心,充分樂觀。
其實物質上,我們不就在最好的年代嗎?古代貴族皇帝坐過火車飛機嗎?誰開過車呢?有我們的速度和效率嗎?我們吃穿用可以說都不低於古代皇家,那麼,慾望導航這件事,可以掀過去了,因為我們擁有的已然太多,不應該再被慾望、比較、恐懼所引領。
媽媽哲學提倡善用「心能」,「心能」領導「智能」。
我們的家庭經濟地位可能處於溫飽、小康、大康等不一而足,但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媽媽哲學「心能育兒法」,就能使我們的孩子不再為焦慮、壓力、分數、階層固化所困。
我們的孩子將會專心致志,興緻勃勃,與人為善,愛自己的家,愛學習、愛生活、愛他人、愛世界,不自卑,不自負,不嫉妒,不攀比,永遠以樂觀心態擁抱不確定性。
我們的孩子會把更多能量用在建設性的事情上,而不是耗散在重重疊疊的憂患上。我們的孩子們會盡享這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享受無數前人歷經努力所達到的和平與安穩,在此基礎上完成更加充分的自我探索和價值迭代。
想讓孩子不重蹈父母覆轍,是讓他們超越父母,這種超越不是超越物質階層,而是徹底超越父母被自己的階層所困的局限認知,讓孩子們學會建設無階層世界。
讓我們的子子孫孫,不再有階層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