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年發福」不是「福」!而是多種慢性病病因!

「中年發福」不是「福」!而是多種慢性病病因!

人生這輛汽車跑到中年時,已歷經坎坷的「風雨」、見過收穫「美景」,是思想、性格的成熟黃金期,但身體各個部位的「零件」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磨損、走起下坡路,遭遇了健康低谷。

GIF/1113K

研究表明:

女性最容易發胖的年齡是36歲,35~40歲是發胖的高峰期;

男性在40~45歲之間最容易發胖,42歲是關鍵的一年。

1 為什麼會中年發福

女性中年肥胖的原因是什麼?

更年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減少,對垂體的抑制減弱,使得自主神經紊亂,就可能出現糖代謝失常、食慾亢進,促使腹部脂肪囤積。

日常生活中運動量少,久坐不動的能促使肥胖。

中年男性陷入「肥胖危機」的原因?

應酬增多,喝酒、吃肉,並且運動量少,社交活動增多,酒席更是必不可少,長此下去就會變肥胖,出現啤酒肚等。

2 發福並非真是「福」!

受基因影響,中國人的脂肪更傾向於堆積在深皮下組織和內臟組織中,這種隱形的「胖」比歐美人看得見的「胖」更危險。因為器官周圍如果被厚厚的脂肪包圍,可能引發一系列疾病。

糖尿病

中國人胰島素敏感性不是很高,肥胖會讓本就不「靈敏」的胰島素雪上加霜,極易受糖尿病侵襲,這也是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數居全球首位的重要原因。

不孕

相比歐美女性,中國女性體內胰島素水平較低,而胰島素水平受肥胖影響,會引發女性月經紊亂、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容易導致不孕。

關節病

中國人骨骼厚度和寬度相對較小,體重增加容易引發關節炎、肌肉勞損等問題。此外,國人奶製品攝入量不足,骨骼質量相對較差,一旦胖了,對骨骼和關節都是額外負擔。

心腦血管疾病

肥胖是導致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超過標準體重,每增加5公斤體重,患冠心病幾率就升高14%,中風危險率提高4%。

標準體重簡便演算法:

男子標準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女子標準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0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大量脂肪堆積容易導致睡眠時打鼾、水腫甚至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脂肪肝

正常人的肝內總脂肪量,約佔肝臟重量的5%,超過5%為則為輕度脂肪肝,超過10%為中度脂肪肝,超過25%為重度脂肪肝。如果不治療,脂肪肝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值得慶幸的是,脂肪肝是可逆的,只要積極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是可以治癒的。

癌症

《柳葉刀》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體質指數(BMI)每增加5千克/米2,膽囊癌、腎癌、宮頸癌、甲狀腺癌以及淋巴瘤的發病率就會明顯上升。

抑鬱症

肥胖會引發焦慮、恐懼、抑鬱等不良情緒。肥胖可使女性患抑鬱症風險提高三成。

3 管好體重,才是最大的「福氣」

細嚼慢咽

吃飯時要注意進食順序,飯前喝湯,接著吃菜,再吃飯,盡量用熱量較低的食物填飽肚子,就不會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

吃飯只吃7分飽

七分飽是一種感覺:胃裡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增加運動量

避免久坐也是控制體重的好方法,平時應積極動起來。最好能做到一周三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量。

步走、游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體重過重的人,建議一次持續運動別超過1小時,為了減輕膝關節負擔,可以選坐著或躺著能做的運動。

由於代謝減緩,中年人要適度增加力量訓練,增加肌肉比例,降低體脂率。平時工間可以練習下蹲、深蹲、側抬腿、側卧壓腿等動作。

保持充足的睡眠

美國專家發現,每天只睡5小時的女性更愛「長肉」,發福幾率比每天睡7小時者要高出很多。

4 中年如何減緩身體這種狀況

人到中年,你是否感受到了身體的變化?怎樣才能留住青春?今天,在這裡為你揭開身體的奧秘。

對於女性而言,真正的變化源於懷孕和絕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陳代謝會逐漸減慢,從而對身體帶來影響。

在30歲後,人體肌肉量會減少,所以要想增肌就要加倍努力運動才行。

只有進行每周3次的規律運動,才能減少身體衰老對於代謝機制的影響。雖然中年之後,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做運動,但即使只鍛煉20分鐘,也比不運動好得多。

另隨著年紀變大,肝臟的解酒功能會逐漸減弱,因此酒精會更難被排出體外。

除了生理上的原因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罪魁禍首之一。迫於職業壓力或是家庭生活,中年的我們往往會變得更加「宅」。代謝系統的變化自然會引起身體疲勞,壓力及責任感的增加,也會導致神經系統的疲勞。值得慶幸的是身體狀態是可以恢復的。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運動,合理飲食,就能減緩身體衰老。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百科知識 的精彩文章:

大S等明星都曾得此病,二尖瓣脫垂危險嗎?
走路也能健身,這是怎麼一回事?

TAG:醫學百科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