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品性之四:善變
由於龍是由眾多的對象容合而成的,各容合對象之間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因此,龍又有了「善變」的品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在天可以是雲、是雷電、是虹霓、是星象,在地可以是蛇、是豬、是鹿、是熊、是牛、是馬,在水可以是鱷、是魚、是鯢。換句話說,天上的雲、雷電、虹霓、星象,地上的蛇、豬、鹿、熊、牛、馬,水中的鱷、魚、鯢,以及天地間的龍捲風等等,都可以是龍的變體和化身。
對龍的善變的品性,《說文》概括為「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瑞應圖》加了一句「乍存乍亡」。還有《管子》,說得也挺好:「欲小則化為蠶蠋,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乎雲氣,欲下則入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再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講得也不錯:「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如此「善變」,難怪宋代的王安石要在《龍賦》中感嘆一番了:「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唯不可見,所以莫知其向;唯不可畜,所以異於牛羊。」真是「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啊。
可讓龍變化的對象很多。
位於四川省汶川縣的卧龍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這裡溝深林密,植被豐厚,是許多珍禽異獸的棲息地。民間相傳當年大禹治水路過這裡,有一條神龍欲投效立功。因來得突然,大禹受驚,連呼:「蛇!蛇!蛇!」神龍見大禹小眼觀它,當即氣絕,倒地化為山形,即今天的卧龍。龍的角冠變成了四姑娘山,龍鬚變成了松杉柏檜和山澗瀑布,龍鱗變成了平原沃野,就連身上的虱子,也變成了國寶大熊貓。
龍的容合對象多為動物,變動物是龍的拿手好戲。《夷堅志》載,三條龍違天命行雨,為了免遭執捕,化為獺而藏。《宣室志》載,有人見兩條腰長胸凸的白犬在原野上賓士,後躍然入湫,湫中白浪翻騰,繼而有兩條龍由湫中升起,頓時雲氣涌聚,風雷大震。《志林》載,某地修廟,祭祀之日有白鼠,長尺余,從酒肴上經過,嗅而不食,「父老云:龍也」。《老學庵筆記》載,某處士在淮灘雷雨中,見一龍騰努而上。雨過後,在灘上拾得一蚌,個很大,其中「龍盤之跡宛然,鱗角爪鬣悉具」。
龍不僅能變動物、變天象,還能變植物,如黃帝乘龍上天,群臣援拽龍鬚,「須墜而生草,曰龍鬚」(《古今注》);泉州眾僧祈禱於龍潭,但見「一物起潭中,類蓮花,而莖柄皆赤色」(《夷堅志》);變礦物,如「龍血入地為琥珀」(《酉陽雜俎》);變人,如變作老頭兒,求孫思邈救助;變作牧羊女,托柳毅傳書;等等。
龍善變的品性,可給人們以有益的啟示。自然生態在變,社會環境在變,人也應像龍學習,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以適應外部條件的改變。所以,「適變圖強」,應該成為一個人、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
TAG:龐進 |